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請查閱歷屆諾貝爾化學獎或醫學獎得主,並舉出壹位談談他的履歷或事跡,指出他是如何成功的。

請查閱歷屆諾貝爾化學獎或醫學獎得主,並舉出壹位談談他的履歷或事跡,指出他是如何成功的。

首先,讓我給妳簡單回顧壹下歷史:

1901年,J.H .範德霍夫(荷蘭人)發現了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定律。

1902 E.H. Fisher(德國)合成糖類和嘌呤誘導劑。

1903 S.A .阿雷紐斯(瑞典人)提出電解質溶液理論。

1904 W .拉姆齊(英國)發現了空氣中的惰性氣體。

馮·拜爾(德國)

從事有機染料和氫化芳香化合物的研究。

1906 H. Movasan(法國)從事氟的研究。

1907 E. Bischner(德國)從事酶及酶化學和生物學研究。

1908 E .盧瑟福(英國)首先提出放射性元素嬗變理論。

1909 W. ostwald(德國)從事催化、化學平衡和反應速率的研究。

1910 O. wallach(德語)

脂環族化合物的創始人

1911年m .居裏(法國)發現了鐳和釙。

1912 V格林尼亞(法國)發明了格林尼亞試劑——有機鎂試劑。

p·薩巴蒂(法國)用細金屬粉末作催化劑,發明了壹種制備氫化不飽和烴的有效方法。

A·韋爾納(瑞士)從事分子內原子化合價的研究。

1914 T.W .理查茲(美國人)致力於原子量的研究,準確測定了許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 R. Wilstedt(德國)從事植物色素(葉綠素)的研究。

1916-1917未獲獎。

f .哈伯(德國)發明固氮。

1919沒有獎。

1920 W.H .能斯特(德國)從事電化學和熱動力學研究。

1921年f·索迪(英國)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並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 F.W .阿斯頓(英國)在非放射性元素中發現同位素,並研制出質譜儀。

1923 F. fritz pregl(奧地利)創立了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方法。

1924沒有中獎

1925席格蒙迪(德國)從事膠體溶液的研究,建立了膠體化學。

1926 T. Svedbergh(瑞典人)從事膠體化學中分散體系的研究。

1927 H.O .維蘭德(德語)

研究並確定了膽酸及其它類似物質的化學結構。

1928A。Windaus(德國)發展了壹個甾醇家族及其與維生素的關系。

1929 A .哈登(英文)和馮·阿希勒-舍平(瑞典)闡述了糖發酵的過程和酶的作用。

1930 H. Fischer(德國)從事血紅素和葉綠素的性質和結構的研究。

1931年c .博施(德國)和f .貝吉烏斯(德國)發明並發展了高壓化學法。

1932 I朗繆爾(美國)創立表面化學。

1933沒中。

重氫是由H.C .尤裏(美國)在1934年發現的。

1935年,J.F.J .居裏和I.J .居裏(法國人)發明了人造放射性元素。

1936 P.J.W .德拜(美國)提出了分子磁耦合極矩的概念,並用X射線衍射闡明了分子結構。

1937 W.N .霍沃斯(英國)從事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結構研究。

P Carrey(瑞士)從事類胡蘿蔔素、核黃素、維生素A和B2的研究。

1938 R. Kuhn(德國)從事類胡蘿蔔素和維生素的研究。

1939 A. Butenant(德國)從事性激素研究。

長度Ruzika(瑞士)從事萜類化合物和聚亞甲基的結構研究。

1940 —1942未獲獎。

1943 G .赫維西(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化學和物理變化的過程。

1944 O .哈恩(德國)發現重核裂變的反應。

1945 A.I .威爾塔南(芬蘭人)研究農業化學和營養化學,發明了新鮮飼料儲存和維護的方法。

1946 J.B. sumner(美國)首次分離純化該酶。

J.H. northrop和W.M. Stanley(美國)分離純化了酶和病毒蛋白。

1947 R. Robinson(英國)從事生物堿的研究。

1948 A.W.K. Tiselius(瑞典人)發現了電泳技術和吸附色譜法。

1949 W.F .喬克(美國)

他長期從事化學熱力學的研究,研究對象是超溫時的物理反應。

1950狄爾斯-阿爾德反應的發現和應用。

超鈾元素是由G.T .西伯格和E.M .麥克米倫(美國人)在1951年發現的。

1952 A.J.P .馬丁和R.L.M .辛格(英國)發展並應用了分配色譜法。

1953 H .施陶丁格(德國)從事環狀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 L.C .鮑林(美國)闡述了化學結合的本質,解釋了復雜的分子結構。

1955訴維格諾德(美國)

含硫生物物質(特別是催產素和加壓素)被測定和合成。

1956欣舍伍德(英國)

N.N .謝苗諾夫(俄國人)提出了氣相反應(特別是支鏈反應)的化學動力學理論。

1957 A.R .托德(英國)從事核酸酶和核酸輔酶的研究。

1958 F .桑格(英國)從事胰島素結構的研究。

1959 J .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了極壹般科學理論,發現了“極通俗科學”

1960年,W.F. Leech(美國人)發明了“放射性碳測年法”。

1961年m .卡爾文(美國)

提出了植物光合作用的機理。

1962 M.F .佩魯特和J.C .陳德魯(英國)

確定了蛋白質的精細結構。

1963 K .齊格勒(德國)和g .納塔(意大利)

發現了使用新催化劑的聚合方法,並進行了這壹領域的基礎研究。

1964霍(英國)

用X射線衍射技術測定復雜晶體和大分子的空間結構

1965伍德沃德(美國)

因為他對有機合成的貢獻

馬立肯(美國)

用量子力學建立了化學結構的分子軌道理論,闡述了分子的價鍵和電子結構的本質。

1967 R.G.W .諾裏協會,G .波特(英國)

米(meter的縮寫))伊根語(德語)

發明了測量快速化學反應的技術。

1968 L .翁薩格(美國)從事不可逆過程熱力學的基礎研究。

1969 O .哈塞爾(挪威)和K . H.R R .巴頓(英國)

有助於立體化學理論的發展

1970 L.F .勒勒爾(阿根廷人)發現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g .赫爾茨貝格(加拿大人)從事自由基的電子結構和幾何結構研究。

1972 C B anfinsen(美國)確認了核糖核酸酶的活性位置。

1973 E.O. Fischer(德國)和G.Wilkinson(英國)從事多層結構有機金屬化合物的研究。

1974 P.J. Flory(美國)從事高分子化學的理論和實驗基礎研究。

1975 J.W .考恩福斯(澳大利亞)研究了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

動詞 (verb的縮寫)Prelogue(瑞士)從事有機分子和有機分子立體化學的研究。

1976 W.N. lipscomb(美國)從事硼烷的結構研究。

1977我普裏戈金(比利時人)主要研究非平衡態熱力學,提出“耗散結構”理論。

1978 P.D. Mitchell(英國)從事生物膜上能量轉化的研究。

H C·布朗(美國)和G·維蒂希(德國)開發了壹種新的有機合成方法。

1980 P. Berg(美國)從事核酸的生化研究。

吉爾伯特(美國人)和桑格(英國人)確定了核酸的堿基序列。

1981年,福井健壹(日本人)和r .霍夫曼(英國人)確定了核酸的堿基序列。

1982 A. Kruger(英國)發展了結晶學的電子衍射方法,從事核酸-蛋白質復合體三維結構的研究。

1983 H. Taub(美)闡述了金屬配位化合物的電子反應機理。

1984 R.B .梅裏菲爾德(美國)開發了壹種非常簡單的肽合成方法。

1985年,J . Karl和H A hauptmann(美國人)發展了壹種通過X射線衍射確定物質晶體結構的直接計算方法。

1986 D.R. Hirsch、李遠哲(來自中國臺灣省)和J.C. Pogliani(加拿大)研究了化學反應系統的勢能面運動動力學。

1987 C.J .彼得森,D.J .克拉默(美國)

法國人萊恩合成冠醚

1988 J Dyson Hoff、R Huber和H Michel(德國)分析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

1989 S. altman和T. R. Cech(美國)發現RNA本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 E.J. Corey(美國)創立了有機合成的獨特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

1991年,R.R. Ernst(瑞士人)發明了傅立葉變換核磁共振波譜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

1992 R.A. Marcus(美國)對溶液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做出了貢獻。

1993 K B Muhlis(美國人)發明了“聚合酶鏈式反應”方法。

M Smith(加拿大)開創了“基於寡核苷酸的定點誘變”方法

1994 G.A .歐拉(美國)在油氣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

1995 P .克魯岑(德國),M·莫利納,F.S .羅蘭(美國)

闡述了影響臭氧層的化學機制,證明了人工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有破壞作用。

1996 R.F .科爾(美),H.W .克洛索(英),R.E .斯莫利(美)。

發現了碳元素的壹種新形式——富勒球(也叫布基球)C60。

1997年,P.B. Boyer(美國)、J.E. Walker(英國)和J.C. Sko(丹麥)發現了人體細胞中負責儲存和轉移能量的離子轉運酶。

1998 W. Cohen(奧地利)J. Pope(英國)提出密度泛函理論。

1999 Ahmed Xavier(埃及裔美國人)應用飛秒光譜學研究化學反應的過渡態。

2000年,黑格(美國)、麥克迪爾米德(美國)和白川英樹(日本)為導電塑料的發現做出了巨大貢獻。

威廉·諾爾斯(美國)和野依良治(日本)在2001。

在手性催化氫化領域的成就Barry Sharples(美國)在手性催化氧化領域取得了成就。

2002年,John B. Finn(美國)和Kenichi Tanaka(日本)在生物聚合物的大規模光譜分析中開發了軟解吸電離方法。

Kurt-Utry(瑞士)通過核電磁振動光譜法確定了溶劑的生物聚合物的三維結構。

2003年,Agri(美國)和McNun(美國)研究了細胞膜。

2004年,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owen ross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這是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制。

2005年美國伊夫·肖萬、羅伯特·格拉布斯和理查德·施羅克有機化學中的烯烴復分解反應。

2006年在美國羅傑·科恩伯格舉辦的“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討會。

2007年gerhard ertl的表面化學研究

  • 上一篇:區委組織部和區委宣傳部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陜西漢中主要縣的地名由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