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討論妳所熟悉地區的相關民俗文化,左右700字左右。

討論妳所熟悉地區的相關民俗文化,左右700字左右。

芙蓉街,壹條具有濟南特色的老街。它繁華,滄桑,熱鬧,安靜。就像濟南這座城市,它將簡約與現代結合在壹起,在匆忙中保持著溫柔與質樸。芙蓉街人山人海,小吃五顏六色。與大多數寂靜的老街相比,這裏充滿了古老的藝術活力。走進現實中的芙蓉街,就像走進壹座年久失修的歷史博物館。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往日的痕跡越來越少,但從沿街兩層小樓的精美木刻,依然可以推斷出老街的繁華。它的民俗風情、商業特色和清代建築都承載著濟南悠久燦爛的文化。

#濟南千佛山廟會

按照濟南的習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人們在千佛山爬山,站在“賞菊巖”上賞菊。自元代以來,九月九日被定為千佛山廟會。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特別是大箱子的。廟會期間,大箱大箱的柿子成熟上市,趕廟會的人會多買些柿子回家。因此,千佛山廟會被稱為“柿餅會”。每年廟會期間,從山腳到半山腰的興國寺壹公裏多的山路兩旁,有1000多個固定和流動攤位,經營日用品、土特產、風味小吃、工藝品等。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團體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廟會上,人潮如潮,非常熱鬧。

#濟南藥交會

濟南藥博會自清初開始興起,是中國三大藥博會之壹,規模略小於河北周琦(今安國)和河南禹州(今蔚縣)。古時候,濟南趵突泉南門以西有王耀廟。據說夏歷4月28日是王耀的生日。每年的這壹天,許多毒販、農民和民眾都會去王耀廟祭祀。廟裏招待戲班演出,觀眾擁擠。藥商和農民帶來了各種中藥材和中成藥在這裏銷售,其他商人也帶來了各種商品在這裏交易,買賣雙方達數萬人,從而形成了以王耀廟為中心的格局。趕去開會的人逐年增多,開會地點從趵突泉南門移到了山水溝、三河街、正覺寺街、雙龍街、泉門巷、壇巷。1931濟南中藥協會成立後,藥市從夏歷3月20日起變更,持續時間壹般為10 ~ 15天。東北、華北、華南等省市以及山東各地的藥農、毒販,還有韓國仁川等地的毒販也來趕當年的會議。七七事變後,毒品市場逐年衰落,直到濟南解放後,毒品市場才逐漸恢復。在建國後的十年裏,藥品市場將會蓬勃發展,每年都有幾十萬人參加會議。“文革”從1966開始,有幾百年歷史的濟南藥品市場被叫停。上世紀70年代末,濟南千佛山廟會恢復,藥商和農民紛紛湧向千佛山廟會,於是中藥材貿易成為千佛山廟會的壹部分。

# 7月30日,讓河燈走。

在濟南,過去每晚7月30日,佛寺都會舉行盆景會,教化佛經。有些人想在院子裏的墻壁和甬道上焚燒大量的香燭,並將其貼在地上,以表達他們對地藏王的虔誠。還有的把死在河裏的鬼以河燈的形式翻出來。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藏王菩薩出家的日子。當他成為壹名道士時,他發誓要拯救所有罪孽深重的人。所以7月30日就成了給“死人”翻身的日子。

河燈是用濕面條做的。晾幹後,將豆油倒入燈碗中,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放入河中,任其順流而下。這時,只見河面上燈火通明,閃閃爍爍,飄飄欲仙,河水映紅。據說河裏溺水的“鬼”見光就能超生。燃放河燈是佛教的迷信活動。

當時濟南大明湖北岸北極寺的道士也是在農歷七月三十這壹天超度死者。他們白天念經,招待來廟裏燒香的“恩人”,找來紮紙的工人,把它們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裏,吸引遊客。晚上,道士們穿上五顏六色、金碧輝煌的法衣,吹響鈸,吹響笙笛,從北極寺起數十步壹字排開,在法船前燒頭。同時,他們燒毀了用彩紙綁著的法國大船。壹時間,火光沖天,湖面燈火通明,轟動了整個濟南城。於是乎,寺廟和湖邊都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解放後,隨著封建迷信的破壞,“放河燈”等活動已經銷聲匿跡。

#濟南民俗胡明踩蓮藕

濟南盛產蓮藕,尤其是胡明蓮藕。大明湖解放前,當時除了裏下亭周圍的水和航道,其余的水縱橫交錯,形成壹片片水田。水田上,東邊壹片荷花,西邊壹片蒲草。土壩阻水,蒲葦蓋蓮花,無窮無盡。因為水比較深,泥層比較厚,只能種蓮藕,布萊等。摘蓮藕,只能下到水裏,用腳踩。因此,在胡明湖踩蓮藕成了濟南的壹個傳統習俗。

踩蓮藕時,踩蓮藕的人穿著皮質防水“連體衣”。皮衣遇水變軟,穿著者可以在水中自如使用。我看到頭或者皮衣在水面上流動,沈浮,很有節奏感。這是用腳在水下探索蓮藕的蓮藕踏浪者。找到蓮藕枝後,還要找壹個合適的蓮藕節,然後用力踩,壹根新鮮的蓮藕就會從根部被掰下來,然後用腳把蓮藕裏的水摳出來,在蓮藕上抓壹塊黑泥敷在斷口外,避免倒水。因為蓮藕裏面有空氣,所以可以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沈入水中。最後,把漂浮在水面上的蓮藕收集起來,拿到市場上賣。

#濟南民間花燈

濟南趵突泉燈會是反映濟南民俗的大型燈會,每年春節後舉行,為市民和海內外遊客提供豐富獨特的文化盛宴。元宵節突出了老濟南的民俗風情,體現了老濟南的集市、梨花鼓、茶藝、賽龍舟等民俗活動,以及七七、乞巧節、中秋節、花會、龍擡頭等農業節日。

#碧通銀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荷花的使用上,濟南有壹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趣的是藍管飲料。

據唐代人段在《酉陽雜記》中記載,在古代,當大明湖的荷花盛開時,壹些官員和文人經常去湖中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荷葉剪下來,灌上酒,然後用發夾刺在荷葉的中心部位,使之與空心的蓮莖相通。人們從蓮莖的末端喝起酒來,那滋味,用當時經歷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香混蓮香,香比水冷。”這就是唐宋時文人雅士流傳下來的美談《碧通飲》。

濟南荷葉除了用來盛酒,還可以用來做很多特色美食。如新鮮翠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煮粥時蓋在粥上,煮好的粥涼後加糖,稱為“荷葉粥”,是濟南夏季著名的小吃;按照“米粉肉”或“蒸肉”的制作方法,先將豬肉切好,將米飯炒熟,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出產的嫩荷葉,洗凈,將壹塊豬肉用適量的炒飯包在荷葉裏,鋪在碗裏,放入蒸籠中,蒸熟即成“蓮子肉”。吃就是和荷葉壹起吃肉,有豬肉的鮮美,還有荷葉的清香,特別好吃。同理,也可以做出荷葉雞、荷葉魚等精品菜肴。此外,用荷葉包食物也是濟南特有的習俗。以前食品店賣的包子、鍋貼、熟肉、鹹菜,很多都是用荷葉包的,既不透油又透水,味道清香,很受人們的喜愛。

另外,濟南人以前也吃蓮蓬。其中“炒蓮瓣”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幹凈的蓮花瓣洗凈,掛壹層薄薄的蛋糊,放入油鍋炸熟,炸熟後撒上白糖,吃在嘴裏。它們美味可口,令人回味無窮,深受人們的喜愛。

#屈易

自漢代以來,農歷的前三個月的第四天被定為“上巳”。這壹天,人們去海濱洗滌,以消除不祥,稱為“修復”。魏晉以後,他決定這壹天為三月初三。在這壹天的靜修後,人們會舉行野餐,宴會和詩歌與酒的盛宴。消遣的人在蜿蜒的水流旁成排而坐,將酒裝入杯中,放在托盤上,放在溪流上遊的水面上,使其向下遊漂浮。當杯子飄到壹個曲折的角落時,往往會停下來;即使妳不在前壹個拐角停下來,妳也會在下壹個拐角停下來。誰攔在玻璃前,誰就得喝,喝完了還得唱首詩。如果詩歌不及格,他將被罰款。這叫“流水”或“流水”。《荊楚春秋》的記載中,晉朝宗記載“三月三日,士紳共出河塘,是壹杯水”。早在北魏時期,濟南的士大夫和曲水亭街道就修建了曲水流杯池。北魏李道元在《水經註》壹書中寫道:“春源競在歷寺下,北流歷盡東、北,引水為劉備池,國宴多公私。”劉備池就是現在的王宓池,池中的水向北流,曲折向東,至今已到了曲水亭街。在當時,這裏是壹個理想的曲水之地,有清澈的小溪,柳樹和柔軟的草地。

現在曲水亭街位於珍珠泉以北,大明湖畔百花洲以南。曲水亭還在,但溪水已無波折,水閣早已拆除。但如果順著水流,從王府池到棲鳳橋,還是能依稀找到蜿蜒小溪和曲水的痕跡。尤其是這壹帶,還多了“家家泉水,戶戶倒掛”的春城風格。雖然看不到這裏的“曲水流動”,但這裏的美景足以讓人流連忘返。

#“吃春天”

濟南人喜歡吃香椿。香椿是壹種樹葉芳香可食的樹。在清代,人們把春天采摘並食用香椿嫩葉稱為“吃春”,意為迎接新年。濟南郊區的仲宮地區盛產香椿。每年春天,香椿發芽長葉的時候,也是濟南人“吃春”的時候。這時,農民們就把嫩紫色或淺綠色的嫩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去賣;喜歡“吃春天”的人,爭相買回家,品嘗春天的甜蜜。香椿的吃法很多。而濟南的“臭豆腐拌香椿芽”更是遠近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用鹽腌制,揉搓,腌制壹夜左右。使用時,將腌制好的香椿芽切成粉末,然後將蒸好的豆腐丁和香椿芽粉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入香油拌勻即可食用。還有壹種方法是“炒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幹水分,加鹽揉勻,然後均勻地蘸上調好的面糊,放入熱油中炸熟,取出食用,又脆又香。因為整個香椿經過油炸後看起來像壹條魚,所以在濟南也被稱為“油炸香椿魚”。

#濟南的臘八年畫《瓷竈》

喝臘八粥,泡臘八醋,預示著過年的信息。臘八粥源於佛教。相傳釋迦牟尼得到牧羊女的奶粥後,在臘八出家為道。後來,僧侶們為佛陀煮了粥作為紀念。臘八粥是用小米、糯米、紅小豆、黃米熬制而成。臘八粥的妙處在於粥果,有紅棗、栗子、核桃、花生、龍眼肉等。半夜淘米煮豆,剝了殼剝了仁,早上煮,壹家人聚餐餵鄰居。這壹天會泡“臘八醋”:將潔白飽滿的蒜瓣泡在壹小壇醋裏,密封起來蘸餃子過年。臘八到除夕的20多天,蒜味融進了醋裏,讓酸辣的味道適中。熱騰騰的餃子蘸上臘八醋,鼻子噴上大蒜,開胃。

過去濟南的臘八之後,大大小小的鞭炮紛紛放在大街上。臘月十五過後,“年味”越來越濃,長街的巷子裏傳來“請竈王爺來”、“皇歷——新皇歷——”的喊聲,劃破了冬日寂寞的天空。街上的年貨銷售與日俱增,年畫攤位格外引人註目。五顏六色的年畫在鞭炮和火藥的淡淡陰霾中,縱橫掛在路邊。年畫以濰坊楊家埠為主,偶爾也有上海的。其內容大致可分為吉祥慶典、習俗、故事、戲劇四大類,每類二三十種。其中壹個,嫁給老鼠,還挺有意思:十幾只老鼠都穿著紅色馬甲,豎起圓圓的耳朵,撅著尖尖的嘴巴。有扛旗的,有提燈籠的,有擡轎子的,有敲鑼吹嗩吶的...還有壹個頭戴流蘇的老鼠新娘坐在龍鳳花轎裏,以禮儀之邦著稱。記得有個學長曾經寫過壹首詩,說“鼠亦今日親,燈籠火把大鬧。像往常壹樣,新娘穿著紅色的衣服,有十根胡須。”

當時趵突泉路以南的勸業場裏有個黑臉金牙,他的年畫攤最大。他嗓門很高,賣畫的時候還配著搞笑的話,比如舉著全家福的照片喊:“看!看嘭!兒孫全家福,包子(餃子)端上來,鞭子點著了,老人捋著胡子喝壹杯酒就有壹塊肉,這是天大的福氣!”讓人會心壹笑。

臘月二十左右,賣廚房糖果的就上市了。竈糖是臘月二十三“祭竈王”(濟南人叫“賜竈”)的供品。千百年來,各地都有關於竈王爺的不同傳說。濟南有個傳說,廚房張發財後,拋棄了困境中的好妻子丁香,娶了壹位名叫海棠的漂亮姑娘。沒想到,他失去了所有的錢,成了乞丐。有壹天,他在前妻家門口乞討,丁香出來施舍,他羞愧難當,壹頭紮進灰燼裏窒息而死。因為他和玉帝同姓,所以被封為竈王爺。《竈王圖》是木刻水彩套印。有意思的是,在竈王的壹些圖片上,也有壹位像發簪壹樣的“摩登女郎”在竈王身邊,是壹位大福星——被尊稱為“竈王奶奶”。她是再婚的丁香還是秋海棠,誰也說不準。就是因為這個傳說,濟南人不在院子裏壹起種丁香和秋海棠,以免讓兩個老婆酸酸醋醋的。

人們對“這位神”並沒有多少敬意,但又擔心“說話不利於君子”,就用廚糖粘住他的嘴,不讓他“在玉帝面前洗臟衣服”。煮糖是麥芽糖的壹種,大的像柿子,小的像橘子,上面蓋著芝麻,裏面是空心的。賣家有壹個叉形的支架,上面有壹個木托盤,還有壹層粉色的彩紙。廚房糖果由大到小層層排列,就像金字塔壹樣。祭祀竈王爺時,除了為竈王爺提供糖果外,還要準備壹盤豆子和壹碗水,餵給“竈王爺馬”,讓竈王爺騎上它,壹路“說好的從天而降,回宮求好運。”黃昏時,燒香,把舊畫去掉,貼上新畫,把舊畫放在紙裏,在廚房外面燒。有了鞭炮聲,就要吟誦“二十三,廚糖黏,吃廚糖,不多言……”最妙的是,壹個早年的老人祭祀後不放心,竟然趁熱在竈王爺的嘴上糊了壹池融化的竈王爺糖,然後恭恭敬敬地把他送上了天。這壹天,“過個小年”、“喝壹杯酒”、“得壹塊肉”,都是應有的“祝福”。

  • 上一篇:體現航天精神的正能量句子合集
  • 下一篇:漢中鋼鐵總經理劉文濤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