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原四大名塔是什麽?

中原四大名塔是什麽?

中國四大名塔●宋嶽寺塔宋嶽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它位於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裏處的太史山南麓的宋嶽寺內。建於北魏孝明鄭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宋嶽寺的塔是用泥磚砌成的,有密集的屋檐,外面是白色的灰泥。是壹座亭臺樓閣式的塔,內密檐,外密檐。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密檐多邊形磚塔。總高約41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邊形,中央塔室呈正八邊形,塔室寬7.6米,底部磚砌塔壁厚2.45米。這座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獨壹無二。同時,這種密檐形式在南北朝時期也很少見。這座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面形式而聞名,而且以其優美的外形輪廓而聞名。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柱形。塔室內的佛臺上有壹尊佛像,供僧侶和朝聖者在塔周圍做佛事。整座塔雄渾雄偉,輕盈美觀,建造技術極為精湛。這座塔雖然又高又直,卻是用磚和黃泥砌成的。這座塔的磚又小又薄。歷經壹千多年的風霜雨露侵蝕,依然堅固,保存完好,充分證明了中國古代建築技術的神秘。無論是建築藝術還是建築技術,宋嶽寺塔都是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瑰寶。中國的古塔比比皆是,但三座古塔站在壹起的很少。大理的三塔因此而聞名。大理三塔位於大理市西郊洱海岸邊。它們原本是崇聖寺的壹部分。現在寺廟已經消失了,但是寶塔仍然像以前壹樣矗立著。1925年,大理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內外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僅1華裏的三塔卻安然無恙。大塔,也被稱為千尋塔,高69.13米。為方磚寶塔,檐密,16層。它的形狀與Xi安的小雁塔相似,是典型的唐代寶塔之壹。塔是中空的,古代有井字形的樓梯供人攀爬。塔的每個角落都有壹只青銅金鵬鳥,據說是為了壓制洱海中的水怪。從塔頂向東望去,洱海的景色盡收眼底。現在樓梯壞了,遊客無法爬到塔頂。塔前照壁上,大理石鐫刻著“永鎮山川”四個字,字體蒼勁有力。大塔兩側分開的南、北塔,是壹對八角形的磚塔。三塔渾然壹體,氣勢磅礴,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關於這三座塔的建造日期,眾說紛紜。壹般認為千尋塔建於唐代南詔。前幾年修塔的時候對塔內木材進行了碳排放年代測定,建塔年代遠早於唐代。但就建造三塔的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而言,只有在南詔後期才有可能遠程開塔。南塔和北塔是在大塔修復後增加的,大約建於宋徽宗時代。因為三塔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75三塔維修時,拆除了千尋塔表面的瓷磚,在塔身隱蔽部位加了鋼箍,並在縫隙中灌入水泥漿,對古塔進行了加固,修復了塔閘,恢復了明代以前的原貌。●薩迦塔中國遼代高層木佛塔。在山西應縣西北角的佛宮寺內。因塔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而得名。因塔身全部為木質構件,故俗稱應縣木塔。佛殿寺始建於遼代,歷代重建。現存牌樓、鐘鼓樓、大雄寶殿、附殿均為明清時期改建,但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的薩迦塔巍然屹立,獨樹壹幟,明清時期(11 ~ 65438+)延續了二至六年。1933中國建築學會對木塔進行了調查研究,1935進行了實地勘察,1962文物出版社進行了補充勘察。古建築專家陳明達編《應縣木塔》。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 *和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體造型塔為平面八角亭,五層六檐,總高67.438+0米。該塔矗立在壹個巨大的磚石基座上,分為兩層,下層為方形,上層為八角形,高4.4米。塔的每層樓之間的平座中有壹層壹級暗樓,使得塔身實際上有九層。附有臺階和轉彎,大門朝南,塔底直徑30米。2層以上配水桶□挑平座鉤杠。子門安裝在每層的柱子之間。每層柱頭上蓋鬥□懸臂塔檐,上覆布管瓦,頂層為八角尖頂。這座鐵塔宏偉而精致。塔體結構為逐層柱,柱與柱之間相互連接,梁縱橫擺放,中間有鬥墊,夾層上支撐斜料,自下而上分層。每層由塔身內外的柱子環繞兩周,使每層構成壹個塔室、壹個遊廊和壹個座位。每側分為三間,門檻、豎頰、樓板形成框架穩定柱身,遊廊形成圍繞塔室的八面布置的桁架。每層上下檐柱之間的連接由鬥草支撐,上柱根部由下柱向內縮進,既能形成塔身輪廓的曲線美,又能保持上下柱的穩定。按其位置、結構、形狀,塔鬥種類多達54種,是我國古建築的集大成者。塔架的梁架是承受塔架載荷的骨架。1 ~ 4樓外槽內外乳草乳固定,內槽南北向六椽,壹角抹灰,兩個六椽用三開腳椽連接,兩個六椽用單椽小心連接。扁座夾層外槽設有直角相交的承枋和草乳,小心立柱,兩個方向都有斜撐,樹枝固定。五樓的梁架是塔頂結構,外槽是牛奶和草牛奶,上面的方墩是平的。內槽南北方向用六椽、六椽,四椽、承重椽、抹角、平梁支撐在其上方的木墩上,插鑄鐵閘桿。在六根椽子之間,建造了壹個八角形的沈箱。塔式制動器由鑄鐵零件組成。磚制蓮花基座下的剎車。剎的高度是9.91米,包括蓮花、碗、輪、露盤、月亮、寶珠。山脊下端拴著八條鐵鏈,已經風化完好。雕像和壁畫塔的所有樓層都有雕像。底層nigume坐像11米高,內槽四周繪有壁畫。南北門楣上的遼畫,特別善於刻畫人物。底部內槽頂置平箅沈箱,排列精巧,為遼代小木作之最。2層祭壇呈方形,上面雕有壹佛二菩薩;三層祭壇呈八角形,四周細腰雕,上面塑有方形佛像;4層塑壹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層塑壹佛八菩薩。每個形象比例適中,外觀優雅。從造型風格分析,是金明昌“加修”時定型的。洪飛洪飛鐵塔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北17公裏處的廣勝上寺。塔身鑲嵌玻璃,俗稱玻璃塔。玻璃是礦物材料。通體,是在管瓦、板瓦、脊等陶瓷(坩堝土)構件的表面塗上壹層釉彩,然後放入陶瓷窯中燒成壹層精美的彩釉,使之成為壹體的彩陶器皿。陶器表面施釉具有耐磨、堅固、堅硬、美觀等優點,是我國具有民族色彩的建築構件材料。據寶塔碑記載,寶塔建於東漢元年(147)。唐代宗大歷四年(769),汾陽王郭子儀邀其重修,後改今名。廣勝寺分上下殿,距離徐莉,有11大殿。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臨汾盆地發生強烈地震,前塔被毀。現存的洪飛塔重建於明代鄭德十年(1515)至嘉靖六年(1527),歷時12個春秋。這座塔的設計者是明朝的大連和尚。大連人,鄉陵柴村(今山西省襄汾縣柴村)人。明日第二年(1622)至第六年(1626)將在底層加建壹座遊廊,塔形為13層平面八角錐,總高47.63米。輪廓自下而上逐層收縮,形似圓錐。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有檐,檐上鑲嵌著黃、綠、藍三色琉璃。壹、二、三層最為精美,屋檐下有鬥拱、倚柱、佛像、菩薩、金剛、花、龍、鳥、獸等各種構件和圖案,精美絕倫,令人目不暇接。鬥拱主要用在建築物屋檐下的主頭上。水桶是壹塊方形的木頭,因其形狀像“水桶”而得名,用來測量谷物。拱門是壹塊兩端被切割成弧形的長方形木塊。鬥拱相交形成的建築構件稱為“鬥拱”。鬥拱的作用有三:壹是利用挑檐加長建築屋頂的坡長和屋檐的長度;二是增加古建築木結構的堅固性和抗震能力;第三,在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美中加入了各種裝飾。它是明代釉陶技術水平的重要標誌,當地人稱之為琉璃塔。每當雨後陽光明媚,這座塔就光彩奪目,宛如天空中的壹道彩虹,因此得名“洪飛塔”。這座塔是中空的,裏面有壹個曲折的樓梯。在全塔13層的八角形上,建造者們設計了彩釉神獸(龍頭),金鐸(又名風祭司、風鈴)和* * * 114懸掛在神獸口中,為彩釉寶塔增添了優美的音樂美感,使這座完美的彩釉寶塔在寂靜中運動,在運動中發聲。由此可見這座塔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畫得明麗,色彩如新。這座塔是中空的,有翻過來的踏板,可以爬上去。壹樓塔樓中央有壹口非常華麗的玻璃藻井。塔門為厚鑄鐵門框,入口為拱聯式隧道,寬1.25m,長4.8m(隧道長度為底部塔壁厚度)。塔底,內部空間也是八角形,約18平米。就在北面,有壹面用泥磚砌成的須彌山,上面有蓮花臺,蓮花中央有釋迦牟尼銅像。坐像高5.7米,寬2.6米,重約3000公斤。端莊高大魁梧,右手“打響指”的手勢,似乎在告誡人們,人生苦短,不要虛度光陰。在佛像後面的塔壁上,有爬梯子和爬隧道。臺階由磚石砌成,建在塔壁體上。梯子是之字形的狹窄巷道,只能壹個人通過。塔梯的陡度在65到75之間。如果兩個遊客結伴登塔,第壹個人必須在塔梯拐彎處從第二個人的頭頂跳下,第二個人才有可能跟著爬上去。洪飛鐵塔中的寶塔非常陡峭,並且采取了非常突出和精確的藝術處理,使其高聳入雲,精致而高大。葫蘆的腰部有八條鐵鏈,從八個方向緊緊連在底部,加強了塔閘的穩定性。葫蘆頂端有壹根金屬棒,是古人設計的避雷針,說明先民很早就知道尖端放電的原理。1965年,國家文物局責成山西省文管會專家對廣勝寺洪飛塔避雷針進行了重新設計,東、西各壹根接地導線,完善了洪飛塔的防雷設備。洪飛塔的輪廓線不是魏晉隋唐以來常見的柔和的拋物線,而是直線,比較生硬,但布滿整個塔身的玻璃貼面體現了山西人高超的玻璃燒制技藝。明代學者汪涵曾寫過壹首贊美太陽的詩:壹塔玲瓏駕青天,山川翠柏滿秋風。聚堂的和尚總是固定的,但不允許隨手傳。它是中國琉璃塔的傑作。塔與廊巧妙相連,沒有續貂之感。此外,塔前入口處還修建了跨山歇息亭(俗稱“龜須”、“五鳳樓”、“龜頭樓”),豐富了塔廊的內容和塔的整體造型。洪飛塔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琉璃塔,被世人譽為廣勝寺壹絕。

記得領養

  • 上一篇:關於福建元旦習俗的600字記敘文
  • 下一篇:南京名人事跡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