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丹鎮基本情況

丹鎮基本情況

鄲城古鎮在渦陽縣城東北35km處,位於東經115′-116026′北緯33041′-33047′處,安徽、河南兩省三縣交界處。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將軍曾在這裏創建了蘇豫皖革命根據地,這裏再次成為革命老區。千百年的滄桑,壹次次文化變遷的洗禮,丹城古鎮依然優雅。

丹城鎮位於渦陽縣東北35公裏處,地處皖豫兩省,楊過、濉溪、永城三市交界處,東經11615 '-11626 ',北緯3341'-3347。全鎮總人口6.3萬人,其中漢族占99.7%,回族等少數民族占0.3%。轄16個村(居)委會,165,438+0個自然村,197個村民小組。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人傑地靈,資源豐富,是我省典型的“口子鎮”。

丹城鎮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周晉太子在此嘗練丹,故名丹城。還有壹個雲谷王住在這裏,叫襄城(小國首都),道教鼻祖老子的出生地張老家(隸屬襄城),在這裏練丹,故名丹城;樊噲在漢代被封為舞陽侯時就住在這裏,當時稱舞陽城,又稱舞陽城,後為舞陽郡。三國時屬臨渙縣,北朝時屬孟軍縣。洪化時期,黃河淤塞,失去了生命力。抗戰時期,炮擊大火燒成焦土,從此丹城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民國時設丹城鎮,65438-0948年屬雪窩縣丹城區,轄丹城、石公、高樓、馬橋等十二個鄉。1958分到師公公社;1969是縣城下轄的丹城公社;1983改為鄉鎮;1992撤區並鄉,丹城鄉由原石工區管轄的旗山鄉和新興區中興鄉合並,隸屬渦陽縣人民政府。1997 2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丹城鎮撤銷。今天,雖然丹城原貌不再,但仍有許多名勝古跡和美麗的傳說,如亭子、郭汜廟、華山子和釣魚臺、泥堡樓、鬼貓、九高十八閥、六棱碑和八棱碑、包河、岐山和新寺溝。丹城鎮復原了舞陽、二石、街邊牌坊等名勝古跡和美麗傳說。

丹城鎮是典型的農業鎮,是我省商品糧生產基地之壹。1997糧油總產量在當時全省1857個鄉(鎮)中排名第87位,被評為全省農業百強鎮。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林、牧、副產品、漁業達到了優化組合,走出了壹條種、養、加、銷壹體化經營之路;向長湖糧食收購站、祥雲濤三元養豬場、王鴻奶牛場、徐蓮花鴿場、董中原鵝場、向長寶養雞場等村辦或民營經濟實現了項目、產值、效益同步發展;勞務輸出規範有序,農民工占總人口的47%;2008年社會生產總值2.8億元。

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社會治安和綜治躍入全縣先進行列;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為每村修建85.1 km水泥路面,解決了全鎮交通問題,公路建設分別榮獲2008年、2009年市縣先進單位;根據“十六字”方針,我鎮新農村建設全面展開;土地置換工作獲全縣第三名;民生工程抓得緊、建得快、成效顯著。

  • 上一篇:如何寫壹篇贊美北京的文案
  • 下一篇:甘肅白銀,完全超出我的認知。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