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江蘇南通在歷史上是如何形成的?

江蘇南通在歷史上是如何形成的?

南通的歷史淵源

五六千年前,除如臯和海安西北外,南通大部分地區還是壹片廣闊的海域。

從漢代到11世紀,在南通形成的過程中,周福海、胡鬥洲、東埠洲等沙洲與大陸相連,18年到20世紀初,又有壹批沙洲與大陸相連。

四個大型沙洲連接在壹起,南通版圖基本形成。

漢代在今如東東部有壹個叫周福海的沙洲,南北朝時沙洲與揚州東部的沙嘴相連,是南通陸域形成史上的第壹次。

這壹次,大並州使楊泰沙嘴(原名蓼角嘴)向東延伸了50多公裏,到達今天如東縣長沙以東。

這是海陵縣(現在的泰州市)的東部邊界。

南北朝時期,南通市區有壹片沙洲,名為胡鬥洲,後稱胡鬥洲。

胡鬥洲以東有南部洲、長沙、東蛇洲等沙洲。

胡鬥洲先後與這些沙洲相連,不斷擴大其範圍。

10世紀初,湖鬥洲西北與如臯大陸相連,這是南通造陸史上第二次沙洲與陸地相連,長江北岸延伸至現在的玉溪地區。

10世紀中葉在此建立通州。

11世紀中葉,東布洲的土地連接是南通開埠史上的第三次。

唐初至五代,長江口有東沙、西沙、東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稱谷俊沙。

東洲和步洲是五代初期長江河口的兩個大沙洲。

東洲、布洲稱為東布洲,東布洲、谷俊沙和壹些小沙洲稱為海門島。

東布洲與大陸相連後,長江北岸的沙嘴延伸至啟東市東部,古稱松遼交嘴,現在南通市東部已基本成型。

元末至清初,通州東岸發生大規模塌陷。

17年底至18年初,通州玉溪至玉東壹線長江以南出現沙洲。

海門直隸會館成立於18世紀中葉。此後,海廳及其以東、以南的沙洲逐漸與通州大陸相連,這是南通造陸史上的第四次大合並。

19年底,20世紀初,形成了現代南通的版圖。

南通行政體制

隨著南通古代漁鹽業的發展和農業的振興,南通古代經濟逐漸繁榮,隨之出現了民居聚落,南通歷史上的縣級市也逐漸建立起來。

唐代以前,郡是南通最高的地方行政單位。五代以後有陸、周、直隸廳、軍、建、縣等幾個地方行政單位。

比如靜海,通州路,李鳳建。

陸軍是具有軍事性質的行政設置,體現了當年南通地區的軍事地位。

監理是生產性的行政設置,南通的“監理”主要管理食鹽生產。

明清時期有兩種“州”:散州和直隸州。

明代的通州是壹個散州,也稱屬州,是政府的下屬單位,地位略高於郡。

清朝雍正以來,通州為直隸,直屬外交部,地位相當於政府。

直隸廳的地位和直隸府壹樣。

東晉安年間,南通曾有寧海、臨江、葡萄、如臯四縣,後增海安縣。到了周朝和隋朝,這些郡大都合並了。

到了唐代,胡鬥洲得到了發展。

玄宗幹甫二年(875年),南通有克制使郎山鎮。

後來五代又建立了豐樂鎮、大安鎮、崇明鎮、狼山鎮。

五代時,直接統治靜海、東洲的是姚氏家族。

姚在建了壹座市政廳,稱為“靜海都城”,轄狼山、豐樂、大安、崇明四大鎮。

後周鹹德三年(956),周軍四面受敵,姚政權控制東周、靜海約半個世紀。

鹹德五年(958)初,後周建立靜水師,不久升為通州(今南通市),靜海、海門兩縣劃歸通州管轄,州治在靜海。

通州,按其地理位置,可由海路北至齊燕遼東,南至閩越,江南三吳,西至楚、蜀。

四通八達,因為有名。

通州在宋代屬於淮南東路。天盛元年(1023),通州改名崇州,又稱崇川。

鄭和七年(1117),通州曾稱靜海縣。

元初至元十五至二十年(1278 ~ 1283),通州升級為通州路,二十壹年恢復為揚州路。

崇明縣曾短暫歸屬通州,後歸屬蘇州。

明初,撤銷靜海縣。此後,通州只管轄海門縣。

清康熙十壹年(1672),海門縣廢,通州無縣。雍正二年(1724),通州升為直隸州,如臯、泰興兩縣劃歸通州管轄。這種隸屬關系壹直維持到清末。

乾隆三十三年(1768),設立海門直隸廳,直屬江蘇省管轄。

1912,民國時廢州廳設縣,江蘇通州改名南通縣,海廳改名海門縣;祁東縣成立於1928。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建立了蘇區。今天的南通,曾經是蘇聯四個行政區的轄區,民主建立縣級政權。

1941年初,設立汝溪縣,1943年在海臺地區設立紫石縣。

抗戰勝利後,南通曾是第九行政區的壹部分,是蘇皖壹個行政區。

1945,汝西改為如臯縣,如臯改為如東縣。

1948將紫石縣改為海安縣。

1949南通市解放,南通縣設市,駐南通市。南通市曾是蘇北行政公署轄市,後為江蘇省轄市。

南通建立後,在荊沙建立南通郡。

南通市內六縣屬南通專員辦管轄。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形成南通市管六縣兩區的格局。

1990左右,啟東、南通、如臯、海門撤縣建(縣級)市,其中南通縣更名為通州市,6個縣(市)仍歸南通市管轄。

  • 上一篇:福建有什麽特產?
  •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有骨氣的人物事跡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