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從中國到美國的早期移民

從中國到美國的早期移民

中國人移民美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華人在美國的待遇和地位,從早期的賣豬民工,到90年代以來的有知識新移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美之間的關系也從不平等、敵對逐漸轉變為更加平等的“合作夥伴”。如何看待中國移民200多年的歷史,如何評價伴隨中國移民而來的美國華裔文學?這壹直是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美國著名華裔作家黃在中國出版了長篇小說《奔跑》(沈陽出版社1996)、《狂怒》(沈陽出版社2003)和中短篇小說集《舊金山激情歲月》(珠海出版社2004),後又由廣州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散文集《唐人街》(2004年底),使我們對上述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用親身經歷確認歷史發展

文史都要求描寫生活的真實和本質。歷史寫作不能虛構,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數據作為依據,作者的個人經歷在寫作中並不是特別重要;文學寫作不排斥虛構,但個人經歷,尤其是生活細節的真實很重要。如果僅從個人經歷來看,黃在美國華裔文學創作上無疑具有優勢:三代華僑在美國生活了半個多世紀。他在《唐人街》裏寫的都是個人經歷,他個人(包括家庭)的經歷證明了歷史和時代的發展,這也讓這本散文集顯得格外真實和厚重。

黃在書中敘述道:“我的祖父在17歲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理解的‘賣豬仔’的時候,作為壹名‘合同工’,來到新大陸修建中央太平洋鐵路。17後回國結婚。由於《排華法案》的實施,他無法回到美國。”(論海外華文文學)這裏的“排華法案”指的是美國國會在1882年通過的壹項“十年絕對禁止華工入境”的法案。1884修改法案,條款增加到17,擴大了限制中國移民的範圍;1888年再次升級為Squet法案,禁止臨時離境的華工返回美國,並拒絕了2萬多名回國探親的華工。黃的爺爺大概也在這兩萬人中。

早期的中國移民在美國做苦力,開礦、修鐵路、開墾荒地,為美國西部開發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在美國經濟繁榮發展之後,這些華工成為白人排斥和攻擊的對象。由於美國限制華人入境,華人不得不采取壹些非正常的方式移民,其中之壹就是“冒名頂替”。1906舊金山地震和火災後,移民局的檔案全部被燒毀,很多華人趁機假裝自己出生在美國,取得了美國的證件。在“法官確定了土著子孫的國籍權之後,又壹種冒名頂替的手段應運而生。”美籍華人在中國探親回來,向移民局申報生了壹個孩子(壹般是男孩)。這為移民創造了壹個空缺。若幹年後,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可以轉讓或出售這些空位及相關的口供材料,讓其他華人冒名頂替入境。“既然是用假名申請移民,就不能取原來的姓,必須在移民紙上改姓。黃的父親於1924年以假名卓移民美國,黃也於1948年以同樣的名字卓移民美國,所以黃的中文名字是黃,但英文名字是卓。合法姓氏變非法,非法姓氏變合法,這在美國華人中相當普遍。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局發起所謂的“懺悔運動”,要求拿假公民身份的中國移民向政府“懺悔”自己是“非法移民”,然後移民局根據情況重新辦理移民手續,借機打擊迫害中國社會的進步人士和異見人士。1962,黃的父親被迫向移民局“坦白”,但黃拒絕“坦白”,被警方以“非法入境”罪逮捕。接著,他的父親被迫出庭作證,稱自己的兒子是“非法移民”。結果,黃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個月和有期徒刑五年。為了保護自己的公民權利,他和美國政府打了十年的官司,最終在1974被允許重新申請美國國籍。

讀《唐人街》第壹輯《時光痕跡》的系列散文,仿佛是在和作者壹起回顧半個世紀以來的中美關系史,而作者的“美國夢”也確實和中美關系的跌宕起伏聯系在壹起。為了夢想,黃在15歲時隨父親來到美洲,但在踏上這片樂土之前就失去了自由。他作為囚犯被送到移民局,被拘留審問。就像我父親十幾歲來到美國,被關在壹個沒有天使的天使島上(《失物招領日記》)。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極端反華反共麥卡錫主義橫行的年代。黃在部隊服役期間,因與張美忠關系正常化、反對朝鮮戰爭,被認為從事“反美”活動。他被軍事法庭判處“開除軍籍”,並下令開除軍籍。所有書籍、日記和數萬字的小說手稿被沒收。在巨大的壓力下,他長期呼籲中美建交,並和幾個朋友發起成立了“美中人民友好協會”;他自己創辦了著名的《泰晤士報》,並在創刊號上報道了尼克松總統對中國的“破冰之旅”。鄧小平訪美時,作為《泰晤士報》的記者跟蹤采訪,寫了壹系列報道和評論。裏根總統訪華時,作為美國記者團的壹員陪同。1974應中國外交部邀請,率美國代表團來北京出席國慶25周年慶典。1979 65438+10月1,他第壹次在所有美國中文報紙獨家報道:美中正式建交!

鑒於黃先生在新聞、出版、翻譯和創作方面的傑出貢獻,以及他長期致力於美中友好和文化交流,舊金山市長威利·布朗代表舊金山市縣議會宣布,1998年65438+2月1日為舊金山“黃及美中文化人日”!與早期華人遭受的歧視、虐待和欺淩相比,這是美國華人移民史上的歷史性事件。

早在20世紀50年代初,黃與張美忠建交時就被視為“非美”,受到軍事法庭審判並被開除軍籍。20多年後,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卻被視為打開美中關系大門的“英雄”。歷史發展是多麽戲劇性啊!因此,有人認為黃的政治理念至少比美國總統領先20年。黃的榮辱得失隨著中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他在美國奮鬥了大半輩子,充分展現了海外華人熱愛祖國的童心!這是這本書感人的地方。

第二,穿越時空的洞察力和概括性

唐人街又稱中國城、唐人街,是中國人在外國居住的地方。早年美國排斥和歧視華人,華人移民經常被白人欺負、毆打、槍殺。為了團結壹致抵禦外侮,華人聚居在壹起,被擠在壹個狹小的生活區,逐漸形成了這個被四堵看不見的厚墻圍起來的唐人街。

黃的唐人街不僅描繪了外國人神秘的壹面,如:香燭環繞的寺廟,神聖莊嚴的菩薩和雕像,雕欄的中式建築,武館,中醫館,藥鋪,瓷器店,絲綢店,中餐館和麻雀館,節日裏還有鞭炮,春聯,舞獅,舞龍,粵劇和京劇。更重要的是,作者以穿透時空的洞察力分析了唐人街形成的歷史原因,指出“唐人街是壹面歷史的鏡子。在不同的時代,妳會在唐人街看到不同的東西,感受到不同人性的冷暖。唐人街也是美中關系的溫度計和晴雨表。美國五六十年代政治冷風吹的時候,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唐人街也未能幸免。70年代,美國不得不面對現實,主動改善對華關系,唐人街就像雨後的晴天(《走過杜阪街》)。這樣,唐人街就與中國的傳統人際關系、季節變化、美中關系和世界形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揭示了唐人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

豐富的人生閱歷,長期從事新聞寫作和時政評論,使黃的散文沒有無病呻吟的抱怨,而是有情有義,地位崇高,舉重若輕,對生活有很強的藝術概括力。《旗幟》是壹篇短小精悍的短文。作者從美國“911”事件說起,好像不掛星條旗就不愛美國了。然後,我們談到了舊金山唐人街“換旗”的熱點問題。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慶。壹個僑社在當年“獨壹無二”的唐人街同源會禮堂懸掛五星紅旗,遭到手持棍棒和利器的歹徒襲擊,打傷群眾並扯下五星紅旗。現在,唐人街的大部分僑社都降下了藍天白旗,升起了鮮艷的五星紅旗。儀式舉行時,美國市長和其他政要也將受邀出席。作者只是在升旗的問題上反映了唐人街50多年的滄桑。

香港的黎明是香港回歸的重大歷史事件。壹個半世紀的歷史滄桑,這麽盛大的交接儀式和慶典場面,這麽多海內外中英人的復雜心態,他居然用不到兩千字的篇幅,寫得洋洋灑灑,意味深長,繪聲繪色。作者先指出香港的“回歸”是“全中國人民夜晚盼望的壹天”,描寫香港各地的慶祝場面,然後捕捉交接儀式中最精彩的升旗和升旗儀式來寫香港的回歸。作者在那裏,“見證了壹個舊時代的結束和壹個新時代的開始”。當時香港下著雨,雨有著象征意義:是英國殖民統治者如此傷心無助的“淚雨”;同時這也是壹場“喜雨”,洗刷了中華民族壹百多年的恥辱!最後,作者以新聞采訪的形式問了幾個人同壹個問題:“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妳最想做的第壹件事是什麽?”其中壹位年輕女士說她想成為1997年7月1日第壹個和李明先生壹起吃早餐的人。在這麽短的篇幅裏容納這麽壹個重大的歷史題材,而且寫得這麽生動,這麽有象征意義,真是舉重若輕,揮灑自如,對生活有很大的藝術概括能力。

其《四十五年的辛酸》獲人民日報海外版為紀念建國四十五周年舉辦的“祖國與我的散文”優秀獎。作者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出了祖國成立45周年的巨大變化和成就,表現了“海外炎黃子孫,靈魂是中國人”的愛國情懷,大體揭示了“祖國興亡,榮辱與共”的真實經歷,希望中國走上“強國富民”之路,歌頌“中國像巨人壹樣走向世界!今天的祖國是壹個充滿活力和幸福的地方!

第三,對中西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海外華文文學因其文學特性而異於中國本土文學,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民族性的混雜與交融。黃三代華僑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的女兒、孫子、孫女都是在美國出生的,只會說粵語,對漢字不太了解。他們是典型的美國華人家庭。黃無疑保留了中華民族勤勞、節儉、堅韌、善良等傳統美德,但同時又具有西方文化的冒險、熱情、主動、外向等人格特征。他和美國人在壹起,說壹口流利的美國英語,並以美國方式行事。和中國人在壹起,他能說標準的粵語和相對標準的普通話,待人接物有中國的人情味。他是壹個兼具中西文化優點而少有缺點的傳奇人物。

黃已經在美國生活了57年。近10年來,他頻繁往返於太平洋兩岸,幾乎每年都有壹兩個月的時間回到祖國。他接觸的朋友不僅有兩國的平民和政治家,還有文藝界的名人和學者。在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他對兩國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特征有著深刻的了解。因此,他的作品中不乏對中西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比如《東西方之間》,客觀分析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美國人教育他們的孩子獨立於父母。他們小的時候不喜歡別人叫他們“孩子”,老了也不喜歡別人叫他們“老”。中國人教育孩子要聽大人和老師的話,做“好孩子”,老了要靠老賣老,喜歡別人尊稱為“老”;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有時過於謙虛顯得虛偽,而西方人則認為人要自信,要善於表現自己的特長。這種東西方文化差異甚至表現在壹個家庭兩代人的觀念上:女兒生了兒子,作者和妻子商量在銀行給孫子開壹個教育基金賬戶,每個月存壹筆錢作為孫子以後讀書的費用。但女兒女婿心存感激,對此堅決不同意。他們認為在孩子18之前父母要盡到責任,孩子18之後孩子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在《日月資本家》中,作者反思了自己在50年代“可愛的天真和可悲的極端”,在日記中熱情地贊美“太陽”,人為地貶低“月亮”。由於當時政治觀念的影響,他們認為做工人光榮,做“資本家”可恥,甚至不敢買車買房。從國內壹對貪小便宜在美國坐飛機時偷了四個塑料杯和四個玻璃杯的中年夫婦口中,“飛機上的場景”聯想到國內飛機起飛前手機響得很響,飛機降落時還在滑行,於是急忙站起來拿行李的混亂現象。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國民素質低下的表現。

黃在反思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對西方文化進行了嚴肅的追問。《暴力文化》指出,美國電影、電視節目、報紙新聞、圖書出版和娛樂場所充斥著謀殺、縱火、槍戰、強奸和搶劫的暴力文化。“目前,美國人民擁有的槍支總數超過2.3億支,幾乎到了每個人都有壹支槍的地步,美國的槍支店比麥當勞的漢堡店還多。”“當整個社會都處在‘暴力文化’的籠罩下,當我們青少年的純真心靈被這種‘暴力文化’侵蝕的時候,槍械就成了他們可以輕而易舉拿起就殺的武器。美國校園連續發生的槍擊慘案,與這種‘暴力文化’不無關系。在《雙子塔》中,黃對恐怖襲擊表示極大憤慨,對2000多名美國公民無辜遇難表示深切哀悼。同時,他也深刻反思了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當我們偏袒以色列以暴制暴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冷靜理性地反思我們對外所做的到底出了什麽問題?"他呼籲人們"在緬懷逝者,展望鬼魂安息之時,看得更遠,為未來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點燃希望之燭"!

博采中西文化之長,棄其短,生活在美國,關心中國和世界的形勢,關心人類的命運,使黃超越了種族和民族的界限,客觀、全面、辯證地看待事物,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

黃的散文傾向於現實主義,忠實於生活的本來狀態,揭示歷史的本來面目,小至身邊瑣事,大到國際風雲,可以作為散文的題材,在揭示美國華人生活的歷史和現狀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他既有時空跨度很大的,如《七十年長走》、《香港黎明》,也有小巧、婉約、感人、深情的歌詞,如《孫子的玩具》、《獄中來信》。他的散文通常以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深刻的見解著稱,而不是以華麗的語言和多樣的技巧取勝。因為很多文章都是關於壹個事件的,所以有些細節可能會重復。如果作者不急於把故事像新聞壹樣簡潔地呈現出來,而是更多地運用敘事策略和修辭手法,作品的審美價值可能會更高。我們期待“70歲”的黃先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 上一篇:中國白酒排名如何?中國白酒的老大是誰?
  • 下一篇:關於古代朝鮮的所有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