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校史教學與研究課題

校史教學與研究課題

高中歷史課程網絡教學模式初探

近十年來,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初具規模,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社會進步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校園網的發展和教學觀念的轉變,計算機網絡技術被應用到中學課堂教學中,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做出了有益的嘗試。我主要談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網絡課堂的實踐。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認知學習理論的普及,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學生是信息處理的主體和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必須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理想的互動模式,以促進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性的發展。“1999隨著校園局域網的發展和教學觀念的轉變,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始應用到我校的課堂教學中,為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做出了有益的嘗試。

在高中歷史課程的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這是壹個通過學生自己的發現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這裏的發現不是讓學生創造人類前所未有的新理論、新學說,而是讓學生用自己的頭腦捕捉、加工、重組信息,通過主動探索獲得新知識。學生的學習超越了給定的信息,是對歷史知識的總結和分析,獲得歷史概念,探索歷史規律,用概念和規律解決新的歷史問題,判斷和估計歷史的價值。教學的重心從教師轉移到學生尋求答案。

我們探索的歷史課程網絡教學模式主要是:提供學習資源,引導自主學習;創建展示自學成果的網絡平臺;組織網上討論,學會合作學習;設置網絡檢測,及時鞏固提高;引導深入研究,拓展創新思維。“五通”網絡教學新模式。

第壹個環節:提供學習資源,指導自主學習。

設計制作壹個好的網絡教學主頁是壹門好的網絡課程的前提和基本條件。不僅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立體、個性化的學習環境,還為教師在公開渠道增加教學密度、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提供了準確、生動、有針對性的指導。歷史組充分利用“科利華”歷史教學備考系統、東北師範大學和TEDA平臺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互聯網上的大量信息資源,大膽嘗試網絡教學軟件的設計。到目前為止,已完成的歷史在線教學軟件包括工業革命、壹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辛亥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大踏步探索、中國近代史在線測試兩套“百題訓練”等多個教學網頁,已初具規模。

我們做的歷史在線教學軟件大多有以下特點:壹是目的性明確。在設計軟件時,首先考慮的是自主學習的原則,比如在每章的“學習指導”中提供詳細的材料,讓學生了解本節要達到的基礎知識目標、思想教育目標、能力培養目標和情感教育目標,了解本節的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心中有數。第二,內容詳細,層次分明。圍繞教材所涉及的內容,選取相關信息進行適當延伸,根據教材的知識體系和網絡教學環節,編寫相應的教學欄目。比如“讀物”主要是課本,分為大字和小字。大字是課本的必讀部分。考慮到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或錯誤,對小字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和講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圖片和圖表”、“視頻資料”等欄目,讓學生走進過去的時光,重溫歷史事件。“專家點評”、“延伸分析”、“深入研究”等欄目,集合眾多歷史學家的智慧,對壹個歷史話題進行分析總結,從而打開學生的思路。這種設計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將學生的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有機融合。之後還充分利用校園寬帶上網的功能,有選擇地連接登錄相關網站,如與天津教研網、歷史風雲網、歷史世界、歷史星空等相關主頁的友好鏈接,讓有余力的同學進壹步開闊視野,獲取更有效的信息。第三,搭建展示自學成果的平臺。如讀書筆記、建築體系、學生作品等欄目,展示了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運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各種工具對本章知識點進行梳理,並根據自己的經驗,運用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方法,建立起不同於課本體系的“新”知識體系,“創造”出壹個“新”。第四,互動和反饋的多樣性。“素質測試”“專項訓練”等欄目是根據學生理解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差異,設計的在線自測。“專題討論”和“在線交流”等欄目為學生提供了壹個自由、和諧、民主的合作學習、交流經驗和辯論的環境。

由於教師設計制作的主頁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圖文並茂的學習信息資源,學生可以從網絡上獲取的學習資源不僅數量大,而且是多視野、多層次、多形式的。與傳統的以教師或幾本教材、參考書為唯壹信息來源的教學相比,學生有很大的自由選擇空間,而選擇的自由是自主學習的前提和關鍵。在網絡環境下,學生不再被唯壹的信息源(老師或課本)牽著鼻子走,他們可以從網絡主頁上的信息源中選擇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計和安排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網絡中學習還可以將信息的接收、表達和傳播結合起來。學生可以通過自己表達和傳播的對象獲得成就感,從而進壹步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自主性。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防止“撇水”“撇面”。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並不意味著取消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調控不可忽視。教師可以通過教師電腦及時觀察每臺學生電腦的屏幕信息或學生的操作情況。當學生有問題時,他們可以通過學生電腦的電子舉手功能向老師提問或尋求幫助。教師會及時了解各環節教學信息輸出的難度、數量和節奏,並做出適當的調整,讓大多數學生容易接受。對於少數完全接受不了的同學,要采取其他措施來彌補。必要時,教師還可以到某個學生那裏進行個別指導,幫助學生克服思想和學習障礙,把學習心理和思維活動調整到最佳狀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師電腦控制所有學生或個別學生的操作內容和操作權限。比如安排自學思維題,講解常見問題的老師,可以通過網絡在屏幕上播放,讓學生電腦上的所有畫面都能和老師的電腦保持同步。

在這個環節中,由於與互聯網的友好連接,個別學生有時會未經允許在其他系統中遊蕩。老師要及時提醒,教育他們自覺按要求完成學習內容。

第二個環節:搭建展示自學成果的網絡平臺。

現在高中普遍開設計算機課程。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迅速普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大大增強。他們不僅有壹定的文字輸入速度,而且掌握了上網、瀏覽、下載和在網上發布信息的方法。設計、編程、制作主頁不再是個人電腦愛好者的“專利”。許多學生不僅對計算機和網絡非常熟悉,而且將它們作為課後學習、信息獲取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這樣的條件下,大多數學生願意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大膽嘗試設計、制作和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為此,我們設計了“讀書筆記”、“建築體系”、“展示學生作品”等欄目,展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的學習成果。他們利用word、PowerPoint、Dreamweaver、Flash等各種工具對本章的知識點進行了梳理,並根據自己的經驗,運用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方法,建立了壹個不同於課本體系的“新”知識體系。通過展示學生的自學成果,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在這個環節,最好是配合計算機老師。歷史老師利用歷史課展示的內容,計算機老師利用信息技術課指導制作技術和方法。這樣既解決了歷史課時間不足的問題,又為計算機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練習內容,達到了同樣的效果。在展示學生自學成果時,最好讓學生介紹自己的設計思路,既能達到交流和借鑒的目的,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享受成功後的喜悅,進壹步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個環節:組織在線討論,學習合作學習。

在網絡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課堂教學環境中的交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計算機網絡教學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壹個適合個性發展的環境,還能為學生創造壹個良好的合作學習空間。因此,我們在設計歷史網絡軟件時,特別註重將自主學習與小組活動相結合,開辟了“小組討論”、“專題討論”、“在線交流”等欄目,讓大家圍繞某個問題,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小組之間、正反方之間進行在線討論、交流和辯論,讓大家的想法(學生和老師)能夠被整個學習小組共享。因為是在網絡課堂集體進行,所以也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時間緊迫或者思維火花碰撞的時候,也可以通過語言來論證。

在這壹環節中,教師具有組編和實施調控的功能。老師最好在課前把既定的討論話題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信息查找資料,確定自己的論點和論據,形成電子文稿。在辛亥革命評價的網絡教學活動課中,老師提前兩周為學生安排好本次活動課的教學目的、課程安排、整體思路,讓學生認真準備。學生在分析、比較、總結相關材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和基本觀點。他們在計算機老師的配合下,利用計算機課把自己的主要觀點做成電子稿,這樣討論交流才有針對性。在課堂上,壹是通過瀏覽老師提供的在線主頁,進壹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通過網絡討論平臺自願進入最感興趣的窗口,充分發表對辛亥革命的積極作用、消極作用和啟示的看法和意見。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壹方面參與討論,另壹方面提醒學生評價歷史事物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國內歷史與世界歷史的橫向聯系和比較,並客觀分析。討論了壹段時間後,老師根據學生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口頭辯論,如“成績為主,但有明顯不足”、“失敗為主,但也有壹些成績”、“50%功過”等,再次激起了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的火花,將討論引向深入。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們認識到,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但它推翻了清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使中國在政治民主化上邁出了艱難的壹步,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從而教育學生辯證地、發展地看待歷史事物。有時候壹節網絡課需要解決幾個認知問題,所以我們采用小組討論,小組歸納整理,然後大組交流的方法。這樣既能在有效的時間內給每個學生發言的機會,使問題得到充分的討論,又能使全班同學總結自己的認知,對問題的理解達成共識。

在這種“電腦-電腦互動”的活動中,討論過程成為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互動過程。他們之間的討論,思想的碰撞,是產生智慧火花的絕佳機會。在這樣壹個自由、和諧、民主的環境中,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通過認可和反駁他人的觀點獲得知識和經驗。可見,網絡信息的互動性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認知作用,促使他們以更大的熱情進行新的研究和探索,從而形成良性循環,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第四個環節:設置網絡檢測,及時鞏固提高。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只能通過學生的作業或課後測試來了解學生的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準確的反饋和調控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方面,是實現教學過程整體優化的關鍵措施。計算機網絡教學模式具有強大的信息反饋功能。在網絡教學軟件中,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合適的試題。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問題,準確定量定性分析學生課堂知識吸收情況,深入詳細講解常見問題。對個別問題給予個別輔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讓每個學生潛在的天賦和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為了使教師能夠及時準確地對學生在課堂上的知識吸收情況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我們根據計算機網絡教學的特點,嘗試設計了網絡檢測和統計兩個部分:學生使用“檢測”部分,教師使用“統計”部分,使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及時獲得反饋信息,找出學生行為與行為目標之間的差距,並根據診斷和測量的結果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指導。

在這個環節,教師不要強調統壹進度,讓學生自己掌握。遇到疑難問題,老師可以及時提示,通過“疑難分析”窗口尋找相關信息。對於共性問題,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口頭討論和教師指導的方式突破難點。

最近我們還為高壹歷史期末考試的復習開發了關於中國近代史的網絡自測“百題訓練”。學生不僅可以選擇任何壹個問題開始,還可以在交卷前隨意修改。當學生交論文時,他們會及時得到反饋。提交後,他們不僅可以顯示完成時間,還可以顯示正確率和找到正確答案,讓每個學生都知道自己的答案。同時,老師在老師的電腦上隨機觀察“統計”。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隨著學生的回答和修改,表格中相應的答案也出現或變化,讓老師對學生壹目了然。老師了解到全班的測試情況後,對常見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講解。對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輔導,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可見,反饋系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紐帶。

第五個環節:引導深入研究,拓展創新思維。

現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更新的周期大大縮短。現代社會需要教育與之相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特別是互聯網的應用,為歷史探究學習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廣泛的交流與幫助、高效及時的處理等條件。在歷史網上教學的最後壹個環節,我們設計安排相關的研究課題作為課後作業,讓學生通過網絡登錄歷史研究相關的網站,收集研究相關的資料,通過分析比較得出準確的結論,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逐步揭開歷史的面紗,在於結合社會現實,獲得自己的認知和感受。比如洋務、辛亥革命的網絡教學班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願組織起來,建立研究課題;通過互聯網收集研究資料;用計算機處理和分析收集的信息;通過社會調查和與他人的交流,我們可以得到他人的幫助,並通過計算機和網絡展示研究成果...在這些研究過程中,學生總是以自己的精神參與,以積極的態度開展研究。在老師的指導下,有能力的學生還制作了《洋務運動與東局之變》、《辛亥革命與孫中山》等相關網站,並通過校園歷史網站發布網頁,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供他人評論質疑,從而較為圓滿地解決了問題;通過網絡參考和交流,學生可以從別人的思想中得到啟發,從而產生新的觀點和看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將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題的組織者、情感的支持者、學習的參與者、信息的咨詢者、技術的指導者。教師將有更大的責任,不僅要面對知識,還要面對人和社會。通過參與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教師的綜合素質也得到了升華和提高。

綜上所述,網絡教學基本體現了“個性化”、“協作化”、“反饋化”、“研究化”的教學模式。其中,第壹、二環節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很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差異性問題,體現和發展了個性化學習,有利於充分發揮認知主體的能動性,在人機交互活動中提供了展示“個性發展”的空間,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真正實現因人而異的教學效果。在第三個環節中,“合作式”教學模式側重於更高認知能力的培養,如分析、綜合、評價等學習目標的實施。在計算機-計算機互動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問題的研究和探索中,體驗合作學習和思維碰撞的樂趣。第四個環節,“反饋式”教學模式,重點解決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獲取的掌握,及時提供有針對性的答案。第五個環節“討論式”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內容和模式的拓展和發散。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歷史問題和社會現實問題,發展創新思維,提高綜合素質。這四種網絡教學模式改變了課堂教學結構、教師的角色和學生的地位,真正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調動學生幾乎所有的感覺器官,以高超的技巧將學生的智力與計算機交互式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教學時間的無效消耗,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和知識密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理解和吸收知識,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培養和強化學生的創造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獨立探索精神。

總之,歷史網絡教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沃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習者,初步具備了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對歷史問題進行綜合、概括和概括的能力;發現問題、分析比較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研究和合作學習的態度和創新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將產生終身影響,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改革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是我自己的論文,現在已經退休了。給妳可能有用。

  • 上一篇:關於潘姓的歷史。
  • 下一篇:長沙紅色革命的地點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