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李四光信息(簡單)

李四光信息(簡單)

簡介

籍貫: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家庭:父親李卓厚,姐姐李希賢,妻子徐淑彬,女兒李琳(中國科學院院士)身份:我國著名地質學家。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壹個貧困家庭。他自幼就讀於父親李卓厚所教的私塾。14歲,告別父母,獨自壹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在填寫登記表時,他把姓名壹欄錯當成了年齡壹欄,寫下了“十四”字,然後把“十”字改成了“李”,後面加了“光”字,從此便有了“李四光”的美名。

65438到0904,李四光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被選送去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帶有漢族民族主義的反滿革命思想的影響,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最年輕的成員,以“驅逐韃靼人,恢復中國”為己任。孫中山很欣賞李四光的誌氣:“妳這麽年輕就搞革命,很好,很有誌氣。”我還送給他八個字:“好好學,成為國之用。”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歸來。武昌起義後,被任命為湖北軍政府財政部委員,後被選為工業部部長。袁世凱上臺後,革命黨人遭到排擠,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前往英國伯明翰大學留學。1918,獲得碩士學位的李四光決定回國工作。途中,為了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羅斯,我還專程去了壹趟莫斯科。

從1920,李四光在北京大學任教授、地質系主任,到1928,赴南京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並當選中國地質學會會長。他帶領學生和科研人員常年在野外旅行,跋山涉水,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多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考察地質構造。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不久,身在國外的李四光應邀成為CPPCC的壹員。得到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的準備。這時,倫敦的壹位朋友打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接到密令,要他公開聲明拒絕接受CPPCC議員的職務,否則將被拘留。李四光果斷決定,只身離開倫敦前往法國。兩個星期後,李夫人的徐樹斌收到了李四光的壹封信,說他已經到達瑞士和德國邊境的巴塞爾。夫妻倆在巴塞爾買了壹張從意大利到香港的船票,分別在1949和65438+2月秘密啟程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地質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他雖然年事已高,但仍戰鬥在科研和國家建設的第壹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經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中國* * *制片人黨,從壹名民族民主人士成為* * *鬥士。20世紀60年代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但他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和地熱利用工作中。1971 4月29日,李四光因病去世,享年82歲。李四光為紀念早年的壹位好學生而寫的這首詩,也是他壹生地質科學研究的光輝寫照。

崎嶇的武陵路上,妳從我身邊遊過。

峰巒又隱,環抱響水頭。

風雲驟變,壹片金黃。

山在哪裏,石跡在哪裏?

李四光最大的貢獻是建立地質力學,從力學角度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和礦產分布規律,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征,分析中國的地質條件,說明中國的土地上壹定有石油。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了中國有良好的儲油條件。在認真聽取匯報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支持他的觀點,並根據他的建議,他們在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調查。從65438年到0956年,他親自主持了石油調查和勘探。他在短時間內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勘探部門先後發現周年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等各大油田,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滾油出現了。這樣,不僅中國擺脫了“貧油”的帽子,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也是最有力的證明。

“科學救國”

李四光在農村生活了將近14年。從五六歲開始,他就在父親教書的私塾裏讀書,還要幫母親打柴、打米、磨面、打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後,洋務學堂興起,湖北設立了許多新式學堂,旨在新學,標新立異。李四光被深深吸引。他壹個人去參加考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在新學校裏,他渴望學習新知識。因為每次考試都是第壹名,所以被省裏選拔為正式生,送到日本學習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呆了七年,在那裏他加入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

李四光回國後的第二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參加了漢口保衛戰,並作為新任命的湖北軍政府財政部門,親自組織碼頭工人和人力車夫運送軍火,奔赴前線。隨後,他被選為湖北軍政府的工業部部長。就在李四光準備幹壹番大事業的時候,辛亥革命失敗了。他致力於科學技術的研究,走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他去英國留學,先學采礦,後學地質。他祈禱有壹天,能看到政治清明的世界,為祖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留學不易。為了維持不斷上漲的學費,李四光假期去礦上打工。在伯明翰大學的六年時間裏,他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還熟練掌握了英語,先後獲得了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婉言拒絕了壹個礦山的高薪聘用,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請,回到祖國,成為北京大學地質系的教授。

第四紀冰川的發現

到了北大地質系後,李四光講了兩門課,巖石學和高等巖石學。他以嚴謹的冶金風格贏得了學生的尊重。他經常帶學生到田間進行實地教學,邊看邊聊。他從不放過壹座小山,壹個山谷,壹堆石頭,壹排裂縫。學校資金短缺,他帶領學生白手起家,非常安靜地收拾學習環境。

在教書的同時,他也沒有放松自己的研究工作。他壹生對地質學的主要貢獻,如古生物的鑒定方法、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現和地質力學的建立,都開始於這壹時期。在研究過程中,他從不被已有的觀點和理論束縛,而是根據自然規律尋找尚未被人們認識和掌握的真理。所以他能不斷提出有創意的想法,敢於挑戰壹些舊觀念。

例如,自19世紀以來,德國、美國、法國、瑞典等國家的地質學家壹直來到中國勘探礦產和調查地質。然而,他們都沒有在中國發現過冰川。因此,在地質學領域,“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成了定論。然而,李四光在研究蛛形綱動物時,在太行山東麓發現了壹些看起來像冰川擦痕的石頭。他繼續在大同盆地調查,對自己的判斷越來越有信心。因此,他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全體會員大會上大膽提出了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的觀點。與會的農商部顧問、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輕蔑壹笑,予以否認。

為了讓人們接受這個事實,他繼續尋找更多的冰川遺跡。10年後,他不僅得出廬山存在大量冰川遺跡的結論,還認為中國第四紀冰川以河谷冰川為主,可分為三個冰期。

當李四光的學術觀點再次發表在國家地質學會上時,引起了1934著名的廬山大辯論。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的科學家低人壹等,相當多的外國學者帶著民族主義和種族歧視來到中國。因此,盡管有大量的事實,幾位外國學者並沒有改變他們的觀點。

1936年,李四光再次遊覽黃山,寫了壹篇《安徽黃山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這篇文章和幾張冰川現象的照片引起了壹些中外學者的註意。德國地質學教授費爾斯曼回到黃山後稱贊說:“這是壹個驚天動地的發現。”李四光十幾年的努力,第壹次被外國科學家公開認可。然而,他知道這遠遠不夠。他幹脆把家搬到廬山,在廬山腳下建立了壹個冰川陳列館,命名為“白石陳列館”(後被國民黨海軍炸毀),進行更深入細致的冰川研究。

李四光多年對冰川的研究,在《冰河世紀的廬山》中有全面的闡述,完成於1937。可惜由於抗戰爆發,這本書在10年後才出版。

回國找油田

65438年至0927年,應蔡元培之邀,李四光離京南下,負責地質所的籌建工作。1928 1成立地質研究所,李四光任所長。地質研究經常需要吃喝,條件非常艱苦。而且新成立的研究所缺少資金、設備,甚至沒有固定的地址。八年抗戰,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吃了不少苦頭。那時,他抽著紙莎草紙做的香煙,穿著土布衣服,生活十分貧困。然而,他和他的同事們從未放棄地質研究。由於生活的艱辛和工作的勞累,他患上了心絞痛和肺結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離開上海前往倫敦,參加18國際地質學會,妻子許淑彬也壹同前往。會後,他們又在英倫三島住了壹年,養病,觀察國內外形勢的發展。雖然李四光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他仍然關心著祖國的命運。1949年初,他給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徐階(地質學家,解放後曾任地質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人寫了幾封信,支持他們堅守南京,反對遷都廣州,為新中國地質科學事業儲備了壹支隊伍和設備。

1949年4月初,郭沫若率領的中國代表團赴布拉格參加世界維和大會。出國前,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壹封信,要求他盡快回國。李四光看了這封署名郭沫若的信,非常激動。新中國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技能可以施展,抱負可以實現。他正在逃亡,準備盡快回國。但由於二戰的影響,從英國到遠東的客輪船票不得不在壹年前訂好,返程日期也不得不推遲。他壹邊休養,壹邊完成科研遺留的事情。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著出發的日期。有壹天,倫敦的壹個朋友打電話給李四光,告訴他,國民黨駐英大使館接到密令,要求李四光公開發表聲明,否認中國人民* * *和拒絕接受政協對他的全國委員會的任命,否則有被拘留的危險。

情況緊急,於是李四光果斷決定。他拎起壹個小皮包,很快就去了普利茅斯港,他要在那裏橫渡英吉利海峽,先去法國。普利茅斯港是壹個偏僻的貨運通道,海面寬闊,風浪很大,壹般人壹般不會從這裏渡海,可以躲避國民黨特務的追蹤。臨行前,他給駐英大使寫了壹封信,讓許樹斌兩天後寄出。第二天,國民黨駐英使館派人找到李四光,徐樹斌警惕地告訴來訪者,李四光出去視察了。

兩天後,徐樹斌送來李四光的壹封信,信中寫道:中國人民* * *和中國,是我多年來日夜思念的理想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我全力支持的政府。我認為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是我莫大的榮幸。我已經回國就職了。他還勸大使盡快擺脫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的國民黨政府,回到光明祖國的懷抱...

兩周後,徐樹斌收到李四光的信,得知他已經到了瑞士和德國邊境的巴塞爾,立即前去迎接。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了北京。他今年60歲了,但他覺得新的生活才剛剛開始。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李四光科學生涯的嶄新篇章。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長和科學聯合會主席。

他認真學習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和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科學研究。他註重理論學習,也註重自己的思想改造。“他決心扔掉那些舊的負擔...達到忘我的境界”;他全心全意地投身於祖國的地質事業,獻身於它。在他的具體領導下,我國地質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1958年光榮加入中國* * *產黨。

第壹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毛主席和周總理問李四光:中國的天然石油前景如何?

早在1915至1917期間,美孚石油公司的壹個鉆井隊在陜北浮石地區鉆了7口探井,耗資300萬美元,但因收成不好而離開。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布雷克·王爾德教授來中國考察地質,寫了《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壹文,得出中國石油貧乏的結論。從此,“中國貧油論”流傳開來。但李四光根據自己對地質構造的研究,在1928中提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以經營。”後來,他在《中國地質學》壹書中再次提出,新華夏系構造體系的沈降“可能揭示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沈積物”。這些沈積物是關於石油的。

因此,李四光樂觀地回答了國家領導人的問題:“我們的地下石油儲量巨大。從東北平原,穿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到南方的湘鄂情地區,我們就可以做工作了……”。

1955年,普查隊上了壹線。在幾年內,已經發現了數百種可能的儲油結構。1958年6月,好消息傳來:發現了規模大、產量高的大慶油田。地質部立即將隊伍移至渤海灣和黃河下遊沖積平原。後來,大港油田、勝利油田等油田相繼建成。地質部轉移到其他平原、盆地和淺海繼續戰鬥。

1964 12周總理在三屆全國人大壹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壹五建設的大慶油田,是在中國地質學家原有的石油地質理論基礎上勘探發現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的充分肯定。

李四光故居與“李四光小道”

在北京海澱區龔偉村的中央民族大學南側,有壹條狹長的小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生前總喜歡休息壹下,思考壹下問題。人們習慣稱之為“李四光小道”。

如今,龔偉村已成為壹個繁榮的城區,但在解放初期,它只是壹個名副其實的小村莊,只有十幾戶人家。“李四光小道”的路徑拓寬了,變得熱鬧起來。

說起龔偉村,這個名字的由來與古代回鶻人(今天回鶻人的前身)密切相關。明代《順天府誌》官方版也提到“大慧寺在魏武村”明朝萬歷年間,這裏除了魏武村之外,還被稱為“谷瑋村”。萬歷二十壹年出版的《宛系雜記》有如下記載:宛平縣西北,西直門距高梁橋壹裏,距村籬笆房五裏,距韃子營二十裏。另外十裏叫北海店,旁邊有小南莊、八裏溝、牛欄莊...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魏武村的不同名稱,也表明魏武村的具體位置與今天的龔偉村壹致。直到清光緒七年(1881),這裏還叫魏武村。

辛亥革命勝利後,隨著民國的建立和人們思想的轉變,北京的許多舊地名都被新地名所取代。“文革”期間,這裏也被稱為“龔偉村”,龔偉村附近的壹座立交橋至今仍被稱為“龔偉橋”。這些都是按照發音,略有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四光在此居住,為這壹帶的龔偉村增添了文化色彩。

李四光走得多了,就成了“李四光小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央民族大學正門南側有壹片小樹林,林帶與中央民族大學南墻之間有壹條東西走向的小路。這條路通向李四光的家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當年,這些單位所在的具體轄區是北京四季青公社滿居集大隊的霍克吉生產隊。顯然,它本應屬於城鄉結合部。這條小路就是著名的“李四光小道”,現在叫民族大學南路。

壹條十幾米寬的土路隔著壹個村子。附近的菜園和肥沃的黑土上長滿了厚厚的雜草和綠色的藤蔓,就像傳說中的金銀島。據說這裏曾經是壹片墓地。

每天放學後,孩子們會和幾個朋友拿壹根樹枝,腰間系上運動服,額頭系上紅領巾,玩冒險遊戲。穿過高墻、沙堆、腳手架,從亂糟糟的墳墓、水塔、煙囪到人們家中深深的防空洞...

很多在北京早已消失的動物,比如冬眠的水蛇,小臉盆那麽大的蟾蜍,飛過去不留痕跡的黃鼠狼,大刺猬和小刺猬擠在壹起,甚至還有狐貍。

其實這條路沒有名字。當時稱之為“李四光小道”,並不是因為它是為李四光壹家修建的,也不是因為它是李四光出入的必經之路,而是因為李四光每天傍晚下班之余都會準時來到這條路上散步。李四光走得多了,也成了“李四光小道”。起點在屋前的銀杏樹下,終點是白石橋路。平時來回,有時邊走邊和隨行人員討論工作,有時帶著馬紮,坐在門前的銀杏樹下思考問題。

當時四周都是菜地,“李四光小道”也是壹條田間小路。壹開始是周圍農民慢慢叫起來的,後來越傳越遠。據說曾經在北京的交通地圖上,在郵局備案過。現在小樹林已經不存在了,“李四光小道”壹改再改,現在叫“民族大學南路”,這條路上有北京舞蹈學院等多家單位。

李四光晚年的兩部重要著作《地質力學導論》和《天文地質古生物概論》以及十余篇學術文章,就是在這條路上、銀杏樹下構思出來的。

李四光從1962搬到這裏。

在參觀李四光紀念館著名的“李四光徑”時,除了很多人對我的詢問不知所措外,沒有人知道它的位置。

初春,當4月22日,第37個地球日到來的時候,我敲響了久違的門。當公眾湧向地質博物館時,很少有人去李四光紀念館。紀念館大門緊閉,與地質博物館成反比。

我按響鐵門,問道...李四光紀念館館長白先生帶領我走進了向往已久的世界。

李四光的最後十年(1962到1971)是在國家專門為他修建的房子裏度過的。幾十年過去了,這個院落還在,在李四光誕辰壹百周年(1989)時被辟為李四光紀念館,時任政協主席李先念題寫了館名。李四光故居為二層建築,總建築面積989.1平方米,四周有院墻,院門朝北(原為朝南),樓門朝西。院中曲徑通幽,假山、噴泉、果樹林立。

我看到了李四光用過的電視、收音機、照相機、小提琴...他的書桌,他的書櫃,他喜歡的千萬種石頭...就像和壹個長輩跨越時空聊天。

李四光解放後回國,數次搬家,壹度定居在象山附近的象鼻溝。20世紀60年代,因為備戰需要,他搬家了。他被邀請到李瑟娥·姬神在該市東單的住所。李四光覺得房子太豪華,和自己平時的生活興趣格格不入,就放棄了。

此後,他親自選址設計,這座小樓由國家出資修建。如今,院子裏許多成熟的樹木都是李夫人許樹斌等人種植的,還有幾棵是李四光自己種植的。

李四光從1962年遷到那裏,壹直住在那裏,直到1971年去世。他在這裏生活、工作和學習。壹些由他主持或參加的小型會議,經常在家裏召開;何長工、劉景範等前地質部門負責人經常來家裏匯報事情,所以大門右手邊的大客廳實際上有會議室的功能,四周是書櫃和沙發,中間放壹張長桌和幾把椅子。目前,窗邊陳列著許多第四季冰川沈積物的地質標本,大部分是李四光野外考察的收獲。

其他家具都是那個年代遺留下來的,壹張舊皮沙發的扶手已經開裂,露出裏面的棉絮。這些沙發是李四光1950回國時在二手市場買的。似乎他們更老。客廳隔壁是辦公室,還沒有恢復,但有壹張大寫字臺是李四光用過的。

辦公室壹端的墻上有壹塊玻璃黑板。地質隊野外工作回來,向李四光匯報工作時,經常用黑板講解或布置,還借用這塊黑板給科技人員講授地質力學。這大概是多年教學生涯養成的習慣。值得壹提的是,黑板上寫著四個粉筆字:“爭私修”。

李四光國學功底深厚。不僅他的散文寫得好,他的舊體詩也寫得好。就連他的地質學論文也是“有聲有色”。他的音樂造詣也相當深厚,尤其是小提琴。他在巴黎創作的小提琴曲《很難走》,是中國人創作的第壹首小提琴曲。李回國後,請音樂家小看壹看,並提出他的意見。這首小提琴曲寫於1920,在近80年後的北大百年校慶晚會上首次公開演奏。它的上市糾正了馬思聰是中國最早的小提琴作曲家的說法。現在這段音樂和李四光在國外經常演奏的小提琴都陳列在紀念館裏。

李四光晚年生活很簡樸,衣著也不是很講究,得過且過,甚至打補丁。李四光死後,工作人員想找幾件遺物留下來,但沒有找到像樣的值得保存的東西。

李四光夫婦在世的時候,這棟小樓裏只有他們兩個人住。他們去世後,他們的女兒李琳和她的家人搬了進來。李林三年前去世了,她的丈夫鄒承魯也病了。壹院士三院士被傳為佳話。

40多年前,李四光家的小樓,李家南門外的千年銀杏樹,明朝大太監劉瑾等歷史人物的墓碑,都是周圍頗為醒目的標誌。現在高樓林立,李四光故居夾在其中。由於年久失修,這座小樓有些破舊。

李四光的名言

我是炎黃子孫,把學到的知識全部獻給親愛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李四光

真正的科學精神應該從正確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中培養出來。真正的科學成就必須經得起事實的檢驗。有了這樣的雙重保障,我們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去做,不會去挖自大的陷阱。——李四光

科學尊重事實,妳不能編造借口去附加壹個理論。——李四光

科學是壹個誠實的東西,它是由許多人的勞動和智慧積累起來的。——李四光

不懷疑就看不到真相,所以希望大家持懷疑態度,不要被既定的理論沖昏頭腦。——李四光

真理,哪怕只看到壹線曙光,也不能讓它的光輝暗淡。——李四光

科學是壹個誠實的東西,它是由許多人的勞動和智慧積累起來的。——李四光

  • 上一篇:介紹了金屬材料中的壹些先進材料。
  • 下一篇:2021年終總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