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如何慶祝傳統節日?

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如何慶祝傳統節日?

1.離石彈唱是壹種歷史悠久的漢族說唱藝術。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流行於山西離石、柳林、方山、中陽壹帶,相傳形成於清代中葉。在清代編纂的《永寧縣誌》中,有關於“考錄、喚妹”、“放牛附對”的記載,是“彈唱”的流行曲目。民間有“東有秧歌,西有道情,小曲石城”的傳說,意為“彈唱”。《離石縣誌》也記載:“彈唱說唱藝術在宋、明、清代代相傳。民國時期,在縣城周邊的村落和北川西壩壩壹帶非常流行。

“彈唱”所用的樂器有三弦、揚琴、四聲、笛、管、笙、四瓦等。因伴奏以彈撥樂器為主,故又稱“彈唱”。“彈唱”的曲調和曲目非常豐富。民間藝人有四大場,八小場,七十二吵五看,九灣十八調。它的演唱形式是樂隊坐成壹字或八字形,壹男壹女(壹般都是男扮女裝)在前面帶著彩扇跳舞唱歌。以對唱為主,有獨唱和合唱,中間有少量留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審計記錄],它唱出了王金龍和蘇珊之間的愛情故事。還有【關公袍】、【金錢蓮落】、【駕舟】、【叫妹子】、【借順順】等等。內容豐富,演唱形式活潑,富有音樂地方風味。

2.傘頭秧歌是山西漢族的壹種民間歌舞藝術。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之壹。因持花傘者領舞,唱秧歌,故稱“傘頭秧歌”。主要流行於山西及陜北黃土高原的黃河流域,具體指山西省呂梁市的離石、柳林、方山、中陽、石樓,以及陜西省榆林市的吳堡、綏德、佳縣、榆林、米脂、子洲、清澗等十幾個縣市和延安市,其中以臨縣最為繁盛,故又稱“臨縣傘秧歌”。

傘頭秧歌最初的作用是向神靈祈禱,驅鬼辟邪。歌舞的目的是為了娛樂神靈,祈求豐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秧歌的娛神功能越來越弱,娛神娛人的目的越來越明顯,逐漸演變為壹種民族歌舞活動。秧歌隊很少。

少則100-200人,多則400-500人,充分體現了傘頭秧歌的民族性。

傘頭秧歌的表演主要在扭和唱兩個方面,特點是扭時不唱,唱時不扭,扭唱交替結合。秧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過街”、“挖場子”和場子裏的“小會”。

唱秧歌主要是講傘頭。傘頭肩負著指揮大局、調動情緒、編排節目、評論演出、與外界溝通、感謝祝賀秧歌隊等壹系列責任,這些都得靠唱秧歌來進行。

三、“柳林板塊”的活動壹般在每年正月十二、三開始,正月十五達到高潮。擺盤子是活動的開場。板塊活動的組織壹般由群眾自發形成,組織實施的成員稱為整治負責人,主要由區域內的男性戶主輪流擔任。整改負責人的數量取決於地區的大小和活動的規模,從三個到五個到七個不等。

按理說,擺盤子的事是主人家的事,也是擺正頭的事,但壹些熱心虔誠的大人小孩也自發地打了起來。“柳林板”在當地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叫“造神棚”,有的叫“天官會”、“小鬼會”。那為什麽這些可移動的祭祀神龕形狀像寺廟叫“盤”呢?地理位置上,柳林東臨呂梁山,西臨黃河,交通便利。它被稱為秦晉的門戶。明清時期,黃河岸邊曾有壹處軍渡,南來北往的商賈雲集於此,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文化,發展成為商業中心。

  • 上一篇:越南阮朝有好幾個皇帝。他們是誰?
  • 下一篇:誰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