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二戰後人類從生產力發展中突破的三次革命(1)

二戰後人類從生產力發展中突破的三次革命(1)

第壹次生產力革命:泰勒的“科學管理”

背景:20世紀初,美國的工業化發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壹方面是生產規模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另壹方面是人們缺乏管理現代化大工業的方法和技術,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與此同時,勞資關系日益緊張,工人缺乏生產積極性,“混日子”現象普遍存在。

在那種情況下,人們提出了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案。壹些人主張改進機器設備,而另壹些人主張改變工資和報酬制度。在長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泰勒主張實施新的科學管理方法和制度來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出了他的科學管理理論。泰勒的理論有其特定的背景。作為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的產物,更適合勞動密集型行業。

思想實質: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尋求最高的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勞資雙方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實現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規範的管理方法代替經驗管理。泰勒的科學管理有兩大貢獻:壹是管理要走向科學;二是勞資雙方的精神革命,提出了八項變革,包括:①勞動定額原則。當時實行經驗管理,資本家不知道工人能完成多少工作。他們總是認為工人做更少的工作會得到更多的報酬,所以他們延長了工作時間。而勞動者並沒有因為延長工作時間而提高工資,所以用“偷懶”來被動對抗。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必須有合理正常的工作量。這裏的“合理日工作量”類似於馬克思提出的社會勞動生產率。為了得到這個有科學依據的“合理的日常工作量”,泰勒進行了工作時間研究、時間測量、工作日現實主義、行動研究等。(2)選擇壹流的工人(即工作適應性原則)。泰勒認為“壹流的工人”是指那些既有能力又願意去做的人。對於不願意努力的,要采取說服、教育、懲戒等措施,用獎勵性的薪酬制度讓他們努力;對於那些身體和智力不適合其工作的人,應該對他們進行培訓,以適應其工作的需要,或者將他們重新分配到其他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在泰勒看來,人力的自願科學管理是工人成為壹流工人的決定性因素。③標準化原則。在傳統工廠中,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往往由自己或師傅根據經驗決定,工人的勞動和休息時間以及機械設備也由管理者根據自己的判斷或過去的記錄決定,缺乏科學依據。泰勒認為,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勞動和休息的時間,甚至機器的安排和工作環境的布局,以消除各種不利因素。④激勵報酬原則(差別計件工資制)。這是激勵工人努力工作的壹種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組織的勞動生產率。其具體內容是由當局確定壹個工作定額或標準,然後采取壹種激勵性的報酬制度,稱為“差別計件工資制”。工人達到或超過定額,就按高工資率發放,沒有達到定額,就按低工資率發放,以此來督促和鼓勵工人。後來泰勒對此進行了改進,提出了“任務與獎金工資制”。工人不論生產水平高低,日工資都有保障,超過工作量還有獎金。⑤勞動者和雇主都必須進行壹場精神革命(雇主和雇員的密切合作)。雙方都不應再關註剩余的分配,而應關註增加剩余的數量。只有創造更大的剩余,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分配。⑥將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變經驗工作方法為科學工作方法。本質上是強調管理職能與執行職能的分離,實現管理的專業化。其分工原理在管理領域的應用仍然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的。⑦實行長期工作制。傳統的1長工負責所有管理職能,必須具備各種素質,但現實中這樣的人很少。因此,泰勒設計了八個功能性的長工來代替原來的壹個。在這種情況下,工人不再只聽命於壹個長工,還要聽命於承擔不同職能的幾個上級。事實證明容易造成混亂,所以長期職能工的制度壹直沒有推廣。⑧在組織的管理和控制中貫徹例外原則。即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將壹般的日常事務委托給低層管理人員處理,他們只對例外事項(重大事項)保留決策權和監督權。

成就:二戰期間,美國充分運用泰勒的“更科學、更規範的工作”方法,使美國的生產力爆炸式增長,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美國生產的戰爭物資比所有參戰國加起來還多,這是二戰勝利的堅實基礎。正是從二戰的經驗教訓中,歐洲和日本認識到了泰勒工作方法的極端重要性。泰勒的工作方法分別通過馬歇爾計劃(歐洲復興計劃)和愛德華·戴明(質量管理)引入,促成了歐洲的復興和日本的重新崛起。

事實上,中國的大部分加工制造業或多或少都在應用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比如激勵報酬的工資獎金制度,設置定額,對超額完成任務的工人發放額外獎金,以激發其生產積極性;再比如標準化原則,每個工人負責產品生產的壹部分,而不是產品生產的全過程。把生產過程分成幾個小的、標準的、單壹的動作,使用單壹的工具,可以減少工人更換動作和工具的時間,對工人的素質要求也沒有那麽高。他們只需要掌握壹種技能和壹種工具就可以投入生產。策劃和執行只能分開。現代組織大多實現了計劃職能和執行職能的分離,組織中有人負責管理但不負責生產。今天的“中國經濟奇跡”本質上是體力勞動者生產率大幅提高的結果。

泰勒的貢獻還不止於此。生產力發展後,整個社會的階級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大大增加,工作強度和時間下降,社會地位上升,從無產階級上升到中產階級,占據社會的主導地位。社會階級結構從壹個充滿鬥爭和仇恨的啞鈴型社會變成了壹個相對穩定和諧的橄欖型社會,造就了我們所熟知的發達國家。再加上人們有很多多余的時間,於是把目光投向了教育,大大提高了教育水平,推動了更大的“上層建築”革命——從資本主義到知識社會,建設知識社會。目前美國體力勞動者只占65,438+00%左右。德魯克預言,2030年將完成壹次社會轉型,真正進入全面的知識型社會。

  • 上一篇:洛陽橋在哪裏?洛陽橋的故事
  • 下一篇:求幾篇關於武術的文章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