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鼓浪嶼有壹個歷史名稱。

鼓浪嶼有壹個歷史名稱。

鼓浪嶼,面積1.8平方公裏,經歷了唐、宋、元、明、清,租界,日偽統治,國民政府,人民政府。時至今日,30條路的名字歷經滄桑,問其原因有很多。

鼓浪嶼——地形呈橢圓形,四周是沙灘,它“在河洲上”(能在水中生活的人稱之為洲)。因此,唐朝稱為“圓沙洲”,俗稱“遠洲仔”,行政制度命名為“沙洲都”。宋末元初,嵩嶼黎族漁民來填海造島西南角,發現壹個海穴,風浪襲來時發出鼓聲,俗稱“鼓浪嶼”;明代在日光巖腳下也發現了壹塊巖石,聽起來像鼓。萬歷元年,泉州同治丁壹中在巖刻下石刻“鼓浪嶼洞”,鼓浪嶼之名由此得名。“鼓浪嶼”已成為廈門“八大景”之壹。鼓浪嶼又被稱為“海上花園”、“音樂島”、“琴島”、“世界建築博覽會”。

鼓聲路——跨泉州路、康泰路。海邊有個“鼓浪嶼”,因潮水沖擊石頭時發出的鼓聲而得名。其路段俗稱“五證”。據說早期有墓群和五塊平行墓碑(方言“牌”)。也有說清末方、黃狀告墓地的。所以“道光十四年十二月,秦甲周知海防將軍拘於廈分署,為方家祖墳之界”,決定立招牌,並以此命名。1988古聖路附近開了壹個山洞,至今仍以路名命名為“古聖洞”。

顧欣路-它橫跨內厝垵路、三明路和福州路。這位曾經的英國商人和洋行在這裏建了壹座板房,銀行的名字叫“和記路”。海邊有個洋行專用碼頭叫“和記路頭”,附近有個斜坡,俗稱“和記”。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於1943年8月占領鼓浪嶼時,日偽成立地名校正委員會,廢除所有帶有英美及其工業字樣的地名,還將和記路改為“維新路”,寓意“明治維新”。解放後,改名。路中間有壹座“八卦樓”(現為博物館)。還有壹個斜坡通往華英學院(現二中),原名“學院路”。

內厝垵路-穿越康泰路和恭平路。元末明初,嵩嶼黎族漁民在此避風停泊漁船,逐漸發展成為半漁半耕的村落,故名“黎厝坳”(是方言民居,有村落之意;澳大利亞是海船可以停泊的地方。後來雜姓* * *居住,李與李同音,李與內同義,轉化為“內厝澳”。建村時修建了壹座供奉吳坤的小廟(後遷至泗松命名為“忠德宮”,與黃巖路上的“大宮”不同,俗稱“內厝坳大宮”),廟前的河也叫“老廟河”,成為內厝坳老段的俗稱。另壹條名為集美鎮的“集美路”,99級石階像塔壹樣直上筆架山的“九層塔”,以壹口井命名的“大井腳”,以18水泥洗罐命名的“十八尺鬥”,也是老路段的俗稱。

康泰路-穿過興華路和古聖路。內厝坳漁民在灣淺灘捕撈“貢魚”(壹種海濱貝類)餵鴨,故俗稱“貢魚灣”。後來方言被提煉為“康泰坤”(是壹種方言,有緩坡的意思。還有壹個俗稱“康泰鞍”,某種意義上形似馬鞍。老段的“嵩嶼路”是以拓荒者的祖籍命名的。

龍頭路-穿越中華路和鼓樓渡口。因首端位於龍頭山下(原名日光巖)而得名。老路段包括:以鼓浪嶼第壹家電燈廠所在地命名的“電燈巷”;黃開的“日興街”與黃在廈開的“日興線”同名;麻將(方言麻雀)作坊名義的“麻雀街”;黃仲勛改造了“通商碼頭”和富士米行專用的“富士碼頭”,以及以宗族命名的“黃家渡”。

黃巖路-穿過福建路和港後路。在明代,池賢房被稱為“竹林”和“湟源”在建造房子下的陽光巖石。可見,日光巖早就被稱為“黃巖路”,其始也俗稱“巖仔角”(今永春路)。舊路段因路邊原有洋人(方言番子)墓地,有“洋人墓入口”(俗稱番子墓入口);凡仔秋浦(原為洋人體育場,現為人民體育場);大宮口(路邊原來的“興賢宮”)。

香港的後路——縱橫交錯的黃巖路和天威路。因靠近港仔後灘而得名。它的路段以前被稱為“山谷路”和錢海路,這兩條路都以依山傍海而聞名。

鼓山路-橫街安海路、碧山路。以福州鼓山為名,又意為“鼓浪嶼山”,與鼓聲路、顧欣路三足鼎立,皆冠鼓聲,屬內蒙古範疇。

鹿角路——多頭跨龍頭路、福建路、漳州路、鼓樓渡口。以附近海灘上壹個鹿耳狀礁石的名義。鹿角路原分為兩段:上段叫“頂德爾礁”,下段叫“下德爾礁”(後劃歸福建路)。它的舊名是:“艾博路”(這個艾博醫院的舊址);“教堂路”(天主教堂所在地);“新加坡路”(外文名)。

福建路-跨越鹿角路、黃巖路、復興路。由呂宋路、明裏拉路、武雪路(均取自菲律賓地名)和同安路組成,以福建省命名。

福州路-穿越龍頭路、金鄉路、三明路。原名“天之海角”。解放後,以福建省會的名義,由“香港路”、“廣東路”、“汕頭路”、“南京巷”組成。

漳州路-穿越黃巖路、中華路、復興路。尋源中學成立於1907—1925。學生多為漳州人,故名。“馬軍路”(倫敦公會馬月涵牧師曾在此居住,以其姓氏命名)、“大德基”(19世紀葉英尚德基洋行在京城曾在此居住,以其行號和職銜命名)、“李家莊”、“廖厝”(均以私宅命名)均為其所在地段或舊稱。

永春路——多頭多方向跨內厝坳、黃巖路。以永春縣的名義。早年種植芒果,俗稱“仙仔腳”,是其路段的老俗名。

安海路-穿過顧欣路和永春路。以晉江安海的名義。“龍坑井”(有壹口井甜如“龍液”)、“鶴山路”(以廈門郊區命名)、“荔枝屋”、“鐘樓”(均為私宅,或以屋內種荔枝或屋頂鐘形命名)等,都是其俗稱的路段。

三明路-顧欣路和福州路交匯處。以三明市的名義。原名三河路(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在此修建的“三河宮”因此得名)。“三秋田”(早期有三秋田畝)俗稱其路段。

海壇路——穿越龍頭路和永春路。以福建省海壇縣的名義。為龍頭河所填,故俗稱“河仔前”。“竹林”(原竹林)是其路段的舊稱。

興華路——康泰路和韋偃山(形似燕子的尾巴)縱橫交錯。海邊有屠宰場,有專門的“豬嶺”碼頭,供興化地區運來的豬使用,因此得名興化路。

稷山路-穿越康泰路和泉州路。以附近的吉姆山命名。它也俗稱“雞木嘴口”,因為它在雞木嘴口。“公山路”(公山山)是該路段的舊稱。

天威路-位於沙灘岸邊,相傳洪家早年在此處開墾荒地直至沙灘盡頭,故名。又說當時農耕,水土流失,沖下沙灘,日積月累成溝,形似五條龍,故老壹輩稱鼓浪嶼為“五龍”。

公平路-橫街內厝坳路和永春路。因尚德寶順洋行的高級職員曾在此居住,故名“寶順巷”。日偽時期改為公平路。有壹段路俗稱“樹蘭腳”,因為過去有壹株樹蘭。

中華路-穿過安海路和天威路。因為地處島內,早期被稱為“中路”。後來與“草鋪仔”(花草)合並,因花與中國相連,故稱中華路。“楚家院”和“雷厝”(都是私人住宅)是舊時代人們對它們的俗稱。

五代路-跨越中華路和永春路。原名“五代角”(因原“土公河”淤泥用於填路,又因“回水為堰”,故名。“金魚城”(私下賣金魚的池子)是其路段的舊稱。

市場路-穿過海壇路和黃巖路。1927,王向工信部申請專利建設市場,故名。“石馬巷”(以石馬鎮命名)、“蘆足”(原種為蘆竹)和“講古足”(原講故事場;評書方言在舊社會俗稱其路段。

復興路-橫街鹿角路、漳州路。“李在元”(原種梨樹)、東山峰、同安路(以本省內地命名)等路段為舊名或俗名。辛亥革命和中華復興都是以他們的美言命名的。

金象路-橫跨龍頭路和福州路。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印尼老華僑郭春陽在此開店出租,以他在廈門的茶店“金祥”作為路名。

旗山路——復興路、升旗山腳下(1877年,廈門海關將位於白鹿洞的“升旗臺”遷走,稱“彌勒山”,後稱“石窟山”,故名)。

七緯路-穿越古聖路、黃巖路、港後路。因附近有“七尾山”(今英雄山),故名。

老虎巷——穿越中華路、永春路、海壇路。1916年,壹只老虎從南吳泰來到鼓浪嶼,在這裏被射殺,因此得名。俗稱“虎走”。

碧山路-穿越內厝坳路和鼓山路。路在形似筆桿的“筆架山”腳下,故名。

“後厝路”(因山後居民樓而得名)是其所在路段的舊稱。其中,內厝坳與龍頭之間,貫穿筆架山的壹條人防隧道,在1975處改造成地下通道,故命名為“筆洞”。

環島路——新建1987,從鼓樓渡口出發,經郝躍園、大德基浴場、管亥園、莘莊園、延平公園、崗仔後灘、鼓洞、亞熱帶植物引種場、梅花灘、三秋田旅遊碼頭、航海俱樂部、古浪公園等景點返回鼓樓渡口。

  • 上一篇:寧德福鼎古茶亭和排嶺關的由來
  • 下一篇:續自成語和成語接龍全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