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日甲午戰爭和平壤之戰

中日甲午戰爭和平壤之戰

中日甲午戰爭和平壤之戰

平壤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壹次重要戰役。於9月15日在朝鮮平安道首府平壤舉行,是日本驅逐朝鮮清朝勢力的決戰。1894年9月初,日軍開始向平壤推進,參戰兵力16000余人,防守清軍兵力約13000人。清政府雖從各地調遣兵馬前往平壤,但除了連長陸率兩營騎兵於13年9月到達益州外,其余均進展緩慢。

日軍於9月15日完成部署,隨即發起進攻。經過壹整天的激戰,清軍在船橋擊退了日軍,而日軍則攻占了平壤北部的戰略要地玄武門和牡丹臺。後來清軍棄輜重倉惶撤退。回來的路上屢遭日軍伏擊。撤退後沒有防守支撐點可依靠,傷亡慘重。到9月24日,清軍全部回國,日軍大獲全勝。

15年9月的平壤之戰,與17年9月的黃海海戰壹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從此,日軍在戰場上占據主動,開始在中國快速推進。平陽之戰中,山東平邑傑出的將軍左面對友軍潰逃、敵軍圍困的局面,堅決抵抗,直至壯烈犧牲。而葉誌超卻棄城而逃,奔襲500裏,致使日軍占領朝鮮全境。

平壤戰爭

日本蓄謀已久,要挑起甲午戰爭,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韓王邀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誌超、聶士成帶領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也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不請自來,逐漸增加到數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

1894年7月23日,漢城(今韓國首爾)日軍支持親日政府,逼迫朝鮮“委托”日軍驅逐清軍駐朝部隊。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在朝鮮豐田近海攻擊清軍運兵艦,進行豐田海戰。至此,日本引爆甲午戰爭。

後來,日軍在成桓之戰中襲擊駐朝清軍,清軍大敗。葉誌超拋棄雅山,逃往平壤。聶士誠部也因兵力懸殊敗給了周公,隨葉誌超撤回平壤。8月1894,中日同時宣戰。平壤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宣戰後的第壹場戰役,也是中日兩軍第壹次大規模會戰,對整個戰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影響

整個平壤之戰持續時間很短,以清軍壹敗塗地而告終。清軍陣亡近2000人,俘虜數百人,而日軍奪取朝鮮北部重鎮平壤,代價只有約700人傷亡。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宣戰後的第壹場戰役,也是戰爭中中日兩軍的第壹次大規模會戰,對整個戰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5年9月平壤之戰和17年9月黃海海戰構成了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

日軍通過擊敗清軍,控制了整個朝鮮,完全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鼓舞了士氣,把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進壹步侵華。而中國的勢力因為戰鬥被朝鮮驅逐,元氣大傷,壹蹶不振。後來陸戰幾乎連敗,導致甲午中日戰爭全面失敗。

平壤之戰後,清政府曾聽取過葉誌超的假戰報,並降旨告慰。後來被禦史揭發他捏造戰功,被判入獄。魏統帥也被斬首,罪名是“臨陣脫逃,致使全軍潰敗”,“克扣軍餉”,“兵劫”。左,另壹方面,被追授為太子少保光緒皇帝,給謚號“忠誠和力量”。16年9月,日本明治天皇下詔獎勵平壤的勝利,隨後日軍進壹步推進,在中國放火。

故障分析

平壤之戰的結果,完全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和前敵主帥的無能。戰略上,清政府實行消極抵抗政策,沒有與敵鬥爭到底的勇氣和決心,盲目堅持保守政策,導致15000清軍屹立在平壤,等待敵人進攻。從作戰指揮來看,清軍什麽都沒做。當戰爭開始,敵人的進攻迫在眉睫時,清政府任命桓戰役的逃犯葉誌超為每支軍隊的主席和前敵軍指揮官。

葉誌超怕死,懦弱,怕敵人。他不敢把軍隊開南下,主動殲滅敵人,也沒有保衛平壤的決心。有壹次他上陣,先是被打敗,又帶頭逃跑,造成了士氣的極大混亂。撤退中多次被日軍攔截,打死打傷枕邊人。

平壤之戰失敗,葉誌超確實應該負主要責任。至於日軍,對清軍的底牌早就壹清二楚,知道“全軍壹心困在平壤”,“在野戰中掩護很短。”窺其所長,唯守城之法”,故能按原計劃穩步推進,以優勢火力和組織嚴密、訓練有素的兵力擊敗清軍。

  • 上一篇:高三學生需要如何掌握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
  • 下一篇:昆,領先,雲起,卓壹,宣璐藝考太多了,哪家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