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嶺南文化嶺南和嶺南文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嶺南文化嶺南和嶺南文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嶺南文化嶺南和嶺南文化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1)歷史悠久。

嶺南地區有著悠久的人類文明史,可以追溯到13萬年前的原始社會群時代。

1958年夏,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鎮西南獅子山獅頭洞發現壹具人頭骨化石。經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鈾系法測定,為129000年前的“古”頭骨化石,命名為“馬壩人”。這是嶺南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同時,這裏還有許多劍齒象、那馬象、大熊貓等古動物群的化石。1984年秋,在同壹地點又發現了壹件用長而扁的沙礫制成的劈砍器,進壹步證實了馬壩人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的事實。

馬壩人頭骨比北京人薄,額頭比北京人高。臉有黃種人的壹些基本特征。與1956湖北長陽縣趙家巖洞發現的長陽人和1954山西襄汾丁村附近發現的丁村人屬於“古人”類型。

雖然馬壩人在嶺南生活發展的歷史還需要進壹步的考證和研究,但馬壩人是嶺南人類歷史上的遠祖,是中華民族祖先的壹部分,這是不爭的事實。早在654.38+0.3萬年前,馬壩人就生活在中國南方這片“蠻荒”的寶地,繁衍發展,不斷創造著嶺南的歷史文化。

中國人類歷史進入“古人”階段後,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大約在4-3萬年前,由北向南進入“新人”階段。20世紀六七十年代,嶺南先後在廣西柳江、靈山、封開等多個“新來者”遺址發現人類化石和眾多文物,被證實與四川紫陽、北京穴居人、臺灣左震(約3年前)屬同壹階段。新人,又稱“晚期智人”。嶺南“新人”在形體上已經失去了馬壩人的原始,與現代人幾乎沒有明顯區別。從使用的工具來看,已經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學會支配和使用火,從像動物壹樣進食到飲血再到熟食。發現的靈山人化石多達四五種,進壹步證明了嶺南新人類已經從流動分散的原始群體,轉變為相對固定集中的原始群落,從而開始最終脫離動物,逐步步入人類原始氏族公社的雛形。

大量文化遺址的發掘,科學地證實了嶺南先民大約在7000-6000年前進入母系氏族公社,幾乎與中原先民同時。嶺南宗法公社的出現比中原晚了近1000年。根據考古發現,大約在4500年前,粵北率先進入宗法公社階段。從嶺南迄今出土的數百處宗法公社時期文化遺址和墓葬的年代測定來看,大部分地區在約3000年前即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晚期進入宗法公社階段,而雷州半島和海南地區以及兩廣腹地山區最遲在2000年前進入宗法社會。這壹時期,中原地區已經從學術空前繁榮的春秋戰國時期(奴隸社會崩潰)進入西漢封建社會。盡管如此,在中原人進入嶺南之前,嶺南先民已經在相對封閉的“蠻荒寶地”生活了十幾萬年。

據史料記載,早在堯舜禹時期,嶺南地區名義上就隸屬於中原。但是,與中原真正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應該是從周朝開始的。到春秋戰國時期,嶺南與北方的楚國、沿海的吳越等周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壹度成為楚國的諸侯國。今廣州,先秦時名楚亭。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以任濤為統帥,趙佗為副統帥,進軍嶺南,將廣東大部分地區設為南海郡。今天的海南省、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和越南的紅河三角洲被設立為項峻;今天,廣東已沿西江兩岸和廣西中部設立為桂林郡,從而第壹次正式納入國家行政體系。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漢朝建立,趙佗趁機在嶺南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南越王國。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貴族陸賈造反,漢武帝派兵平定,嶺南才重新納入漢朝行政體系。此後除了五代十國大分裂,劉?南漢王建立於廣州,嶺南地區在歷代行政體制下壹直是祖國的南疆。

(2)燦爛的文化

今天,文化的含義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作者認為,文化就是人性化。也就是說,文化是為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而創造和積累的,也是不斷發展創新的壹切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和財富。文化最廣泛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是人類創造的,而且不斷地影響和塑造著人類的價值觀念、思維取向、習俗信仰、道德行為規範、民族感情和氣質,以及特定社會和地區的風俗習慣。嶺南燦爛的文化就是這樣定義的。

嶺南文化是嶺南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創造的壹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早期的原始文化,接受華夏漢文化的融合,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演變,壹直表現出與中原華夏漢文化的差異,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從嶺南文化的發展史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原始鄉土文化時期,以中原華夏漢文化為主體的時期,形成多元結構的成熟期。

①南越文化——原始本土文化

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有壹個龐大的民族——越族,從江浙到雲南、越南北部,歷史上曾稱之為“百越”。引用《漢書地理》的記載,正所謂“從交趾到會稽,七八千裏,百裏之外,各有種姓。”換句話說,“百越”是以同壹文化圈為特征的族群集合,其中有許多不同族群的獨立族群。綜合考察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各種史料,“百越”中的主要民族有江蘇的莒吳、浙江的於越和東甌、福建的閩越、兩廣的南越、雲貴的滇越。南越族是生活在嶺南地區的土著民族。他們的遠祖是“馬壩人”。

南越族開始形成於夏末商初,成熟於春秋時期。南越族作為壹個原始民族,既有與原始民族相同的特點,又明顯受到嶺南生態環境和復雜封閉的自然地理條件的制約和影響。

由於疆域被山河分割,南越人不可能形成大規模的部落聯盟,只能以小聚居大分散的形式散落在嶺南。整個南越人民只能過著分支眾多,互不關聯,支離破碎的社會生活。氏族和部落經常為了生存利益而爭鬥。中原人對“越人好勇鬥狠”的印象很深。

由於封閉的地理位置,南越人民只能獨立發展自己的社會生活,獨立創造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本土原生態文化,所以深深紮根於嶺南,長期在深厚的民族和本土沃土中耕耘,似乎根深蒂固。它們雖然受到了漢漢文化的強烈沖擊、融合和整合,並最終漢化,但仍然能夠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使得今天的嶺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魅力。

南越文化作為嶺南本土的原生態文化,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塑造了嶺南人永恒的文化品格:勤勞勇敢善鬥,靈巧冒險,富有開拓創新精神。處於封閉的地理位置,面對神秘浩瀚的海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惡劣的生存環境;在與自然的長期鬥爭中,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培養了南越人最寶貴的文化品格。

南越人民在文化性格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創造出適應民族生存的本土原創文化:從民居方面創造的甘蘭窩,至今仍在嶺南地區流傳,與北京四合院、西北窯洞、客家土樓、雲南彜音並列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之壹;為了突破封閉,南越人民在海上大膽探索,不僅發展了原始的船舶文化和航海技術知識,也為秦漢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南越人偏愛水產品,潛心於沸水的稻作文化,為後來享譽海內外的飲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富有嶺南風味的地方特色。南越人民的勤勞精神,為秦漢以後開發建設嶺南提供了無限潛力,迅速擺脫愚昧,趕上了中原文明的步伐。南越人勇於冒險、開拓進取的精神,使嶺南人在秦漢以後擁有了豐富的海洋文化,最早從海洋走向世界,接受了海外文化的滲透。

由於對自然的無知,南越人的原始宗教觀念相當濃厚。他們信奉鬼神,崇尚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他們相信在海洋或河流中有壹個龍神,為了保護龍神。南越人扮成龍,剪了頭發,紋了身,長得像有鱗有鰭的龍。他們認為在水中從事生產活動,可以避免龍神的誤傷。當時,由於對自然現象的無知,人們求助於超自然力量的保護來逃避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這是人類在原始狀態下的壹種心理特征,古代南越人也不例外,並由此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帶有濃郁浪漫主義、神秘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原始神秘文化,形成了在嶺南地區長期流傳和發展的神話文化。

②漢化進程中的嶺南文化。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壹嶺南後,中原的華夏人開始進入屬於南越文化圈的嶺南,帶來了高度農業化的中華文化,強烈沖擊了原本以南越文化為主體的嶺南本土文化,從而拉開了南越本土文化本土化的序幕。漢朝時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迫使南越本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光輝。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大分裂的局面,使得中原的漢人大量逃往嶺南,形成了中原向嶺南的移民。導致嶺南土著基本漢化,中國漢文化作為嶺南主體文化的地位日益加強。明代嘉靖年間編纂的《廣東通誌》對此有明確的判斷:“自漢末建安、東晉永嘉以來,中國之人,避地而入山表,其後裔常居家中。其風纏綿,其衣習之,其陶漸染。所以也就漸漸變了,俗了。“大意是,東漢末到東晉,中原大部分人逃離戰亂災難定居嶺南,他們的後代也定居嶺南。他們被賦予的中原文明氣質和風俗習慣,對嶺南土著產生了熏陶作用,使他們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向中原靠攏。

宋朝時期,全國再次分裂。南宋滅亡後,不僅黃河流域的中原人,長江流域的中原人,吳越楚人也大量逃往嶺南,形成了嶺南第二次移民。嶺南地區漢化也基本完成。當元朝軍隊追擊南宋逃跑的兩個小皇帝趙敏、趙敏,到達嶺南時,嶺南人民已經牢固樹立了忠君愛國的儒家封建正統觀念,義無反顧地奮起誓死捍衛趙氏家族。

從居民的民族構成來看,土著南越族在元初已經消亡,只有黎、瑤、壯、畬等少數民族還保留著南越族的世系。嶺南90%以上的土地都變成了漢族。而且由於地域環境、歷史文化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嶺南漢族開始形成廣府、客家人、福佬三個不同的族群,以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色使嶺南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從此,直到清朝鴉片戰爭,嶺南文化走向了以中華文化為主體的軌道,加快了成熟的步伐。雖然經歷了激烈的民族沖突和血與火的殘酷災難,但壹個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南越本土文化為根、外來先進文化為養料的多元、開放、兼容的文化框架和內涵原型已經展現出來。

在嶺南本土文化逐漸中國化的漫長歷史進程中,貫穿始終的是本土文化的根性意識和文化品格的潛在力量和作用。無論是已經漢化的南越土著民族後裔,還是大量進入嶺南的中原漢人,都受到當地文化的強烈影響和制約,從而創造了具有鮮明嶺南特色和優勢的輝煌文化成就。自明代以來,在物質文化方面,以水稻為主糧的稻作文化突飛猛進。嶺南成為南方著名的魚米之鄉、水果之鄉。糖遠銷歐美,許多重要的農產品、藥材、香料、奇花異草都是從海外引進的。更突出的是珠江三角洲農業創造的“桑基魚塘”、“甘蔗魚塘”、“水稻魚塘”系列立體良性循環農業耕作技術,使嶺南的農業生產與商品經濟的市場緊密聯系,具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嶺南手工業已經朝著市場商品的軌道發展。養蠶?絲綢業、陶瓷業、制糖業、刺繡業、象牙雕刻等多種手工業產品構成了著名的“廣貨”系列,不僅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暢銷世界各地。秦漢時期嶺南的造船和航海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技術水平,明清時期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嶺南對外貿易全國第壹。自唐代以來,廣州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港,並享有世界貿易中心的榮譽。

在精神文化方面,嶺南人才輩出,碩果累累。在經學方面,從東漢的名家如陳垣、石奎、鄭東,到明代的陳白沙、詹若水,他們的學術水平和在全國的地位都達到了與王陽明並駕齊驅的程度。科技方面,早在東漢時期就有楊復的《南源異物誌》和《米海水誌》。這是嶺南最早的自然資源科學分類和研究。金初,又有王範為嶺南編撰《交廣春秋》,填補了國家史籍中嶺南的空白。東晉時期,葛洪的煉丹術、醫療技術以及《抱樸子》(內外篇)、《肘後備急方》等醫學名著,在國內久負盛名。清初著名愛國詩人、學者屈大均著有《粵語新談》,是對《史記》研究的壹大貢獻。雍正年間範端昂編撰的《粵中見聞》壹書,對清代許多有關粵語書籍的著述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嶺南對宗教文化有很多貢獻。佛教、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多由海路經嶺南傳入內地。其中,唐代的慧能,通過禪宗頓悟的發起,完成了中國佛教的大轉型和印度佛教的世俗化。葛洪在嶺南羅浮山傳教,成為嶺南道教的創始人。“徐沖”的概念,是繼承葛洪而建,由宋哲宗賜名,成為中國道教三十六洞中的第七洞。因為基督教在明朝中葉首先在嶺南傳播,嶺南人率先建立了西式的眼科醫院、綜合醫院和西式的學校,為日後嶺南科技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嶺南文學藝術豐富,文人的詩詞莊重樸實,感時悲涼,充滿了人民的品格和愛國情懷。嶺南民間藝術多姿多彩。其中有粵語歌、木魚歌、鹹水歌、客家山歌、潮劇音樂、珠江三角洲的浮色、南海漁歌等。,依然充滿活力,深受嶺南人喜愛。

嶺南的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生活氣息濃郁,風土人情濃郁,是嶺南文化中的瑰寶。

③成熟的嶺南文化。

從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英、法、德、美、日、俄等國殖民者相繼武力侵略中國,迫使腐敗弱小的清王朝簽訂了壹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西方文化也大規模入侵。在此之前,嶺南人民已經走在了西方潮流的前面,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侵略。壹方面,另壹方面,也引起了嶺南先進愛國者對西方科學民主的思考、探索和實踐。在從鴉片戰爭到20世紀的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偉大變革中,嶺南人民以西方為鏡,率先行動,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英勇奮鬥,作出了英勇的貢獻。嶺南文化也在這壹歷史性巨變中走向成熟。

當英帝國主義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毒品,而且肆無忌憚,囂張跋扈的時候,正是嶺南人民,在林則徐的領導下,率先迎頭痛擊英帝國主義的軍艦,拉開了中國人民反帝偉大鬥爭的序幕。三元裏人民抗擊英國的偉大勝利,說明嶺南人民團結如壹,英勇頑強,愛國愛民。從那以後,嶺南人民從未停止過反對帝國主義的鬥爭。

自鴉片戰爭以來,嶺南人民以西方民主為鏡,旨在推翻腐朽的君主專制制度的反封建武裝革命鬥爭如火如荼。1851年,以廣西金田村起義為開端的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與中國歷次農民起義無壹例外呼喚“真命天子”的傳統相矛盾,提出“天下男人多,皆兄弟;“天下女子多,皆是姐妹”的口號,是中國傳統思想和基督教樸素平等思想的結合,為的是最終實現“天下壹家,* * *享太平”的革命綱領。不料在嶺南之地,所向披靡,直搗南京十余年,震驚天下,極大地震動了清朝的統治。這是成熟的嶺南文化品格和獨特優勢的第壹次集中而精彩的展示。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提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1894興中會成立以來,先後組織發動了廣州起義、惠州三洲田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廣西防城起義、欽州起義、廣州新軍起義、辛亥革命前夕廣州黃花崗起義等壹系列兩廣地區的武裝革命鬥爭。嶺南兒女和嶺南華僑,以無私無畏的偉大奉獻和鮮血生命,為最終推翻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勝利鋪平了道路。

鴉片戰爭後,嶺南地區湧現出壹大批民族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為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做出了許多有益的貢獻。其中的傑出人物有留學美國的中國近代第壹位革新家,民族資產階級實業家、思想家鄭,維新運動的著名領袖康有為、梁啟超、黃遵憲等。他們都是當時中國最早提出“君主立憲”的壹批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

在科技方面,嶺南也是人才濟濟,貢獻巨大。傑出的科學家鄒於1844年自主研制了中國第壹臺照相機,並成功地拍攝了多張照片。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中國航空之父馮如,建造了中國航空史上第壹架飛機,並在1910年獲得第二屆國際飛機飛行比賽冠軍,為祖國贏得了舉世矚目的榮譽。

第壹次國共合作期間,廣東曾是革命的大本營。黃埔軍校在廣州創辦;北伐軍在廣州成立,誓死北伐;* * *同誌曾經在廣州創辦過農民車間;在大革命失敗後的血腥歲月裏,嶺南革命派高舉紅旗,發動了永載史冊的廣州起義。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嶺南人民在遠離黨中央和主要革命武裝力量:東江縱隊、瓊崖縱隊和紅色娘子軍的艱苦條件下英勇無私地戰鬥...至今仍被人們所推崇和贊美。

物質文化方面,嶺南商品經濟活躍,海外貿易繁榮。嶺南的華僑和早期民族資本家,借用西方先進的科技設備,修建鐵路,辦廠,開設銀行,使嶺南從19年底開始有了最早的以地方民族資本為主的工礦企業和金融業。廣東商人活躍在世界各地,產品暢銷海內外,獨特的飲食文化享譽世界。

嶺南人在我國近代史上的輝煌成就和卓越貢獻,絕不是偶然的,而是獨特的嶺南文化優勢和潛力走向成熟的必然。總的來說,它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體,以古代南越文化基因為潛在,以外來文化為滋養的多元文化框架所形成的獨特文化性格和氣質的結果。20世紀30年代,中國著名學者林語堂在《中國人》(原名《我的土地我的人民》)壹書中對此作了精辟而生動的分析:

在中國南方的廣東,我們遇到了另壹種中國人。他們充滿了種族活力,每個人都是男人,吃飯和工作都是男人的風格。他們有事業心,無憂無慮,浪費,好鬥,愛冒險,有事業心,脾氣急躁。在中國文化的表層下,是原住民吃蛇的傳統,這顯然是古代中國南方粵語血統的強烈混合。

嶺南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導,更加開放兼容,充滿開拓創新活力;由於古代南越人的文化基因,他們充滿了冒險、進取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既有外來文化精華的滋養和補充,又富有民主科學精神和以商品意識為價值取向的獨創性和靈活性,既能維護民族尊嚴和愛國主義,又不失炎黃子孫的氣節。

但在1949之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嶺南文化壹度顯得蕭條,令人惋惜,更發人深省。

上世紀80年代,嶺南突然成為海內外關註的焦點。歷史的巨輪運行了近半個世紀,沈睡已久的嶺南活躍的文化機制得以復活。在短短的十五年時間裏,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嶺南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的神話奇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名副其實的試驗場和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文化經濟的窗口。也重新煥發了青春活力,經濟快速發展和市場繁榮的勢頭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從改革開放初期在全國經濟中處於落後地位躍升為先進富裕地區。在搞活經濟的同時,不僅為國家改革開放創造了許多寶貴經驗,而且有力地推動了各級文化建設,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復興了嶺南文化的優勢,開辟了新時期嶺南文化的新格局,培養了嶺南人的文化自覺參與意識。究其原因,是傳統嶺南文化優勢使然。是嶺南多元、開放、務實、兼容的活躍文化機制,與西方文化再次接觸、碰撞、交流、吸收、融合是必然。

誠然,嶺南文化並不完美。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嶺南文化,造就了嶺南人開放、進取、務實的性格優勢,也刻下了各種負面文化因素的印記。嶺南人的文化性格充滿矛盾。活躍的活力與年老的惰性並存;既有冒險、開拓、進取、兼容、模仿、創造的勇氣和智慧,又有潛意識保守、服從和恪守封建道德倫理規範的愚昧、麻木和奴性;既有豐富的商品意識,又有庸俗、迷信鬼神的陋習。

實現工業、農業、科技和國防的現代化,是我國在本世紀和即將到來的21世紀的總目標。嶺南文化應以自身優勢促進中國四個現代化的早日實現。因此,嶺南文化的現代化應該放在首位。事實上,文化的現代化應該以人的現代化為基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嶺南文化中的人文因素仍然不容樂觀,這與當前國際現代化的高速度、高信息、高技術的要求是相當不相適應的。因此,近年來,關註嶺南文化發展趨勢和前景的學者和社會人士產生了壹種迫切的危機感。或許正是這種危機感,才能促使嶺南文化在繼承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爆發出改造自身和社會的強大力量,盡快重構壹個真正閃耀著現代精神文明光芒的全新嶺南文化體系。

  • 上一篇:風水知識介紹
  • 下一篇:顯生宙以來的區域地質演化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