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肖蒙條約的歷史性條約

肖蒙條約的歷史性條約

簡介

肖蒙條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由《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克裏斯蒂娜女王與他們各自的盟友簽訂的和約(《奧斯納布呂克條約》)和《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法國國王與他們各自的盟友簽訂的和約(《明特條約》)。

法國人獲得了洛林的三個教區(梅林、圖爾和凡爾登)和整個阿爾薩斯(除了斯特拉斯堡)。瑞典獲得了西波美拉尼亞和東波美拉尼亞的壹部分,維斯馬市,不來梅和維爾登主教,從而獲得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和約正式承認荷蘭和瑞士的獨立,神聖羅馬帝國的勃蘭登堡、薩克森和巴伐利亞總督的領土普遍恢復到戰前狀態,總督在內政和外交上享有自主權。在教派問題上,和約重申1555的奧格斯堡和約仍然有效,承認德國新舊宗教平等。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國家主權原則,進入了現代意義上的絕對主權階段。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開創了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要求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並規定違者必究。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明確承認宗教自由,削弱了教皇的權力。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建立了國家間關系的新秩序,標誌著古典歐洲外交的開始。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建立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是現代意義上的第壹個國際關系體系。

倫敦海峽會議

管理黑海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國際公約。1841 7月13日,英國、俄羅斯、奧地利、普魯士、法國、土耳其在倫敦簽署。該公約確認了奧斯曼帝國的古老規則。根據這壹規定,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在和平時期禁止任何外國軍艦通過,土耳其有權允許友好使館管轄的輕型軍艦通過。該公約使俄羅斯在1833年《Uncal-Iskelesi條約》簽署後失去了在該海峽的主導地位,首次將黑海海峽置於國際監督之下,但該公約並未提及該海峽在戰時的地位。該公約加劇了俄羅斯和其他歐洲大國對海峽的爭奪。1853俄土戰爭後,英法聯合艦隊通過海峽進入黑海,導致克裏米亞戰爭。根據交戰國1856年3月底締結的巴黎和約,黑海為中立區,禁止壹切外國軍艦進出兩海峽。俄羅斯和土耳其不得在黑海保留超過6艘800噸級的船只和4艘200噸級的船只,並設立海岸要塞。

1870年10月30日,俄羅斯政府利用普法戰爭和法國戰敗之機,向上述簽約國發出通知,宣布限制俄羅斯在黑海的艦隊和黑海中立的條款無效。英國和其他西方大國被迫做出讓步。1871 3月13日,俄羅斯、土耳其、德國、奧匈帝國、英國、意大利和法國在倫敦簽署了另壹項公約。公約廢除了《巴黎和約》規定的黑海中立條款,重申了關閉海峽、禁止外國軍艦通行的原則,並同意土耳其有權在和平時期向友好盟國軍艦開放海峽。

巴黎條約

(1814,1815)

法國和反法聯盟成員國之間的和平條約。《巴黎第壹條約》於1814年5月30日由第六反法同盟成員國與法國在巴黎簽訂。瑞典之後,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了該條約。根據條約,法國將保持1792的邊界,恢復對荷蘭、瑞士、德意誌公國和除奧地利以外的意大利國家的獨立。拿破侖戰爭期間,法國被各國占領的海外殖民地(除了英國控制的多巴哥島等)歸還法國,馬耳他島歸英國所有;宣布萊茵河和希爾德河可以自由航行。條約規定,應再召開壹次國際會議,解決法國放棄的領土歸屬問題和涉及除法國以外的其他歐洲國家的領土歸屬問題(見維也納會議)。條約簽訂後不久,拿破侖壹世利用法國各階層對復辟的波旁王朝的不滿和維也納會議上戰勝國的尖銳矛盾,從流放島厄爾巴島潛回法國,建立了百日王朝。英、俄、奧、葡等國的矛盾暫時緩和。他們組織了第七次反法聯盟,於18年6月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法軍,拿破侖壹世第二次退位。

1815438+065438+10月20日,第七反法同盟成員(英國、俄國、奧地利)與法國簽訂了第二次巴黎條約。這個條約比第壹個更苛刻。規定法國只能保留1790的邊界,導致菲利普維爾、薩盧伊斯、薩爾布呂肯、蘭道等許多戰略要地喪失。法國要賠償7億法郎,通過發行公債的方式在5年內分15次還清。賠款還清前,在法國東北部要塞駐紮654.38+0.5萬軍隊,駐軍費用由法國承擔。法國歸還了拿破侖戰爭期間從戰敗國掠奪的珍貴藝術品。此外,1814《巴黎條約》和《維也納最後文件》中所有未被該條約取消的條款也得到重新確認。

阿德裏安波爾條約

結束俄土戰爭的和平條約。阿德裏安條約的翻譯。1821年,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希臘爆發獨立戰爭,土耳其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調集軍隊進行殘酷鎮壓。到1826年底,希臘獨立運動的形勢岌岌可危,歐洲列強出於自身利益插手希臘問題。英國和俄羅斯在1826年4月4日簽署了彼得堡議定書,以協調對希臘的政策。

1827年7月6日,英法俄締結《倫敦條約》,要求希臘和土耳其停戰。被土耳其拒絕後,三國艦隊在納瓦裏諾灣(今Pyros)殲滅了土埃聯合艦隊。土耳其斷絕了與俄羅斯、英國和法國的外交關系,並呼籲聖戰。以此為借口,俄羅斯於1828年4月正式向土耳其宣戰,並於1829年8月20日占領亞得裏亞海要塞,直接威脅到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俄羅斯的勝利引起了土耳其蘇丹的驚愕和其他歐洲大國的焦慮。英國、法國和普魯士進行幹預,阻止俄羅斯軍隊前進,防止奧斯曼帝國崩潰。1829年9月4日,俄羅斯與土耳其締結《亞得裏亞海堡條約》。該條約包括16個條款和1個議定書。俄羅斯攻占了多瑙河入海口和整個黑海東岸,土耳其承認俄羅斯有責任保護多瑙河兩個公國(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的自治權。土耳其向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商船開放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向俄羅斯支付賠款,並承認希臘獨立。

柏林備忘錄

1876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在柏林起草的尋求解決巴爾幹事件的備忘錄。1875年,巴爾幹半島爆發了波黑反對土耳其的民族起義,鄰國塞爾維亞和黑山表示支持。俄羅斯、奧地利、英國和德國都想利用這個機會。奧匈帝國企圖吞並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並阻止塞爾維亞幹涉和俄羅斯采取獨立行動。同年2月30日18,外交部長g·安德拉西向簽署1856巴黎條約的各國政府發出照會,要求土耳其在波蘭和黑山進行改革,包括土地、稅收和宗教改革,以平息起義。土耳其人同意了,但起義者看穿了安德拉西的意圖,斷然拒絕。1876年5月,俄羅斯外長A.M戈爾恰科夫在柏林與安德拉希、o·馮·俾斯麥舉行會談,尋求解決辦法。5月13日,通過了《巴爾幹事件備忘錄》,通常稱為《柏林備忘錄》。備忘錄仍堅持在改善居民命運時不應破壞政治現狀,必要時應制止威脅現狀的危機。它的內容實際上是安德拉西筆記的擴展版。法、意同意黃三計劃,但英國唆使土耳其抵制該計劃,以阻止俄國勢力的擴張。

提爾西特和平條約

1807年俄法簽訂的和約。法國在與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戰爭中分別於1806和1807擊敗普魯士和俄國(見拿破侖戰爭)。1807年6月25日,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壹世和法國皇帝拿破侖壹世在提爾西特(又譯提爾西特)附近的內曼河上的壹艘船上相遇。7月7日,雙方代表簽署了法俄和約。

7月9日,兩國代表還簽署了普法和平條約。根據法俄和約,原本屬於普魯士的易北河以西的大部分地區被劃入新成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的版圖,由拿破侖壹世的弟弟熱羅姆·波拿巴為王;在普魯士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蘭時,建立了華沙公國,薩克森國王擔任君主。格但斯克成為了壹個自由的城市;比亞韋斯托克地區屬於俄羅斯。俄國承認拿破侖壹世的弟弟約瑟夫·波拿巴為那不勒斯國王,路易·波拿巴為荷蘭國王,並承諾將卡塔羅灣劃歸法國,承認法國對愛奧尼亞群島的主權。同時,法俄同盟條約規定,當英國拒絕俄國提出的和平條件時,俄國將與英國斷絕外交關系,並參與對英國的大陸封鎖;在土耳其拒絕調解或俄土談判無法在三個月內取得滿意結果的情況下,法俄將對土耳其采取壹致行動。《提爾西特和約》標誌著第四次反法聯盟的失敗。這是普魯士的奇恥大辱,是法國和俄國瓜分歐洲的條約。和約未能緩和俄法矛盾,最終導致1812戰爭。

亞眠條約

1802年3月27日,法國及其盟國西班牙、巴達維亞共和國(荷蘭)和英國在法國北部亞眠簽訂和約。它標誌著第二次反法聯盟的最終破產。該條約共22條,主要內容如下:英國近年占領的殖民地,除保留荷蘭在特立尼達和錫蘭的屬地外,歸還給法國及其盟國;英國撤出其在地中海和亞得裏亞海占領的所有港口和島嶼,並特別規定英國從馬耳他撤軍,將該島歸還聖約翰騎士團。法國、英國、俄羅斯、奧地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將保證馬耳他的獨立和中立。法國同意從那不勒斯、羅馬和厄爾巴島撤軍,埃及回歸奧斯曼帝國。雙方都承認愛奧尼亞共和國的七個島嶼。這個和約是拿破侖統治時期英法長期戰爭中的暫時休戰,也是英法在1793 ~ 1814戰爭中締結的唯壹和約。雖然雙方都做出了讓步,但都沒有認真履行條約義務。1803年5月,英法戰爭狀態再起。

  • 上一篇:關於京劇的起源,有哪些歷史故事?
  • 下一篇:莊河歷史名人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