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顯生宙以來的區域地質演化

顯生宙以來的區域地質演化

中國大陸是地質歷史上由多個古陸核或多個陸塊拼接而成的復合大陸。自太古代以來,大陸核孕育之時,大致可分為四個構造發展演化階段:古大陸核的形成與古大陸地殼的生長發育、古板塊早期活動與中國古陸塊的形成、古板塊與中國古陸的主要活動、中新生代板塊活動與陸內構造,並發生了壹系列重大地質構造事件(表3-2-1)(中國地質調查局,2004)。其中,在1000Ma之前形成了壹個超大陸(Rodinia),中國顯生宙以來的構造演化以該超大陸的解體為開端。

第壹,古板塊活動與中國古大陸鑲嵌期。

南華紀(約750Ma)超大陸(羅迪尼亞)開始分裂,元古代海洋逐漸發展。震旦紀-早寒武世是壹個海洋擴張期,華北、塔裏木、揚子的陸塊和印度、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壹樣,進入了全球古陸分裂分散階段。晚古生代是古陸和泛太平洋結合的時代。大陸被分割分散的時期也是無脊椎動物數量增加的時期。

(壹)華南-震旦紀構造演化

新形成的中國古陸塊通過“興凱地裂運動”解體,形成許多小洋盆和微陸塊,使陸塊邊緣復雜化。小地塊相隔不遠,為有限分隔,其間有南天山洋、祁連洋、秦嶺洋和阿爾金海槽。

表3-2-1中國地質構造演化及重大地質事件概要

註: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2004年。

(2)早古生代構造演化

寒武紀海侵達到高峰,同時進入生物孵化的重要時期,導致寒武紀早期生物大爆發。奧陶紀-誌留紀加裏東運動開始,板塊再次匯聚。在這次會聚之後,西伯利亞板塊和華北板塊可能與它們間隔的微陸塊和陸塊(如佳木斯和松嫩)整合在壹起。

寒武紀(550Ma)幾乎所有的零散陸塊都位於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總體格局與震旦紀相同。中國寒武紀穩定沈積以碳酸鹽巖為主,主要分布在華北、揚子地塊和塔裏木地塊,揚子地區有蒸發巖沈積。

早奧陶世繼承了寒武紀的構造格局,海陸分布範圍基本保持不變,穩定、活動和過渡沈積組合的空間分布沒有明顯變化。其中,華北地區為陸表海碳酸鹽沈積,塔裏木和喜馬拉雅-滇西地區以穩定碳酸鹽沈積為主,揚子地區以碳酸鹽和泥巖沈積為主。同壹時期,西準噶爾洋和北天山洋打開。

加裏東晚期,華北與柴達木碰撞,揚子與華夏對接。華南大部分地區為剝蝕古陸,至誌留紀末,除秦方海槽外,南海大部分地區閉合。華北誌留系礦床僅在邊緣地區發育。孟醒海槽是壹個半深的活動礦床;北秦嶺成為華北陸塊南側的大陸邊緣海;誌留紀末,南北祁連山相繼褶皺,華北與柴達木合並。塔裏木在誌留紀繼承了奧陶紀末東低西高的構造特征,主要是壹套穩定的濱海淺部碎屑巖沈積。揚子陸塊誌留紀,淺地臺局限於黔北龍女寺-樂山隆起及其邊緣地區,東南與湘中海槽相通。這時,長江也變成了正常的淺海。

加裏東運動後,阿爾金、祁連-西秦嶺洋已閉合,塔裏木、華北、揚子板塊相連。此時,揚子板塊和華夏板塊之間的華南裂谷盆地形成了壹個重要的造山帶。

(3)晚古生代構造演化

晚古生代早期,中國西南的古亞洲洋和古特提斯洋中西部擴張強烈,全國呈“西開東合”狀態。石炭紀-二疊紀,昆南、金沙江、瀾滄江洋盆開啟,揚子地塊西南緣大面積裂解,中國西南出現四個中小型洋盆。而西伯利亞的佳木斯和松嫩微板塊仍與華北、揚子、華夏等古板塊的東部整合在壹起。全國地勢西高東低,東部海水泛濫,但洋殼並沒有擴展到埃爾貢、西圭圖、東秦嶺和大別地區。

在穩定的陸塊上,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華南和塔裏木,華北主體缺少泥盆系底部。石炭紀比泥盆紀分布更廣,沈積類型復雜。華北、華南、塔裏木仍然是穩定的沈積。而天山-興安地區、川西-滇西地區、昆侖-秦嶺地區多為活動沈積。

塔裏木和華北在晚石炭世曾是沿海地區,在二疊紀逐漸變成巨大的內陸開放盆地。而且東西準噶爾和塔裏木是壹體的,海水從中亞、蒙古、華北-祁連-塔裏木逐漸後退。華北和柴達木自二疊紀以來基本脫離海洋環境,北緣受到擠壓,南緣秦嶺海槽繼續存在。西藏-滇西地區在晚石炭世沈積礫質泥質砂質冰水後,形成了開闊的岡底斯-喜馬拉雅海,屬於岡瓦納大陸的陸架海。

早二疊世中期棲霞中期以來,華南發生了最大的壹次海侵。早二疊世末,長江西緣康滇古陸兩側峨眉山玄武巖噴發,全區海退。華南自西向東分為三個不同的沈積相區,上揚子淺海仍以碳酸鹽沈積為主;東南部的華夏、雲開、武夷隆起上升至陸地,形成大面積碎屑巖充填沈積;滇黔桂裂谷西南地區,盆地內主要為沈積矽質巖。

(4)印支期構造演化

印支期是古板塊演化階段和現代板塊演化階段的過渡時期。揚子與北方陸塊拼接,中國東部連成壹個大陸,松潘-甘孜海槽回折,亞洲大陸增生並向南擴張,迫使海水退到新生的特提斯洋及其鄰近地區。

二是中生代中晚期以來的現代板塊活動。

古生代至印支期形成的歐亞板塊,東鄰古太平洋板塊,西被班公錯-怒江洋與岡底斯-印度板塊隔開。中生代中期以來,三疊紀形成的特提斯洋自西向東擴張,再次將塔裏木與揚子分開,並沿華北南緣——柴達木逐漸將揚子推向東南。侏羅紀和白堊紀以來,華北地區發育了郯廬、汾渭等東北斷陷系統。

(1)侏羅紀-早白堊世大陸伸展

侏羅紀至早白堊世是中國大陸裂谷和裂陷的發展階段,大陸處於伸展狀態。侏羅紀-白堊紀斷陷在中國廣泛發育,形成了塔裏木、準噶爾、鄂爾多斯、四川等大型內陸坳陷。晚侏羅世,松遼地區形成大陸裂谷,白堊紀發展為大型坳陷盆地。晚侏羅世,東南沿海的浙閩粵地區和東北的大興安嶺地區形成了陸內裂谷和火山噴發。

(2)晚白堊世以來的大陸匯聚和現代盆山格局的形成。

中國晚白堊世,雅魯藏布江帶碰撞,青藏高原開始隆升。太平洋板塊和庫拉板塊之間的洋脊向西北移動,並以低角度下沈到亞洲東部之下。新近紀,菲律賓海板塊在臺東拼貼,強烈造山,華夏地塊裂解後形成南海盆地。

西部由於印度陸塊向北陸內俯沖,青藏高原、昆侖山、天山、阿爾金山迅速崛起。在中國東部的大興安嶺-太行山-霧靈山以東,受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中國東部開始形成古近紀裂谷系,裂谷系東北部的依蘭-伊通延伸至渤海灣和江漢。新近紀轉為區域性坳陷沈積建造,東部的黃海-東海-南海邊緣海域古近紀結構與渤海灣裂谷盆地基本壹致,只是在新近紀才轉為海相-海相沈積。

第四紀,西部受印度板塊碰撞,東部受太平洋板塊運動方向轉向,間歇性向我國東部俯沖,導致我國東西分帶、南北分塊的特點。在中國西部的擠壓下,山體擡升、逆沖、逆掩發展為前陸盆地,盆地萎縮。中國東部以張力為主,盆地下沈;中部地區處於中等隆升階段,形成高原。

三。主要構造單元中發育的盆地

(1)華北克拉通

覆蓋華北克拉通及其殘余大陸邊緣,主要包括古生代華北克拉通盆地、中新生代發育的鄂爾多斯及其周邊盆地、北黃海盆地、渤海灣盆地、南華北盆地群、河西走廊盆地群、阿拉善盆地群和華北克拉通北部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群。其北邊界以華北北緣斷裂帶與東北-孟醒地區相鄰,阿爾金斷裂帶中東段西北與塔裏木克拉通相鄰,西北祁連斷裂帶和南部商南-穆平斷裂帶與柴達木-祁連山-秦嶺-大別帶分離,東南嘉善-響水斷裂帶與邊緣海域分離。

在克拉通內部地質演化過程中,主要形成了古生代華北克拉通、中新生代鄂爾多斯盆地及其周邊盆地、北黃海盆地、渤海灣盆地、南華北盆地群、河西走廊盆地群、阿拉善盆地群和華北克拉通北部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群。

(2)塔裏木克拉通

北界南部的天山斷裂帶與天山-北山帶分離,南部的阿爾金斷裂帶與柴胡-齊秦-大別帶和華南克拉通分離,西界延伸至國界之外。焉耆、達烏爾都、庫米什、托雲、塔什庫爾幹、索爾庫裏、敦煌等中新生代盆地主要發育在塔裏木克拉通及其周邊地區。

(3)揚子-華南克拉通

其西北邊界以康西瓦斷裂和阿爾金斷裂西段與塔裏木克拉通相鄰,其北邊界大致以木子塔格-阿尼瑪青斷裂、瑪沁-略陽斷裂、洋縣-城口-房縣斷裂、襄樊-廣濟斷裂以及東北側的郯廬斷裂南段和東北側的柴齊-秦-大別帶為界。揚子克拉通盆地、華夏克拉通盆地及其周邊盆地主要發育在克拉通內。如四川盆地、江漢盆地、蘇北盆地、鄱陽湖盆地、百色盆地、十萬大山盆地、三水盆地、雷瓊盆地、南黃海盆地、楚雄盆地等。

(4)天山-北山造山帶

南側西段以南的天山斷裂帶,南側東段的伊林哈伯馬加斷裂和塔裏木克拉通,北側、西北側和東北側的邊界線。準噶爾及其周邊地區主要有吐哈、三塘湖、柴窩堡、伊寧、布爾津和福海盆地。北山盆地群主要包括鐘口子-黑張坊盆地、雜格高腦盆地、黑鷹山盆地和公婆泉盆地。

(5)東北-孟醒造山帶

南以華北和華北克拉通北緣斷裂為界,東南以嘉善-響水斷裂和華南克拉通為界,西、北、東以國境線為界。松遼盆地、海拉爾、二連、大楊樹、漠河、雞西、勃利和三江盆地主要發育在造山帶中。

(6)柴-齊-秦-大別帶

南界大致以木子塔格-阿尼瑪青斷裂、瑪沁-略陽斷裂、洋縣-城口-房縣斷裂、襄樊-廣濟斷裂和郯廬斷裂南段為界,東側為塔裏木克拉通,北側為祁連斷裂和商南-穆平斷裂,北側為華北克拉通。該帶主要發育柴達木盆地、祁連山及其周邊盆地、庫木庫裏盆地和秦嶺-大別帶盆地。

(7)青藏造山帶

北以南昆侖斷裂帶為界,東以紅河斷裂帶和華南克拉通為界,西北以阿爾金斷裂帶和塔裏木克拉通為界,南以國境線為界。有羌塘、措勤、如臯等海相沈積盆地和倫坡拉、可可西裏等陸相沈積盆地。

(8)東海和南海

它覆蓋了東海和南海的所有海域,其西部和北部與華南克拉通相鄰。包括:東海陸架盆地、沖繩海槽、臺西盆地、西南盆地、珠江口、瓊東南盆地、北部灣、鶯歌海盆地、中建南盆地、萬安盆地、曾母盆地和康貝盆地。

  • 上一篇:嶺南文化嶺南和嶺南文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 下一篇:深圳退休醫療保險要交多少年?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