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初中世界鄉村史

初中世界鄉村史

首先,聯合王國:

思想現代化:

時間:15,16世紀

代表人物:莎士比亞

代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米特。

影響:促進了意識形態領域的繁榮,為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二)政治現代化:資產階級統治的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根源:封建專制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導火索:1638,蘇格蘭人民起義。

開始時間及標誌:1640,召集議會,進行議會鬥爭。

高潮:處死國王查理壹世,建立共和國,克倫威爾為保護者。

低谷:封建王朝復辟

end:1688年,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發動宮廷政變。

鞏固: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建立資產階級。

君主立憲政體

影響:①英國通過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②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成為近代世界歷史的開端。

(3)為未來的工業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3)經濟現代化:

1,早期殖民擴張:

時間:16—19世紀

“三角貿易”:成為奴隸貿易的主要經營者。

方法

殖民掠奪:通過發動侵略戰爭,建立殖民地,掠奪當地財富(殖民領袖羅伯特·克萊武搶劫了孟加拉國庫,印度成為英國最大的殖民地。)

影響:①英國用偷來的財富發展了國內經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同時,殖民地也為英國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場,刺激了英國工業的發展,成為工業革命的直接原因。

2、工業革命的完成:

時間:65438+60年代-1840。

開始標誌:哈格裏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瓦特改進了“蒸汽機”——成為機器的主要動力。

代表人物、發明家斯蒂芬·孫發明了機車——從此,鐵路交通發展迅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完成標誌:大機器生產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方式。

影響:①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2)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進壹步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

(三)社會日益分化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19世紀中葉,英國憲法運動)

(4)逐步建立世界的統治,成為世界霸主。

④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的英國:

1,壹戰前:

(1)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英國工業產值相繼被美國和德國趕超,退居第三,失去了世界工業的壟斷地位。

②19年底,20世紀初,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英德爭奪殖民地形成帝國主義國家間的主要矛盾。(殖民地的鬥爭)

(4)英國調整與法、俄關系,建立三國條約軍事集團。

2.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

擊敗以德國為首的盟軍集團,贏得第壹次世界大戰。

3.第壹次世界大戰後:

1919-1922,參加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參與世界重新劃分,與法國、美國、日本等大國建立世界新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戰後英國實力嚴重削弱,但綜合國力仍居世界第壹,控制著國聯。

⑤二戰前後的英國:

1,二戰前:外交上,實行綏靖政策。

①目的:保住既得利益,給東方帶來災難。

2本質:自私、姑息、強奸;

③表現:慕尼黑危機;

2.二戰期間:

①1939年9月,向德國宣戰,但沒有進攻德國人;

②1940年5月,德國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空襲,不列顛戰爭爆發;

(3)1940年5月,英法從敦刻爾克撤退,為以後的反攻保存有生力量;

④1942年初,簽署美國宣言,成為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員;

⑤1942,德意聯軍在阿拉曼戰役被擊潰,北非戰場出現轉機;

⑥6月1944,美英軍隊登陸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⑦1945年2月,出席雅爾塔會議;

⑧1945年初,美英法聯軍從西面入侵德國。

⑨1945年9月,二戰勝利。

3.二戰後:

①50-70年代,經濟迅速恢復,出現持續繁榮。

②20世紀70年代,加入歐共體,成為歐盟重要成員。

第二,法國:

思想現代化:

18世紀,啟蒙運動在法國興起。

啟蒙思想家:

伏爾泰:抨擊封建專制和天主教會,強調資產階級自由平等。

孟德斯鳩:明確提出“三權分立”原則,主張“自然人權”

盧梭:“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論”

意義: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2)政治現代化:

1,法國大革命:

start:1789 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

頒布人權宣言:(自由和平等)

發展:1792,廢除帝制,建立法蘭西第壹共和國。

處死國王路易十六

高潮:羅伯斯庇爾掌權,雅各賓派上臺。

End: 1794,“熱月政變”,羅伯斯庇爾被送上斷頭臺。

2.拿破侖帝國:

帝國建立:1804年,拿破侖加冕皇帝,建立法蘭西第壹帝國。

對內:頒布法典鞏固資產階級統治。

帝國整合:

對外:打敗反法聯盟,控制歐洲很多地方。

帝國滅亡:1814,拿破侖下臺,封建王朝復辟。

(C)經濟現代化:

18和19世紀,完成了兩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④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

戰前:與英俄結成三國協議,積極擴軍備戰。

戰爭中:凡爾登戰役,打敗德國,轉入戰略進攻。

戰後: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主張極度削弱德國,控制國聯。

(5)二戰前後:

1,戰前:

(1) 1929—1933,受經濟危機打擊較大。

②外交上,奉行“綏靖政策”(1938,制造“慕尼黑危機”)。

2.戰爭期間:

(1) 1939年9月,對德宣戰,但仍奉行“綏靖政策”,不進攻德國。

(2)1940年5月,被德軍攻擊,後被德國占領,法國滅亡。

③1940年5月,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撤退。

第三,美國

(1)獨立戰爭和內戰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

美國內戰

開始和結束時間

和標誌

開始:1775列克星敦的槍聲。

End: 1783英國承認美國獨立。

開始:1861年,南方開始內戰。

End: 1865北方勝利結束。

基本原因

阻撓英國殖民統治

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黑人奴隸制是壹個嚴重的障礙

資本主義發展

(南北經濟體系之間的矛盾)

導火線

波士頓傾茶事件

林肯成為了總統。

領導階層

和代表性人物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

華盛頓

中產階級

林肯

轉折點

薩拉托加戰役

宣布解放黑人奴隸。

文件及其

意義

獨立宣言——美國的誕生

1787 ----建立民主政權的憲法

宅地法

解放宣言

-戰爭的轉折點

自然

不僅僅是資產階級革命

又是民族解放運動。

第二次美國資產階級革命

結果

建立聯邦共和國

北方勝利

特性

雙重性

內戰的方式

意義

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廢除奴隸制,維護國家統壹

②美國在前兩次工業革命期間:

1,第壹次工業革命:1807,富爾頓制造了第壹艘汽船“克萊蒙特號”;

工業革命完成於19世紀上半葉。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國家之壹,領先於其他國家。

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重要發明:

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

意義: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產階級的統治得到鞏固,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帝國主義)過渡。

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的美國。

1,壹戰前:19,20世紀末: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戰爭初期:宣布中立,在戰爭中發財;

2.壹戰期間,1917參戰,加入協約國集團,對德宣戰;

1918,贏得了戰爭。

3.壹戰後:懲罰戰敗國,參與世界重新劃分。

1919,巴黎和會三大國之壹,

1921—1922,華盛頓會議簽訂九國公約,方便美國在中國擴張。

④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

1,上世紀20年代,穩定持續發展,經濟“繁榮”了壹段時間。

2.從1929到1933,爆發了經濟危機(資本主義世界歷史上最嚴重的壹次)。

3.1933年,羅斯福當選總統,實施新政。

(“新政”的影響:美國經濟復蘇,開創了國家幹預經濟的新模式,調整、鞏固和發展了資本主義制度,逐步擺脫了危機的影響。)

⑤二戰前後的美國:

1,戰前:采取縱容法西斯侵略的綏靖政策。

2.戰爭期間:

①1941年65438+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國恥日)。

②1941年65438+2月8日,對日宣戰。

(3) 1942 1月,簽署聯合國宣言,加入反法西斯同盟;(4)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⑤1945年2月,出席雅爾塔會議(決定戰後建立聯合國)⑤1945年8月初,對日本投下原子彈,加速二戰結束。

3.戰後:

(1)外交政策:冷戰政策

首發標誌:1947,杜魯門主義出臺。

經濟上,實施了馬歇爾計劃;

政治上,推行杜魯門主義。

軍事上,北約成立。

(2)經濟發展: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戰後繁榮和持續經濟發展: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危機與調整

90年代,新經濟時代(主要特征:信息全球化)

(3)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原產國)

第四,俄羅斯

(1)沙皇俄國:(1547—1965438+2007年2月)

1,1685,jaxa之戰,1686簽訂《尼布甲尼撒條約》(中俄第壹個邊界條約)。

2.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占領了中國大片領土(1.5萬平方公裏)。

3.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進行改革,廢除農奴制,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4.19年底,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

5,1914,參加過壹戰,盟軍中途退出壹戰。

6、1917三月、二月革命爆發,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

(2)蘇俄:(1917 165438+10月-1922年底)

1,1917,11十月,十月革命爆發,無產階級政權建立,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2.1917年與德國媾和,退出壹戰..

3、1918-1920,三年內戰,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贏了。

4.1921年,實行新經濟政策,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3)蘇聯:(1922結束-1991結束)

1922年底,蘇聯成立。

斯大林時期國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五年計劃):農業集體化(建立集體農場)

(1924—1953)1936,斯大林模式通過新憲法形成。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

6月,莫斯科戰役勝利。

外國:二戰1942,加入國際反法西斯聯盟。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

1945年2月,參加雅爾塔會議。

1945年4月,柏林之戰打敗了德國。

對內:赫魯曉夫時期改革(不得力)。

(1953—1964)外部:與美國爭霸,美國進攻蘇聯(古巴導彈危機)

內部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軍事工業發達,體制更加僵化。

(20世紀60年代,

70年代)外國:蘇聯進攻美國(1979,出兵占領阿富汗)。

經濟:困難

戈爾巴喬夫時代的國內:改革

(1985—1991)政治:壹黨制→多黨制。

外部:全球緩和戰略

五.德國:

(a)在現代:

1,領先於第二次工業革命其他國家。

(代表人物: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創辦了本茨汽車公司。)

2.65438年底到20世紀初,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3.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工業水平趕上並超過了英國。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為了爭奪殖民地,與英國的矛盾尖銳,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4.與奧匈帝國、意大利結盟,組成三國同盟,瘋狂擴軍備戰。

5、1914、支持奧匈帝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選擇戰爭:開戰。

1916年,凡爾登戰役損失慘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1918,向盟軍投降。

6,1919,巴黎和會,簽訂凡爾賽條約,被嚴重削弱。

②現代:

1,1929—1933受到經濟危機的重創。

2.1933年,希特勒上臺,成為國家元首,建立法西斯政權,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3.30年代後半期,與日本、意大利組成軸心國集團。

4.1938年9月,慕尼黑會議召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區。

5.挑起二戰:

9月1939,1,波蘭遭到突然襲擊,二戰全面爆發。

1940年4月,大規模進攻西歐,占領了西歐和北歐多國,包括法國。

1941 6月,對蘇聯發動侵略戰爭,蘇德戰爭爆發。

1945年5月,柏林之戰戰敗,德軍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這是二戰歐洲戰爭的結論。

6.二戰後,德國分裂為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和德意誌聯邦共和國。

7.在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迅速。

8.20世紀60年代,與法國等國建立了歐共體。

9.1989年,東歐劇變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合並實現統壹。

10和1993,歐盟成立後,成為歐盟重要成員。

不及物動詞意大利

(壹)在古代:

1,公元前8世紀,羅馬城建立。

2.共和國時期:

①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成立。

(2)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與迦太基有三次布匿戰爭。

③公元前2世紀,主宰地中海,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④公元前1世紀,社會危機嚴重,共和制度無法維持。

3、帝國時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大權,建立羅馬帝國。

②對內:局勢穩定,經濟繁榮。

通過絲綢之路與中國的貿易是頻繁的。

帝國初期200年的和平交流;

166年,出使東漢。

入侵擴張:2世紀達到最大規模,傳播羅馬文化。

(3)帝國分裂:395年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4)帝國滅亡:476年,西羅馬帝國被德國人滅亡;

15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所滅。

(2)現代:

1和14世紀,文藝復興開始於意大利。(先驅:但丁;藝術大師:達芬奇)

2.戰前:與德國、奧匈帝國結成三國同盟。

壹戰期間:觀風使舵,加入盟軍作戰。

戰後:經濟衰退,政治混亂,工農運動興起。

③現代:

1和1922年,法西斯黨進軍羅馬,標誌著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2.30年代後半期,與德國、日本組成軸心國集團,威脅世界和平。

3.1942年,在阿拉曼戰役中戰敗。

4,65438+9月0943,無條件投降。

七。日本

(1)兩次改革:推動日本社會進步成為日本歷史上的兩大轉折點。

名字

大華革新

明治維新

時間

7世紀中期

65438+60年代,09

內容

第九冊第25頁

第九冊第119頁

學習對象

隋唐時期的中國

現代歐美國家

自然

封建改革

資產階級改革

意義

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

封建社會的轉變。

來自壹個封閉的封建國家,

變成資本主義國家。

限制

————

保留封建主義殘余,走上侵略擴張之路。

軍國主義的道路。

(2)明治維新後的日本:

1,國內: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兩次工業革命交叉。

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

2.外部:侵略和擴張

吞並朝鮮

表示

挑起甲午戰爭,逼迫中國簽署《馬關條約》。

③壹戰前後的日本:

1,1914對德宣戰,加入盟軍,迅速占領德國在山東的勢力範圍。

2,1918,壹戰全勝。

3.1919年參加巴黎和會,簽訂《凡爾賽條約》,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壹切權益。

4.1921—1922,出席華盛頓會議,簽訂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通過這次會議,美國遏制了日本勢力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

(1)《九國公約》打破了日本壟斷中國的局面;

(2)《四國條約》的解體有利於日本在東亞擴大英日同盟。

(3)《五國海軍條約》規定,日本的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總噸位是有限的。

(4)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日本

1,戰前:法西斯勢力猖獗。

①原因:受經濟危機重創1929-1933擺脫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

②流程:

1931,九壹八事變發動。

1936,軍部控制的內閣上臺,標誌著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和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的形成。

1937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20世紀後期,與德國、意大利組成軸心國集團。

2.戰爭期間:

1941年65438+2月,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和日本的慘敗成為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

3.戰後崛起:

表現:從50年代中期開始的近二十年間,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經濟國家。

原因:①日本在美軍占領下實行非軍事化政策;

(2)中國革命勝利後,美國開始支持日本;

(3)朝鮮戰爭後,美國的軍事訂單刺激了日本的經濟發展。

日本政府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技成果,發展教育和科技,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

影響:日本的迅速崛起直接沖擊美國的霸權地位,使得世界形成美國、西歐、日本三足鼎立。同時,隨著經濟的崛起,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欲望也開始膨脹,軍費不斷增加,引起亞洲鄰國的焦慮。

文章轉載自www . czwsw . com:/zkzl/show article . ASP?ArticleID=26241

  • 上一篇:公共交通發展迅速。妳還記得以前的公共汽車是什麽樣的嗎?
  • 下一篇:蘭花綠雲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