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於黃河

關於黃河

黃河發源於昆侖山東部巴顏喀拉北麓,海拔4500米的約古宗列盆地,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山西)、陜西、河南(河南)、山東(山東)等9個省區,在山東利津附近入海,在墾利縣匯入渤海。

黃河流域位於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西起巴顏喀拉,東臨渤海,北接陰山,南至秦嶺。東西長約1900公裏,南北長約1100公裏,流域面積75。

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幹旱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源至河口鎮上遊可細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河套段。上遊水多沙少,是黃河淡水的主要源區。

中遊,從河口鎮到河南鄭州桃花峪,可細分為黃土高原峽谷段、魏奮地塹段和豫西峽谷段。中遊落差較大,山谷兩側懸崖陡峭,多急流險灘,如著名的壺口瀑布(又名龍門)。

從鄭州桃花峪到山東墾利縣的下遊可分為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下遊河道平坦,水流緩慢,淤積大量泥沙。黃河下遊泥沙眾多:約有四分之壹淤積在河道中,使河床逐年上漲,成為舉世聞名的“懸河”。其中約四分之三被送至河口,淤積延長了河口,擴大了三角狀態;每年填海造陸50平方公裏左右,海岸線每年推進1公裏以上。

黃河流域人口約1.6億,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12.5%。目前已逐步形成上遊水電基地、中遊煤炭基地、下遊石油基地的能源產業布局。

黃河是中國的壹個隱憂,因為經常有洪水和幹旱。

受訪者:some _ thing-director level 9 3-10 21:10

黃河從源頭上遊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全長3472公裏。中遊為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河長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遊,河長786公裏。(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劃分有多種意見,此處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自東向西橫貫中國,流域東西長1.900公裏,南北寬1.654,38+0.000公裏,總面積752443平方公裏。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 m3/s,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m3,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77 mm,流域人均水量593 m3,耕地畝產水量324 m3。

黃河中遊流經黃土高原,支流帶來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輸沙量3965438+1億噸(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654.38+0.6億噸,平均含沙量35 kg/m3。

目錄[隱藏]

1解釋

2水文特征

2.1來源

2.2劃界

2.2.1上遊

中遊

下遊

2.3主要支流和湖泊

2.4主流峽谷

2.5幹流水利樞紐工程

2.6橋梁

3環境條件

3.1水土流失

3.2截止

4歷史和文化

4.1河道變化

4.2水利簡史

4.3中華文明的搖籃

4.4與黃河有關的人

4.5旅遊文化資源

5其他

6參見

7站外鏈接

[編輯]

解釋壹個名字

秦漢以前,黃河之母的“河”字,基本上是黃河的專名,河流稱為“川”或“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中說:“昆侖山橫貫萬裏,高壹千裏,至山浩五萬裏,遺址周圍有清河、白河、黑河。”)先秦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二字,漢武帝年間寫的《史記》全文中也找不到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壹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對“常山縣元氏縣”的解釋。黃河的“黃”字,用來形容河水的渾濁,古書上早有記載:戰國《左傳·襄公八年》,鄭之子引益州詩曰:“發起河水清,命幾何!”;《爾雅·石水》記載“河出昆侖,色為白,渠為壹千七百零壹河,色為黃。”

黃河上遊的星湖由大量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如紮陵湖和鄂陵湖。在陽光的照耀下,星湖中無數的湖泊和沼澤光彩奪目,宛如驕傲的孔雀,非常美麗壯觀。因此,當地藏族居民將這壹段黃河稱為“rma chu”,意為“孔雀河”。甘肅省瑪曲縣就是以此河段命名的。

[編輯]

水文特征

[編輯]

來源

黃河發源於青海的巴顏喀拉山,但真正的源頭仍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壹個過程。

《尚書·龔宇》曾記載“引河積石,至於龍門”,“積石”位於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箐山,離黃河源頭還很遠。《山海經》和《爾雅》中有記載,河流從昆侖流出。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於延澤,後潛流於地下,南出河源之說(見《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並不準確,但壹直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確立了對黃河源頭的正確認識。楊迪大帝五年(609年),吐谷渾被滅,後遷至河源縣,即現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壹部分,說明人們知道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了平息吐谷渾叛亂,李靖、侯、李道宗等將領曾帶兵到星宿海壹帶。《新唐書》載他們“遊星宿川、大巴海、積石山、河源。”。自唐宋以來,星海壹直被稱為黃河的源頭。

到了元代,人們開始對黃河源頭進行實地考察。元十七年(1280),元世祖忽必烈派杜石等人勘查黃河源頭,對星宿海壹帶進行了細致的考察。1315年,潘安孝根據在杜詩的考察寫成《河源誌》壹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那裏“有水如井自地下湧出,井百余口”。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帝命臘璽、舒蘭勘探黃河源頭。當他們到達星海時,發現星海上遊源頭有三條河流,但他們沒有追到源頭。拉西和舒蘭回京後,繪制了河源地圖,舒蘭也寫了河源誌。康熙末年,組織了壹次全國範圍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派喇嘛欽藏布、蘭巴、院主任等人到河源地區進行調查。此行“過河源,涉萬裏”,回京後,勘測成果繪入禦覽圖。這次測繪還對星海上方的河流源頭進行了探索和測繪。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名門侍衛阿彌陀佛進貢河源。阿彌陀佛到達星海以西300英裏,對星海上遊源頭的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調查。確定星海西南部的阿勒斯坦郭樂河(今卡裏曲)是黃河的上遊源頭。

19世紀至20世紀初,西方探險家、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還到河源收集自然和文化資料,如阿克巴、印第安、都托勒、敖倫、俄羅斯、普爾·格瓦爾、斯努克、科茲洛夫、費斯勒、太培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檢查。65438年至0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項立智、董在華領導,對黃河源頭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勘探。河源勘探隊確定,約古宗勒曲是黃河的主要源頭,牙合拉達荷澤山是它的源頭,上面是鄂陵湖,下面是紮陵湖。這壹結果與以往的調查結果並不壹致,引起了學術界的爭議,但黃河發源於嶽古宗烈渠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期間,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相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紮陵湖、鄂陵湖兩湖進行實地考察,確認卡裏曲為黃河主要源頭,紮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從1981到1982,學者楊徒步遊遍了整個黃河。他認為黃河最遠的源頭是始於巴顏喀拉山脊的拉浪情歌,比約古宗烈宋長30.5km,比卡日宋長11.9km。65438年至0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派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的主要源頭,並在約古宗烈盆地西南角的瑪曲果樹立下黃河源頭的標誌。

星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紮曲、月古宗烈、卡日曲。位於最北部的紮曲,發源於查哈西拉山。這條河長70公裏,很窄,支流很少,水量有限,壹年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列曲位於星海西部,處於三大上遊源頭中間,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角,海拔4750米。水量很小,是壹條寬1.0-1.5米,深0.1-0.2米的溪流。南部支流卡裏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格孜亞山北麓,海拔4800米。五股泉水湧出山谷,匯成壹條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每秒的小河。這條河壹年到頭都有水。嶽古宗列曲和卡日曲在黃河源頭匯合形成原河瑪曲,後註入星海。根據1: 10萬航測圖調查,卡茲曲比別約古勒宗曲長25公裏。卡裏曲盆地面積3126平方公裏,約古宗勒曲盆地面積2372平方公裏。在卡裏曲與古宗列曲交匯處附近,卡裏曲流量實測值為6.3 m3/s,約古列曲流量實測值為2.5 m3/s..通過對1978黃河源頭的調查,確定卡裏曲是黃河的主要源頭。

參考資料:

黃河的源頭

[編輯]

分界線

關於黃河上、中、下遊的分界,眾說紛紜。黃河水利委員會將河口鎮和桃花峪分為上、中、下遊。傳統的中學教科書將河口鎮和金夢分為上、中、下遊。學者楊認為青銅峽和更合適。學者許主張以河南焦作市武陟縣的嘉應關作為黃河中下遊的分界線。本文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編輯]

向上遊

蘭州黃河第壹橋是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上遊。上遊全長3472公裏,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公裏,占黃河總量的51.3%。上遊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0‰;大型支流43條(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裏以上),徑流量占全河的54%;黃河上遊僅占全河年輸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遊受青海阿尼瑪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彎曲。根據河流特性的不同,黃河上遊可分為三部分:源頭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段。

  • 上一篇:呼倫貝爾美食介紹
  • 下一篇:秦國的李斯是個什麽樣的人?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