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淮陰區的歷史沿革

淮陰區的歷史沿革

夏朝淮陰以淮河為界,屬徐、楊兩國。商周史籍稱東夷、懷夷之地。

春秋末年,屬吳。吳滅後,歸越國。

周鎮定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國多次入侵泗水流域,淮陰歸楚國,最終歸楚國。

秦王二十四年(前223年)設淮陰縣,屬泗水縣(東海縣,又名譚縣),淮陰縣位於今楚州區。

西漢初,涪陵縣位於淮陰縣西南(今洪澤湖及洪澤、盱眙部分地區)。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韓信被封為淮陰侯,淮陰為其封地。十壹年,韓信被殺,淮陰後國被取消,仍稱淮陰郡。武元帝開國六年(公元前117年),設臨淮郡,淮陰、涪陵為其郡。

王莽篡漢,改淮陰為嘉信,改臨淮郡為胡愛萍郡。

東漢初,臨淮郡入東海郡,淮陰郡屬之,涪陵郡撤,其地入淮陰郡。永平十五年(72年),在故裏臨淮郡建立邳國。建安十壹年(2006年),下邳名廢,仍屬臨淮郡、淮陰。

在三國時期,它屬於魏和魏韓成,沒有改變。

金武帝初,仍屬臨淮郡。太康三年(282),廣靈郡移至淮陰,晉帝渡河,遷廣靈郡,其間三十四年。

東晉時,北伐將領和北鎮,青巖州刺史或淮陰,徐州刺史,為重鎮。永和八年(352),浚縣北都督,徐州刺史,鎮守淮陰。他認為淮陰老城“地勢險要,水陸交通都有,容易被景色困擾。沃野有開辟殖民地之利,方舟運糧”,但“無地屯兵”,於是在秦漢故城(即甘洛城)南建新城(後為淮陰故城,近碼頭鎮)。此後,淮陰壹直是南朝的國防重鎮。

南朝三年(467),淮河以北被北朝占領。淮陰,劉崧駐兗州鎮,七年(471),改稱北兗州。小琪建元四年(482),兗州鎮遷址。永明七年(489),淮陰復置東平郡,統領壽章、淮安兩縣。

梁改淮州,郡治淮陰,郡改稱淮恩。太清三年(549),侯景以小為兗州北部刺史,但州民不肯出兵,故淮陰改名兗州北部。侯景派大將羊海幫助小,羊海帶向東魏投降。東魏位於淮陰,仍稱懷恩縣、淮州縣。

陳太建五年(573),吳明伐齊,十壹月淮陰城歸陳。九年(577年初),不在最後壹周,該縣被命名為壽章。東平縣將會重新建立,就像小琪壹樣。

隋朝初恢復淮陰縣,不久淮陰縣被廢。大業初(605),淮陰設山陽縣(今楚州區)。

唐武德初年,恢復淮陰郡。武德七年(624),淮陰第二次並入山陽郡;乾封二年(667),淮陰從楊珊劃出,恢復郡。

五代至北宋,仍稱淮陰縣。

南宋建炎元年(1127),武城縣位於淮陰縣西部,三年後歸淮陰縣。紹興五年(113 5年),廢郡為鎮;過了壹年,就成了壹個縣。晉皇統元年(1141),宋割讓土地給金河,以淮河中遊為界,於是淮陰縣淮河以北的地方(吳城鎮、金城鎮)都給了金人。晉遷吳城鎮(沿淮河北岸),晉城城鎮(在淮河北岸北部)遷漣水。南宋嘉定七年(1214),淮陰縣令府遷至八裏莊。其後十七年,金正大八年(1231),淮陰於南宋降為鎮淮府,次年趙山香被南宋江淮綏靖制度收復(淮陰秦至南宋設縣,縣治在淮河南岸或附近——今碼頭鎮)。南宋鹹淳九年(1273),首次設立清河郡,隸屬清河軍。1274年,淮東使李庭芝遷至於大清口(又名寺口,今袁集鄉圭塘村),同時(或前後)劃出淮陰縣等地區的東部邊界,設立忻城縣。清河縣建立3年(遷縣城後僅2年),地在元。

元初清河、淮陰、忻城三縣並置,清河軍廢,縣屬淮安道誌署。至元二十年(128 3),淮陰入楊珊,故淮陰四進楊珊,清河因建立較晚而單獨存在。泰元年(1324),黃河決口,大青口縣城被毀,郡尹沒花時間就把清河郡遷到甘洛城。清河起於淮陰故裏,縣域在淮水之南。田麗元年(1328),因甘洛水幽居民少,郡銀大路花紅哈馬移至小青口西北。離淮陰老城十裏,起初沒有城墻。後因戰爭需要,有邊長3.5公裏(今碼頭舊縣)的三座城墻(南面臨河)。

明初,清河縣還在小青口(今碼頭舊縣)西北。嘉靖年間,大青口淤塞,黃河經小青口入淮,縣城水患嚴重。直到崇禎元年(1628),由於水患和戰亂,甘洛城被遷。

清順治三年(1646),清河縣仍移至小青口(今碼頭舊縣)西北,屬淮安府。康熙中期,縣城屢遭水淹。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蘇巡撫陳鴻謀於次年請求遷至楊珊清江浦,清江浦附近十余鄉並入清河。清江浦成為清河縣除南部的(今)和青州澗(今聚義河)外的新縣治。

民國初撤銷淮安府,縣直屬江蘇省。民國三年(1914),清河縣改名為淮陰縣(因此與河北省清河縣同名)。還是位於清江浦。並在此設立淮陽守備衙門和淮陽易道衙門,以淮陰為縣。民國十六年(1927)撤路,民國二十壹年(1932)在清江浦設立淮陰行政督察署,淮陰縣歸其管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軍入侵江南,江蘇省政府遷至此。民國二十八年(1939),1年3月,日軍侵占清江,江蘇省政府遷至淮東。淮陰縣政府在縣內農村壹直活躍到民國三十二年。民國二十九年(1940),中國生產黨淮陰抗日民主政府在縣城北鄉華莊成立。民國三十四年(1945)八月,抗日戰爭勝利。9月,新四軍解放淮陰市,簡稱清江浦,建立清江城,農村仍為淮陰縣。不久,蘇皖邊區政府成立,進駐清江。淮陰縣屬於其中。民國三十五年(1946)九月,國民黨軍隊占領清江,淮陰縣政府、淮陰專員公署所在地。中國* * *生產黨政府機關撤出清江市,遷至北鄉農村。

1948 65438+2月,淮陰市被解放軍解放,淮陰市、淮安市合並為淮北市,市政府駐清江浦。淮陰縣是農村。

1949至10,關東區劃歸漣水縣。

1951年1月,縣城從淮陰縣劃出,列為清江市,淮陰縣政府遷至王瑩鎮。因為前進街太窄,在西馬路西北角(現市人民醫院壹院北宿舍區)設了壹個辦公室(當時是個小屋)。

1952,江壩區成立。

1958年8月,淮陰縣與清江市再次合並,組成淮陰市。

1964 10月,市縣再次劃分為淮陰縣和清江市,但淮陰縣政府仍設在清江博古路,即現在的“蘇皖邊區政府舊址”。

1972淮陰縣政府遷至王瑩鎮北京路73號。

1983年3月,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淮陰區專員公署,設立淮陰市,淮陰縣為下屬。

2006年01月1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轄區不變。7月,淮陰區行政中心搬離北京路73號(區委區政府在人民銀行大樓辦公,人大代表CPPCC在勞動局、土地局大樓辦公),新的淮陰區行政中心位於工業園區附近。

  • 上一篇:Kannonji的歷史傳說
  • 下一篇:紅巖姜傑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