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寧姓探源

寧姓探源

寧姓的來源有四種:誤傳為元姓,謚號為氏。據《姓氏纂要·急文》記載:“寧姓與秦同姓,曾孫死於寧公,但支叔以為是其姓。”春秋時期,秦國的君主在他的曾孫死後謚號寧,他的壹些後代以他的謚號寧為氏,並代代相傳。

但已被考古文物銘文(文物編號1978否11)秦寧公實際上是,把“賢”誤認為“寧”。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襄公的曾孫是“秦獻公”。從65438到1.0978,寶雞縣楊家溝太公廟出土的秦器中,有壹套秦公仲和壹套秦宮韻。從外延來看,名字是“龔賢”,而不是“愚公”(見《文物》65438+650.0978)既然沒有“秦寧公”這個說法,“本氏起源於秦寧公”是兩千多年的誤傳,應該廢除。目前還沒有發現它起源於本的家譜。出自後周柴榮的第五子柴熙讓;柴熙讓,原名柴祖訓,生於後周鹹德二年(公元955年)。他是柴榮的第五個兒子,周世宗,柴守禮的孫子,柴友的曾孫,柴的曾孫。他的祖籍叫河北省邢州龍崗縣。

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他和弟弟柴宗遜、周公同時被封。祖訓先被封為左將軍,後被封為燕王。同年8月,周世宗·柴榮病逝。其弟柴宗訓即位為,恭帝封其弟柴祖訓為。曹祖訓皇後被封後,遷到河南洛陽壹個叫張山裏的地方,隱居起來。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篡位稱帝,賜柴祖訓國號西讓,從此也叫柴西讓。

宋永熙元年(公元984年),柴西讓擔心當時的皇帝宋太宗所造成的危害,於是他偷偷帶著他當時五歲的兒子柴從河南洛陽的張山裏逃往南方。起初逃往金陵古城(今江蘇南京),後繼續南逃至冀州廬陵張華鎮(今江西吉安市永豐縣藤田鎮)。柴喜讓被當時張華鎮美麗富饒的景色所吸引,覺得這個地方很適合居住和生活,於是決定留在當地。就在這時,朝廷派來的官軍壹路跟隨。危急時刻,王草立即脫下繡袍和鞋子,把鞋子放在壹個池塘邊,把繡袍扔進池塘,造成自己溺水的假象。果然,當軍官走過來,看到他的鞋子在池塘邊上,而他的衣服還在池塘裏漂著的時候,他誤以為自己投河了,於是軍官放棄了追趕,帶著鞋子和衣服回京回話。為了紀念這壹事件,勞偉村的池塘從此被稱為“龍袍塘”。

逃離官軍後,王草來到老徐村壹位老婦人的門前,問她妳叫什麽名字。老太太告訴他,她叫寧。所以王草請求老婦人收留他以避免災難。就這樣,王草隱姓埋名,感謝老婦人的救命之恩,於是他換了柴維寧,成了老婦人的養子。同時,他五歲的兒子柴也改名為寧。這是村寧姓族譜的歷史淵源,記載始祖柴讓南逃到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藤田鎮村,改姓寧。

曹王柴西讓在村娶了壹個姓李的女人,但是她沒有孩子。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死於我村,享年53歲,死後葬於勞偉村。雖然他的墳墓已經維護了幾千年,但仍然完好無損。

王草是村寧氏家族的始祖,其子柴是第二始祖。柴有五個兒子,分別叫寧伯陽、寧德陽、寧樹陽、寧景陽和寧清陽。其中長子寧伯陽先遷居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謀生,後子女遷居江西省撫州市,包括崇仁縣、宜黃縣、樂安縣、南豐縣。二兒子寧德陽,移居廣東省韶關市英德市。根據族譜記載,這個後裔在清朝雍正年間發展成為壹個大姓家族。第四個兒子寧景陽,遷到了古時候叫湖廣的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湖南。五子寧清揚,遷居湖南郴州桂陽縣。

第三個兒子寧樹陽作為村裏的第三代祖先留在了老徐村,現在我們村的寧氏就是寧樹陽的後代。1100多年後,我們村已經發展成為擁有3000多名寧氏宗親,10間房的大村。這壹時期,人們陸續遷居他地經商、做官、謀生,其中宋代時期,第七人因在江西省樟樹市任縣令而遷居樟樹市,第十壹人因經商遷居浙江、江蘇鎮江和山西省臨汾市稷山縣。根據族譜記載,這些地方有的還發展成了大量的寧氏大興村。雨凝。也就是春秋時期的愛國人士寧武子,魏文公,成公時的大夫。成公無道被晉攻,失國於楚、陳,死於晉侯。雨凝沒有回避困難和危險,在此期間,他保存了自己的身體,並幫助他的國王。子曰:“國有道則智,無道則愚。其智可達,其愚不可及。”因為雨凝足智多謀,勇敢忠誠,雨凝這個姓氏在後世是他的姓氏的祖先。

  • 上一篇:燕郊三河旅遊景點介紹燕郊好玩的地方在哪裏?
  • 下一篇:木版年畫的歷史演變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