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哪個古城證實了印度的古代文明?

哪個古城證實了印度的古代文明?

1856年,兩位英國工程師約翰和威廉在印度德裏西北部修建從拉合爾到木爾坦的鐵路時,發現了埋藏在地下的哈拉帕古城,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是壹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發現。他們從這座古城的廢墟中取出大量的磚塊和石頭,放在鐵軌下,鋪設了壹段長約160公裏的道路。直到1920,考古人員才趕去挖掘。同年,巴納傑在哈拉帕以南約650公裏的“死亡之墓”中發現了另壹處類似的古城遺址——莫亨佐·律界英豪。發掘始於1922,其規模和持續時間在印度絕無僅有。這兩處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4000至5000年前,印度河流域就出現了壹個古老的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中國的文明壹樣悠久燦爛,因此被稱為人類文明的四大搖籃。

根據最近20年來印度和巴基斯坦考古界聯合調查的結果,印度河文明遺址的數量已經超過200處,其分布範圍東起新德裏郊區,西至伊朗邊境,南至古吉拉特邦,北至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東西長1.550公裏,南北寬1.000公裏,相當於

印度河文明遺址的發現,特別是摩亨佐律界英豪遺址的重新發現,巴基斯坦的“死亡之丘”,揭示了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前的幾個世紀,這裏曾有過繁榮的青銅時代文明,有規劃良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無數的小城市和定居點,不僅有農業和畜牧業,還有相當發達的海外貿易。

曾幾何時,印度河文明聞名於世,但好景不長。大概持續了750 ~ 1000年,然後就突然消失了。印度河文明的突然出現本身就耐人尋味,它的突然消失更讓人難以捉摸。

摩亨佐律界英豪位於印度河東岸,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卡納以南24公裏,卡拉奇海港西南約225公裏處。摩亨佐·律界英豪的意思是“死亡之丘”。遺址由東、西兩個土墩組成,高出周圍平原約18米,重疊著豐富的文化層。雖然由於地下水位上升,無法挖掘清理到最低,但鉆探資料顯示,這座古城下面並沒有前哈拉帕文化層。就發掘成果而言,大致可分為9 ~ 10個考古文化層,最低為12米深。鑒於各樓層出土的器物,如神像、陶器、印章等。,大致相同,考古學家認為它可能代表了約500 ~ 1000年的連續人類居住時期。

摩亨佐律界英豪古城占地260萬平方米,人口高峰時估計接近4萬。這座城市分為兩部分:城堡和市區。筆直的街道在十字路口成直角相交,房屋排列有序。因此,它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規劃最早的城市。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青銅時代的世界名城。

律界英豪摩亨佐古城的建築都是用耐火磚建造的。今天,當妳走在這個城市遺址中,可以看到四五千年前遺留下來的廢墟,可以清晰地分辨出街道和溝渠。古城明確分為兩部分:西部地勢較高,有壹座戒備森嚴的堅固城堡,是治理的中心;東邊略低,是城市平民、工匠、商人的生活區。

城堡建在高度為10米的人工平臺上,城墻又高又厚,還有防禦塔。城堡的中心是壹個世界聞名的長方形浴池,長10米,寬7米,深2.4米。周圍有壹系列公共建築。浴池底部的耐火磚用瀝青防水,然後用石膏灰泥砌築,不漏水。浴池南北兩側都有臺階到浴池底部。大浴池是摩亨佐律界英豪的典型遺跡之壹。

大浴池西面旁邊是壹個有通風管道的糧倉,建在壹個用耐火磚砌成的平臺上。糧倉原來東西長45米,南北寬27.5米,後來進行了擴建。專家認為,大浴池是祭祀的場所,糧倉是聚集財物的倉庫。兩者的結合意味著生命的再生和繁衍。

城堡南面還有壹組公共建築,以會議廳為中心。

由此可見,城堡不僅是城市的統治中心,也是宗教中心。統治者憑借大浴場和糧倉的權力,對廣大平民行使著生殺大權。

古城東面是居住區,有兩條東西向幹道和三條南北向幹道,相互平行或垂直相交。主幹道寬10米,將市區分為12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壹條1.5 m到3 m寬的小路,與主幹道相連,將城區分割成更小的廣場。街道下面,有壹條磚砌的排水溝。整個城市的居民樓錯落有致,布局合理。居民樓以紅磚為主,大小高低設備差異很大。有些人只有兩個小屋;有些有許多房間和大廳;還有兩三層樓的樓房,有廚房,衛生間,臥室,顯然是有錢人的住宅。居民樓大門朝向小街,有完善的排水設施將汙水排入小街排水溝,再排入主幹道排水溝。排水溝上有很多檢查用的小孔,防止淤積。窮人的房子根本沒有這些設施,反映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對立。如此復雜的城市排水系統在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即使在當今世界,也是許多城鎮無法企及的。

史前時期的摩亨佐律界英豪古城屢遭洪水蹂躪。但每次洪水消退後,城市都被重建得壹模壹樣,嚴格保持了原有的城市規劃。這顯然與當時權力政治統治著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有關,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停滯不前,停滯不前。

在摩亨佐律界英豪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遺骸和遺物。但奇怪的是,至今沒有發現象征宗教或世俗權力的寺廟、宮殿或墓葬等古跡,出土的武器也很少。這種現象也說明,印度河流域是壹個像兩河流域文明社會那樣沒有祭司和國王的和平、穩定、開放的社會。

這種文明的發展和延伸是以農業和貿易為基礎的。從摩亨佐律界英豪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材料來看,當時的信德省並沒有這樣的沙漠,在印度河以東還有壹條流經信德省的河流,名為馬赫蘭河。受大河滋潤,這裏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灌溉農業發達。祖先種植的作物是小麥、大麥、水稻、棉花和棗,家畜是牛、牛、水牛、羊、豬、狗、大象和駱駝。在農牧業發展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棉紡織業、剪羊毛紡織業,建立了有專業分工的工匠和商人。“信德”這個詞的意思是“棉花”(意思是海)。據說當時印度河流域的棉花很有名。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稱棉花為“Sindu”,希臘人稱之為“Sindun”,發音與今天的“Sindh”相近。因此,“信德”壹詞可以視為印度河文明是棉花種植鼻祖的有力證據。

摩亨佐律界英豪的手工業相當發達。當時有輪式車輛,有二進制和十進制計算數字的標準計量系統,有紫銅、青銅和石制武器,也有金、銀、金銀合金、紫銅、青銅、釉陶、紅陶、象牙和玉髓的裝飾品,但沒有鐵器。絕大多數陶器是素色的,也有鮮紅條紋和黑色的彩陶。金屬制作和石雕技術嫻熟,尤其是小石印上的凹雕技術最為突出。用石器、陶器和象牙雕刻的印章,不僅刻有牛、魚、樹,還刻有奇怪的文字。這樣的文字有500多個,從左往右讀,至今無人能破譯。

摩亨佐·律界英豪的青銅舞者,身著三葉長袍的頭部,哈拉帕遺址出土的紅砂巖裸體和灰色雕像,被視為印度河文明城市的“傑出作品”。

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摩亨佐律界英豪的商業和貿易活動日益繁榮。這裏生產的大量陶器、石器、青銅器和裝飾品被運到各地交換農副產品。與此同時,來自各地的農副產品被收集在當地的“糧倉”裏,然後運往文明的古都摩亨佐律界英豪。

摩亨佐·律界英豪鼎盛時期的海外貿易在印度河流域也是首屈壹指的,最大的貿易是通過海路與兩河流域的古文明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羅塔爾、馬克蘭、俾路支斯坦等貿易中轉站,對保護和促進貿易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為印度河文明的摩亨佐律界英豪統治印度河流域起到了媒介作用。比如在羅塔爾遺址,有類似波斯灣沿岸遺址的饅頭形銅錠和波斯灣式印章,還有碼頭遺址。同樣,在兩河流域和敘利亞也發現了具有印度河文明特征的船運貨物的印章和泥印。

在遺址附近的博物館裏,有壹幅畫再現了當時城市的全貌。圖上可以看到“赭紅色的城墻裏商旅眾多,燒磚燒陶的火窯濃煙滾滾,棗椰樹遮天蔽日,印河上的船只如鯽魚過江。”考古資料證實,摩亨佐律界英豪曾經郁郁蔥蔥。

  • 上一篇:壹村壹品清單
  • 下一篇: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的故事是急不得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