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三國作品評價

三國作品評價

壹般介紹

《三國誌》主要擅長記敘,文筆簡練,剪裁得當,在當時受到好評。與陳壽同時在寫《魏書》的夏侯湛,看到《三國誌》,認為沒有必要再寫新史,就把原著毀了。後世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壹些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陳壽獨有的《三國誌》可以與《史記》、《漢書》相媲美。所以其他流派的三國誌都相繼湮沒在默默無聞中,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國誌》。南朝人劉勰在《文心雕龍·史傳》壹文中說:“史傳互傳的魏三傑,屬與魏略、江標與等,或敢抗難,或疏而少之。只有陳壽的《三國誌》文質出眾,荀(許)、張(華)比(司馬)更為動容鞏固,非虛名。”也就是說,那些同類的史書,要麽論點偏激,依據不足,要麽文筆疏疏,文不對題。只有陳壽的作品做到了內容與文字表達的統壹。其中,《諸葛亮傳》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課本九年級上冊。

自古以來,守住長安和洛陽就是正統。所以《三國誌》尊曹魏為正統。在舒威,曹操寫了壹個傳記,而舒舒和兀術只是傳遞,沒有紀律。劉備被稱為壹代宗師,孫權被稱為壹代宗師。這是編纂史書為政治服務的壹個例子,也是《三國誌》的壹個特色。

作品的缺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但實際上他寫了壹部《魏蜀吳書》,如實記錄了三國鼎立的情況,顯示出各自獨立,互不隸屬,地位相當。就記載方法而言,《先主傳》和《武傳》也與編年史相同,但不叫編年史。陳壽的這種處理方式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顯示了他傑出的學識和獨創性。總的來說,三國誌還是比較簡單的,這可能和史料數量有關。陳壽是三國時的人。因為黃浩的勢力,陳壽拒絕依附黃浩。因此被排除在外。蜀亡時三十壹歲。他所編輯的《三國誌》在當時屬於近代史,他親身經歷的、聽到的、看到的很多東西都相當真實,所以推測他是有條件收集史料的。但因為年代近,很多史料沒有公開;同時,由於積怨未消,很難做到公正,也給材料的選取和歷史的修訂帶來了壹定的困難。

與其他史料相比

比較魏、蜀、吳三部書,只有十五卷,比魏、吳簡單。這大概就是魏、吳史料比蜀多的原因。陳壽撰寫《三國誌》時,魏有的,吳有的,這為陳壽收集史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蜀漢既沒有史家,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以借鑒,史料的搜集非常困難。陳壽很努力,甚至註意搜尋壹些零碎的文章。舒舒只拿到了十五卷。舒舒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跡都記載得很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相當缺乏。

對材料的仔細檢查

三國歷史精挑細選。裴松之《三國誌註》中記載漢魏交替的詔令多達20條。在《三國誌·文帝史》中,陳壽只用了壹本173字的書就寫下了這件大事。對於孫策之死,拋棄《蘇姬神》等書中的假出生傳說,只記得孫策死於徐公的刺客甚至重傷。這些都體現了他對歷史事實認真審訂、精挑細選的態度。

字跡簡潔明了

三國誌簡明扼要。它往往用簡潔的筆墨寫出生動的人物。《先主傳》記載曹操和劉備談英雄。當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只作君操耳。在書初弟子不夠的時候,“先吃飯,輸了匕首筷子”的記載,讓劉備韜光養晦的心情躍然紙上。

曹操聽說劉備占領了荊州,在《周瑜、魯肅、夢露傳》中有記載,就寫了壹本書,落筆,生動地襯托出劉備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和當時的形勢。書中名人的儒雅,謀士的謀略,武將的兇殘,大多歷歷在目。

標題字符

在這本書裏,陳壽表現了作者的興趣。他說劉備是英雄,曹操是絕世英雄,孫策、孫權是英雄,周瑜、諸葛亮、魯肅是奇才,龐統、程羽、郭嘉、董昭是奇才,賀東、劉霸是書生,和珅、常林是美女,徐渺、胡誌是晏氏,王燦、福琴是知識分子,關羽、張飛、和是知識分子。

優勢評估

陳壽寫的《三國誌》和前三史壹樣,也是壹部私家史書。樊棋死後,商在上表中說:“陳壽寫《三國誌》,其中多有勸誡,有利於風化。雖風雅不盡相同,但質直,願錄之。”可見《三國誌》寫出來之後,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短,三本很少重復,筆記內容翔實。在選材上也非常謹慎,為歷代史家所看重。史學界將《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視為前四部歷史,並將其視為傳記性的歷史巨著。

陳壽也能在敘述中隱瞞真相而不失記錄,宣揚美好而不隱瞞缺點。陳壽生活的時代,各種政治關系錯綜復雜,歷史問題和現實問題交織在壹起。陳壽努力以曲折的方式反映歷史真相。《三國誌》對漢魏關系有些諱莫如深,但措詞輕微不假,其他地方透露了壹些真實情況。比如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遷都許昌,就是曹操企圖挾持天子使其不順從。陳壽在這裏不需要把曹操的政治意圖寫清楚,這是禁忌。但寫遷都不稱天子,卻說董昭等人勸毛使,這是申訴。此外,他還在《於迅傳》、《董昭傳》、《周瑜傳》、《魯肅傳》、《夢露傳》中揭露了當時的真實情況。雖然陳壽對蜀漢懷有故國之情,但他並沒有掩飾劉備和諸葛亮的過錯,寫下了劉備殺張裕和諸葛亮錯用馬謖的個人仇恨。這也是好歷史人才的壹種表現。

其他評估

唐代方等人所作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善史”的同時,認為陳壽是出於個人恩怨才在書中表述的。有說“丁儀、丁坤為魏名臣,其壽指其子曰:可尋千米來相會,為敬公而作好傳。丁沒有與之合作,但也沒有立傳。首輔為馬謖參軍,被諸葛亮譴責。首輔也坐在被子旁,諸葛瞻輕生。人生是光明傳,意味著光明會稍長,沒有才能迎敵;只說言傳身教是誇張的說法。討論者寥寥無幾。”

只有北周的劉秋、唐代的劉知幾等少數史家相信《晉書》中關於陳壽所密的這段史料,而絕大多數史家認為是不真實的、虛假的。清人潘美在《三國誌考證》中指出:“丁儀、丁逵,官吏只是刺死強奸黃門輔,並無外滅鋒、迎刃之功,更無內奪堂廟之效。黨在陳王手裏,動搖了他們的繼承人,激怒了他們的骨肉。如果他們失敗了,就要受到懲罰,就犯了魏國的罪,所以不能立傳。”《晉書》說索米要立傳,這是最無知的說法。"趙翼在《二十二史註》中也指出:《晉書》說"壽夫為馬謖參軍,被諸葛亮讒言,壽夫被謚殺,故壽夫封為《光之傳說》,意謂壽夫將略遜。這真是無知。在光夠不著的地方,不壹定要善於戰鬥。關壽修訂《諸葛紀》,表明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罰,無善不顯。至於官員,奸不得,人有上進心。時至今日,梁、夷之人,雖有的甘棠和鄭之子,也無可非議。《光明傳》後評價:光明即統治,真誠,公正,善無賞賜,惡無纖維無墮落。最後,愛之以鹽,畏之以邦境者,雖刑法嚴,無惡怨,以其意諫明。其對孔的贊譽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由此可見,陳壽之在《晉書》中的貶損,實在不實,不可信。《四庫全書·三國誌提要》曾說過壹些公道話:“就道理而言,(陳)壹生謬誤無二字;就潛力而言,皇帝切齒容易,長壽難。蓋鑿齒時,金已過南,與蜀相似,為偏者爭正統,有益於當代論者;壽是的大臣,繼承了魏的統壹,偽魏就是偽晉。可以用在當代!宋太祖篡權近魏,北漢南唐也近蜀,北宋儒學皆避魏。高宗之後,安江左側接近蜀國,而中原的魏地都在晉國。於是南宋儒學紛紛崛起,成為蜀國皇帝。這都是世界的事,不可能是壹根繩子。“東晉以來的正統之辯,似乎都有著現實的目的和為當代政權服務的意圖。認識世界和世界歷史的人是至關重要的,沒有永恒的標準。

陳壽被後人批評的另壹個弊端是書中曲筆多。劉知幾在《史通誌疏篇》中說“易、經開紀初,曹、馬爭時,或立營,見屈武侯,或攻雲臺,傷,陳壽、無言。”陳壽和王銀因在撰寫歷史時為曹操和司馬懿辯護而受到批評。我真的沒有看到劉知幾在《三國演義》和《舒威》裏講了什麽。對此,阿清王朝趙翼在《二十二史》卷六中寫道:《春秋》壹書創立於河陽,他認為皇帝出巡,乃尊者之諱。至於孩子父親的事,書上是正確的,等等,趙盾等等,壹個字都不肯借,所以他們是真誠的、正義的。由於陳守佐的《魏本紀》屢守,兩朝易主時,他即位封國,賜劍履,加九錫,禪定,作了壹定的書法。後來把宋、齊、梁、陳的書當作壹個公式,認為造史的方法應該是這樣的。但是,也有回去保護自己不安全的。

最嚴重的屈比是謀殺貴族鄉公。根據《漢書·春秋》、《魏書·春秋》、《人間故事》、《魏傳》中曹茂與司馬昭的沖突,趙翼感嘆:“事實如此,沒有關於此事的傳記,尤其是屈璧。不過這還是晉朝的官,我不敢避。”曹魏離朝,何苦操心?“趙翼的批評尖銳深刻,例子很多,比如曹操征時濫殺無辜。他寫道,曹魏與蜀之戰“旨在避敗而酌情誇勝”。最後,趙翼認為陳壽不僅涉及統治統治者的紀律,而且是列傳中的禁忌。趙翼對這種保護性的音樂筆感到不解:“憑什麽以史為道?"?原來那些生活被鎮壓的國家的歷史壹直是禁忌而不寫的,所以它仍然是舊的而不被修訂?”

趙翼還對陳壽的《曲筆》作了歷史考證,指出:“蓋壽書法成書於晉代,故魏晉時得多處保護。”而魏承漢,晉承魏,壹也。如果妳想保護金,妳必須先保護魏...當然也有可能陳壽所指的魏晉資料原本就是這樣記載的,陳壽沒有做任何修改,也不敢篡改。由於陳所處的特定歷史環境,史家更多地關註改朝換代的現實背景是可以理解的。

毋庸置疑,編史是史家必須遵守的原則,即真實美,不足為訓。需要註意的是,除了敏感問題和魏晉當權者,陳壽的敘述還是準確可信的。沒有必要否定陳壽的文筆,也不能懷疑《三國誌》的史料價值。錢大昕說:“不過,我在乎敘述的可信度。蓋陳石提筆,但時間久了,說起龔毅,他在人間的所見所聞就會準確。漢晉之間三國傳入,歷時百年。那些違反了這兩個歷史的人往往依賴這本書是正確的...以愛史,而推此書於外,即以為太範(葉)與歐陽(秀)。”(《三國誌爭論》序言)

陳壽的《三國誌》從東漢末年的戰爭開始,著眼於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歷史,不是著眼於晉代三國統壹的結束,而是著眼於三國中後期的歷史事件。這並不是因為陳壽刻意為魏晉辯護,不顧史實,因為當時王銀的《魏書》主要記載的是魏國歷史,陳壽寫《三國誌》時並沒有完全局限於魏國歷史,他也不想重復王銀的作品。他沒有過多的記錄司馬師的所作所為,因為當時晉朝正在為《晉書》的創制做準備,開始爭論年限的問題,但是他已經開始準備了,張華。陳壽在寫《三國誌》的時候,並不想多寫司馬師,但又不想和當時《晉書》的編寫工作發生沖突。陳壽書中雖然沒有避諱司馬師,但對司馬師的歷史功績、言行記載不多。不能說他刻意為司馬師辯護。陳壽的《三國誌》主要是東漢末年到三國中期,大體真實可信。

  • 上一篇:趙括是誰?歷史上的趙括是壹個怎樣的人?
  • 下一篇:傳播健康文化理念的關鍵精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