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泰山道教的歷史演變

泰山道教的歷史演變

泰山道教始於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張玲創造了五米豆道。我把老子當祖宗,我尊他為老先生。老子五千篇是主要經典。與此同時,張玲的弟子崔文子上山采藥,煉成“黃赤三九”,在疫情期間救了數千人。此後,道教在泰山傳播開來。道教視泰山為神仙的居所,是修行道教的理想之地,並稱之為三十六洞之二。道教認為泰山神和泰山奶奶是泰山最重要的神。供奉在畢夏神廟的畢夏·袁俊成了信徒心目中最有影響力的女神。他們認為,只要她“積德行善,誠心誠意,向她提什麽要求,她都會答應”。至今,來泰山的遊客都以祭拜泰山奶奶為首要目的。崔文子、張連氏、丘處機、張三豐等數十位著名道士冠於泰山修行。崔文子是泰山早期的道士。他從山上采集了上百種草藥,制成“黃池三九”,為百姓治病,為泰山道教打下了堅實的民間基礎。張連氏是泰山的第壹位女道士。她曾陪同史靜大臣朝拜戴嶽。在泰山萬仙樓桃花澗的懸崖上,有壹幅張連氏的題詞。有詩《送東嶽張連氏》,雲:“東嶽張連氏是真人,飄逸輕於世。這就像壹本女英雄的書,袁俊在翠微住了很長時間。“全真派對泰山影響很大,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道觀,尤其是丘處機。泰山方誌記載,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弟子丘處機曾在後石塢近似洞修行。以畢夏為代表的道教宮觀仍是泰山宗教的主流。正月十五,無數良家男女來為泰山奶奶祝壽。唐高祖唐高祖稱帝後,據說奏折上的老先生說他是奏折上的老先生的後代,他的後代要享國壹萬年。”唐·《姚輝》卷五十《尊道》說:“武德三年五月,晉州嵇山人,在(浮山縣)山中行走。當他看到壹個老人時,他騎著壹匹白馬,非常英俊。他說,‘我說我是唐朝的兒子,我的祖先也是。'這壹年打了賊,孫就壹千歲了。'高祖的區別在於廟是建在它的位置上的。“所以,到了唐朝,老子是道教的始祖,李是道教的始祖,道教蓬勃發展。唐高宗李治,為老子尊“太上皇軒轅”,使各州建觀,後在泰山王牧池西側建“岱嶽觀”,俗稱“老君堂”。唐太宗以來,非常重視煉丹術,迷信長生不老之藥。結果,唐太宗和唐高宗都因服用過多的丹而中毒。唐憲宗終於上了“過度的當,成了狂躁的工具,甚至拋棄了壹代人。”(《舊唐書》(卷131))唐高宗和吳澤的年齡都大於鹹清六年(公元661)。道士郭興珍等人被派往泰山為李造像,立“雙梁碑”。隨後、玄宗先後登上泰山,黃、老的道教在五嶽之首達到鼎盛。在唐代,許多著名的道教神仙不斷來到泰山講學和傳教。據說八仙的呂祖曾三上泰山,並在洞中煉丹。西王母也在泰山住過很久。

唐玄宗時(公元712-756年),泰山女道士張廉住在岱頂玉女寺。傳元年,、李二人到泰山學道。後來壹個借款人以有妻妾為由離家出走,官員去了大理。安史之亂時,李帶著妻子來到襄陽。後來,我獨自去了揚州,在路上遇到了張連氏。(張邀請他留下來陪他。當李看到富麗堂皇的房子,華麗的大廳和跳舞的妓女,其中壹些就像他們的妻子。載歌載舞之後,張連氏叫持風箏的人來獎賞沙果,並把它系在裙帶關系上,於是散去。第二天,李福回到大門口,發現裏面空無壹人,冷冷清清。他急忙趕回襄陽尋找妻子。他見裙帶系著沙果,妻子答道:“有壹天夜裏,我夢見五六個舞妓追著我說:‘張仙女叫妳給她放風箏。’“我去彈箏,臨別仙女把沙果綁在我裙上。李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女道士升天了。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寫詩送東嶽名師張廉,贊美女兒:“東嶽真師張廉,高貴典雅,世所罕見。這是值得成為烈士的書,袁俊住在翠微很長壹段時間。金線機中拋錦,玉清壇霓裳。去屈不需要吹笛子,打算由鸞壹個人回家。“唐代宗大歷八年(公元773年),張廉陪同京都大臣去拜戴嶽。至今,他的題詞還在萬仙樓後樓的花間崖上。

泰山道教在宋代得到進壹步發展。宋真宗封泰山時,封泰山神為“天仁聖帝”,管東與泰山的神狄青為“廣聖帝”,泰山之母為“仙女玉女畢夏袁俊”。然後建了岱廟,建了廟,建築很大,廟很多。同時,他命令王欽若、張俊芳等編輯搜集道經。惠宗(公元1101-1125)自稱“道君皇帝,祖師”。號召天下遊仙,校刻,出版,收藏皆有;道德經博士、莊子、列子被任命為國子監,道教壹時興盛。此時,山東諸城人張敬艷隱居在岱銀嶽明,成了壹座寺廟,並經常用紫芝制作“仙藥”,故至今仍有“紫芝寺”遺址。大中祥符二年,宋真宗把泰山隱士邊沁叫到京中面見,並封他為“蘇真先生”。宋有帝的煉丹師龐貴孟在戴露腳下的王牧池中煉丹。道教在晉代以前被稱為“石天道”。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王重陽在山東寧海(今穆平)創立了以道教為主導,儒佛融合的全真道。從此,道教正式分為正壹派和全真派兩大門派。正統道士壹般不出家,俗稱“住火道士”或“居士道士”;全真道士必須出家。泰山主要是全真派。丘處機,山東棲霞人,19歲在寧海昆崳山(今穆平東南)出家,拜王重陽為師。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進入盤溪山洞,乞食度日,並帶了壹個妻子,因此被稱為“閔夷先生”。後到龍州龍門山隱居,成為龍門派創始人。後來,他帶他的弟子去了戴露的長春寺,他們經常住在那裏。他們被稱為“長春真人”,在戴銀金絲洞煉丹。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尊稱他為仙人,忽必烈汗元世祖封他為“長春代理主教”《泰山簡史》:“泰山南有長春觀,丘有全真教。到了元代,他們被冠以“無為大師”的名號,後來到宜山成仙。”據《戴傳》記載,長春寺內有壹塊刻有成吉思汗聖旨的碑。於是,丘處機的女弟子、錢壽身方丈常被封為“苗振”。

元代泰安港靠山張誌春,6歲能背五經,65,438+02歲入泰安城惠珍宮,在道教中出類拔萃數年。不,《倪田子》。其道名為“知味”,慧遠宗將其改名為“知淳”,賜名為“崇真護德大師”,並收幹紫衣。其間擔任過東嶽廟住持、東平路抓些路教導員。他曾在泰山建立南天門,在宋麗重建了天壇。郡縣人王天稱贊雲:“霜外凈,陽內照。”羽化(古代永生為羽化,後人贊基督徒之死為羽化)120歲,他將死於雲:“脫母生皮囊,是輕快之時。百尺竿頭,更進壹步,鵬遠洞府。以前蘇德是醫僧,現在是小才子。”元代文學家元好問、徐世龍都曾作詩送倪子至埠山。此時,徐世龍與道士方士成了最好的朋友,經常與張誌春在岱崮遊歷,或住在岱廟學道,成為有名的道士。他收了三個小頑童為徒:壹個教遊泳,壹個教韓曙,第三個教考鞠。後來學遊泳的人,正好碰上濟南府城被黃河淹沒,幾千萬人下水遊泳,賺了個爵位。教漢書的都是瞎子,靠講故事討飯為生;授予考試的人應該被封爵。當他80多歲的時候,世界回來迎接他。到了明朝中期,石龍又來到了泰山。這時候,只有戴露腳下的壹個老道士,聖元觀,知道他的臉,黑頭發,稚氣的臉,後來消失了。道教吹噓徐世龍是神仙,他成仙是真的,他和倪田子關系很深也是真的。徐世龍有詩為證:“壹年未花九十行,道符滿煙。”洞天福地三千裏,神府第壹仙府。牛膝藥酒斟,兔毫燈啜香芽。隱居愛陶弘景,不做山中宰相。“田妮子化為鴻毛後,徐世龍寫《五言詩記夢》以表哀思。

另外,大陽老人村現在有壹個“朗然子洞”,元初劉朗然在這裏是壹座寺院;岱頂鷹愁河東崖上有壹座“靜石屋”。洞極深闊,石床天然,清泉芬芳。寧海女道士孫,元初真的在這裏。元代中期,又有壹個泰安女道士叫毛仙姑,在徂徠山上建了壹座廟。她修行了三十余年,終於在延祐二年(公元1315)十壹月十九日浮出水面,並留下遺言:“混處三十年,海外真緣。今脫皮向日,射靈永自然。”相傳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曾在岱銀嶽明張北北洞煉丹,後稱“懶石屋”。張三豐名叫張君寶,綽號“包河忍三豐子”。他是遼東益州(今遼寧省阜新縣)人。他是如此強大,他可以移動禪塔。從清朝到民國,道教還是泰山巖洞或危崖上的茅屋,到處都流淌著它的痕跡。所以道教世世代代都在泰山,有很多神秘的地方。至今仍有20多座保存完好的道觀。

洪武十五年(1382),在史靜設立道誌司,隸屬禮部,是主管道教的最高行政機關。政府有道教訓導部,杜集壹人,來自九品;州有道正四,道正壹人;郡有道會司,道會壹人。分別掌握府、州、縣的道務,都歸道籍司管轄,都選擇精通經籍、道行清廉的道士。該部門設在岱廟和廟,加強對道教女冠的檢查。明清時期的大黛安寺住持由朝廷直接任免。道教從屬於皇權行政,過去在政治上失去了壹點相對的獨立性。洪武三年(1370),隨著禪宗體系的演變,取消了“天上仙帝”的稱號,改名為“東嶽泰山神”,恢復了山神的本來面目。洪武十年、十壹年、二十八年、三十年,派道士吳永玉、樂本然、朱鳳如在東嶽祭泰山。

明朝成祖統治後,許多皇帝都與道士中的術士有交往,尤其是世宗和宗申。他們熱愛各種魔法,相信左夫和詹姆。明朝還非常重視道教書籍的整理,完成了道經的刻制,頒布了全國名山宮觀。萬歷二十七年(1599),派太監李生齋到泰安,並贈壹本道經給戴寺。告訴方丈和道士弟子“朝夕念禮”,這樣“民安,天下太平。”求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這是宗申弘揚道教的意圖,也是歷代統治者利用宗教的目的。

世宗和宗申推崇道教,但諸神不保佑泰安神州。據泰安地方誌記載,世宗嘉靖八年(1529),九年泰安蝗災,16年泰安水災,30年泰安水災,31年“淹死多人”,“泰安饑,民取其肉多。“神住萬歷十四年(1586)。”泰山宮四方來祈被焚者互相踐踏,死六十壹人(查誌龍《戴史》)。“逝者只怪上帝沒有盡到責任,積重難返。”(《戴史》)。信徒們滿懷宗教熱情,在茫茫迷霧中尋找希望,但最終得到的只是希望化為泡影,受苦的是對泰山神虔誠的人們。

封建統治者不僅通過泰山麻醉百姓,還在經濟上剝削香客。明朝鄭德十壹年(1516),朝廷根據守宮太監李健的建議,開征泰山香火稅。從藥殘亭經洪門到岱頂,有6個支書,1個總督察。規定本省香客每人5分4厘米,外省9分4厘米。由於外省香客登記,壹律改為8分稅。清初增加到1錢4分。據明代張岱在《智代》中記載:“入山總人數為八萬九千人,初春人數達兩萬人。”“歲入二十萬兩”。至於珠寶、玉器、首飾、金銀娃娃、銅幣、長袍、緞布等。朝聖者給的,多得數不清。這筆錢“收取了壹定數額的國家稅款,收取了壹定數額的軍費和齊魯官員的公職費用,...並被帶到了極致。”(《戴傳》卷18)“山東省的官員,從巡撫到州府,都是分的。”群眾獻給泰山神的錢進了官員的私囊。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才廢除了聖旨。

從明末到鴉片戰爭,中國處於封建社會末期。封建制度逐漸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西方文化開始傳播並產生影響。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封建統治者不可能原封不動地使用封建神學這壹傳統工具。清朝康熙皇帝曾經說過:“壹切和尚道士,都不要太優越。”正統道教逐漸衰落,但由於道教與民間宗教的傳統關系,道教在社會上仍有廣泛的影響。

這壹時期,泰山道教發生了兩大變化:壹是祭祀泰山神的活動由帝王將相逐漸在民間普及;第二,東嶽皇帝逐漸被畢夏·袁俊取代。乾隆三十五年(1770),這壹演變在《重修戴廟碑》中有所概括:“蓋由柴變馮禪,由馮禪變神仙”。以畢夏·袁俊為代表的神仙道教在泰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早在宋真宗封泰山時,就在岱頂玉女池中得到了壹尊石像,取名為“仙女玉女畢夏·袁俊”,並專門修建了壹座“趙真廟”用於祭祀。道教往往因人、因事而設神,所以依附於它。他還寫了經書,如《畢夏袁俊護國、護民、普濟苗晶護命》,其中稱:“岱嶽在泰山,點睛坤元,袁俊在中,謚號天仙”,“奉玉帝之命,作證為仙,掌管樂府神兵,觀人間善惡。”為了把畢夏·袁俊納入道教神靈的行列,他還編造神話傳說。這是《歷代仙人鏡》裏說的。八月全晚,大茂君在泰山成婚。大茂君是道教茅山派的始祖,袁俊是他的妻子,當然他也是道教的神。清朝康熙年間,在岱廟東王座建了壹座“三毛殿”。就這樣,壹人傳其空,萬人傳其空。畢夏·袁俊的價值越來越高。她起初是東嶽大帝的侍女,後來成為東嶽大帝的女兒,最後成為玉帝欽點的神仙,被稱為泰山奶奶,地位當然超過了東嶽大帝。據清人記載:“眾拜者於泰山娘娘廟中祈禱,傅久遊於月神。”即使在本世紀初,泰安人“終日仰望泰山,不知有泰山,故稱老奶奶山。”

信徒們認為泰山奶奶是泰山之神。只要她“積德行善,誠心誠意,向她要什麽,她都答應。”崇拜畢夏·袁俊的大部分活動只是在祈求上帝保佑他們,而且主要是眼前的利益。信徒普遍要求的是“貧者願富,病者願安,耕者願老,賈者願息,生者願老,子孫願繼。”(《泰山東嶽廟碑》)至於業障、天道之輪中的六大司,並不是壹個急需考慮的事情。白天翺翔,長生不老,也是極其奢侈的。但這種宗教活動符合民間信仰和崇鬼神心理,也與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生產發展和宗教向世俗方向轉變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

  • 上一篇:七年級歷史試題第壹冊
  • 下一篇:古代西方歷史-9。偉大的地理發現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