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什麽是道家文化?

什麽是道家文化?

道教最初是指先秦時期的百家學說之壹。從廣義上講,它是中國古代社會思想文化體系中的壹個學派,以道為核心理念,強調天之自然無為,人之順應。歷史上凡是提倡老莊黃老學說的,都可以稱為道家。

據《漢書》?按照易的說法,道教來源於古代史家。所謂歷史學家,其實就是負責記錄古今成敗、存亡、禍福的人。古代學問在官府,思想文化教育被皇族壟斷,普通百姓置身事外。可以說,歷史學家是當時最有學問的七個人之壹。老子,被稱為道教的創始人,是周王室的壹根支柱,即負責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就道教而言,它是在春秋戰國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春秋初年,周朝開始衰落,社會動蕩不安。隨後,由政府壟斷的從事文教事業的人流落到民間,產生了私學現象,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老子及其思想追隨者所形成的道教就是其中之壹。他們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現實社會政治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奠定了道家學派的思想基礎。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它是道家思想文化體系的最高範疇,受到所有道家學者的推崇。可以說,無論道家學者之間的思想文化差距有多大,都是圍繞著“道”這個核心範疇展開的,與道和諧是所有道家追求的終極目標。那麽“道”到底是什麽意思呢?在文字學的意義上,道就是我們所說的道。東漢文獻學家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說:“道者,行之道也。”意思是人走路的樣子。道教作為壹個思想文化流派,其核心範疇“道”顯然超出了這種文字學意義的解釋。壹般來說,道家的“道”有以下幾層含義:①道是世間萬物的本源。2道自然無為。(3)道是無形的,也是真實的。④它是普遍的、無處不在的、無時不在的。

道家內部其實有很大的思想分歧,以道為核心,以和道為終極目標。道家是從不同層次和方向發展起來的動態學派,但從不同層次和方向發展起來的動態學派之所以總被稱為道家,顯然體現了其中的壹些基本東西,也就是說,它們從來沒有離開過被稱為道家的最基本的東西。道家作為壹個思想文化流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崇尚老莊黃老之學。②以道為該學派的思想核心和最高範疇。(3)在天人關系的框架下發展自己的思想體系,自然無為,人性隨自然。(4)用深沈含蓄的文字,以壹個隱士的心態,去關心這個世界。與其他流派相比,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理解更冷靜、更清醒、更深刻。⑤具有獨特的精神氣質,如獨立自主、脫俗脫俗、禮賢下士、追求樸素。道教在歷史上不同時期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突出其個體差異,但只要是家族中的壹員,就不能不具備上述基本特征。道教是中國文化史上壹個獨特的思想文化流派。

道教的教義和學說

道教從壹開始就把老子的《道德經》經典作為基本經典,把“道”和“德”作為基本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由“道”演變而來的。而“德”就是“道”的體現。三清尊神是道的最初人格化,也代表了宇宙創造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誕生了天地宇宙和自然之神,稱為首天尊神。這些都是道的進化,道與道體是內在壹體的,而道是無限充滿宇宙的。因此,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佛)為教主,即老子。此外,歷史上不同教派的道經中還有其他關於道教最高神的說法。第壹,玉清的本尊是最高神;第二,上清靈寶的本尊是最高神;第三,倫理清神是最高的神;最後演變成三位壹體的神學理論。

道教重生恨死,追求長生不老。它相信人的壹生可以自己做主,不必聽命於天。人們認為,只要人們善於培養健康,就可以長生不老,長生不老。所以修煉方法有很多:煉丹、取食、呼吸、胎息、按摩、指導、房間、避谷、思考、奉符、誦經。

道家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壹種宗教學說,可能並不完全壹致,但兩者的異同值得玩味。但是,祖先被稱為老子、莊子的道教,推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諸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和繼承了不少道家思想。此外,它還受到了易經、陰陽、儒釋道和古代神話故事的影響。

道家人生觀

我們知道,所謂的人生觀,也就是對生命的看法,也就是對人類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是由世界觀(宇宙觀)決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觀。

道教的人生觀是由道教信仰的內容(包括世界觀)決定的。道家的人生觀是怎樣的?

對於人類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生命的價值,其意義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命的價值;第二是人的價值;第三是人格價值;第四是理想值。這四個方面是人生價值觀的基本問題和方面。

道家的生命價值觀

關於人的生命的價值,必須回答兩個問題,即人的生命是真實的還是空虛的?在人類生活中有什麽實際意義嗎?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孕育萬物。神仙和人是由他們不同的“氣”陰陽轉化的,五行、精和神構成了身體和生命。人性是真實的,不是虛幻的。活在當下是壹種享受——人生難得;認為死亡是最可怕最痛苦的。所以,在理論上,道教強調“神仙之道,寶貴於生命,無限於人”;思想上不相信“命運由天定”,相信“命在我,不在天地”。人的生命的存續和壽命的長短取決於我自己,而不是命運。鼓勵人們不要屈從於天命,要按照道來修身養性,要爭取長生不老,與道合壹。為此,道教提出了壹系列的道教功德術,如取食、行氣、呼吸、導、守壹、外丹、內丹、齋戒、字印、守庚申等等。由於批判,道教把享樂人生、重視生命、追求長生不老作為其根本教義。這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反映了道教重生輕死,非常重視生命的價值。所以道教是壹個非常重視生命價值的宗教。

二,道家的人的價值觀

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如何,有價值嗎?關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觀點,老子強調人的地位是突出的。他說:“老路很大,很大,很大,人很大。域中有四,人住壹。”人們相信人是宇宙四大之壹,高於萬物。道教也通過神、人、鬼的宇宙生命體系來表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道教認為宇宙由天堂、仙境、人間、地獄組成。上帝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淩駕於世界之上。鬼在陰間。人是神仙和鬼的中介,在人間可以升為神仙,在人間可以塑為鬼。所以道教勸人行善,主張“以心方便之事,行諸陰功”。勸人“壹切惡要避,壹切善要行”。同時,他們也主張長命百歲,行善積德,認為功滿則神明可望。道家也明確強調“萬物之中,人是最貴的。”認為人是萬物之靈,通過修煉可以長生不老,長生不老。簡而言之,人在宇宙中有壹定的地位,生命是很有價值的。

道家的三種人格價值觀

在人格價值問題上,道家從群體的角度主張大同、人類平等、和平共處。道教中的都會理想社會是壹個和平、無爭、平等、自由的社會,沒有壓迫和剝削,人人勞動,患難與共,享受幸福和快樂,人人安居樂業。在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有明確表述。佛經之所以取名“太平”,是為了實現理想的“太平”世界。對道教所倡導的人類平等和平共處,應用於社會中的人,不分種族,不分地位,都有很大的積極意義。道家的這種人生觀無疑是偉大的。

道家理想的人際關系是“同愛異骨同婚”。“壹體之善”是指我對物如己,對人也是“物以兼容”。道教認為,宇宙、天地、人、萬物都是由道改造的。所以道教提倡不殺生。“異骨通婚”就是把沒有血緣關系的人視為血親。道教為了達到“異骨聯姻”,要求人要心地善良,不殺生不害人,不吃醋不奸淫不偷盜,不貪婪不仇恨,不說花言巧語,不說攻擊性的話。這樣,我們才能“平安昌盛”,“幸福安寧”。所以道教把太上老君(老子)三寶中的“善”(善良、節儉、不為天下先)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

總之,關於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道家主張眾生平等,主張善良仁慈。

道家的四種理想價值觀

理想是奮鬥的目標。理想價值是指目標的最高價值。道教和其他宗教壹樣,也有自己的理想處境和追求。道家所提倡和追求的理想境界是雙重的。第壹,在世俗和現實的世界裏,要按照道家的教導,建立壹個和平、無爭、平等、自由的社會。這種理想的社會觀在早期道教經典《牟平經》中有多處描述。後道家在實踐這種“大和平”的教義時,也就是在做世界的事情方面,表現為在幫助世界,幫助他人。於是,“濟世育人”就成了道家入世的目標。道教追求的另壹個理想是“仙境”。有“不爭”、“不驕”、“不就業”、“不種田”、“不愁穿”、“不生不死”。他們整天在壹起唱歌,很自由,很開心。通過修煉,人可以成仙,在仙境過神仙的生活。因此,“得道成仙”就成了道家入世的目標。——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修煉道學,雙修生活,安神塑身。道家的手法有很多,比如打坐、打胎、外丹、內丹、呼吸、說服、破谷、齋戒等。其中內丹術是道家技術中最理想的修選方法。

古往今來,人們都向往和追求健康、長壽、長生。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道教的形式發生怎樣的變化,它的本質——養生——將永遠與人類同在,並使人類永遠受益。

道家世界觀

我們知道,道教的宗教原則是對道教思想和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換言之,老莊思想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思想和理論來源。所以,道教不僅是壹種宗教,更是壹種哲學。

道教和其他宗教壹樣,作為壹種神學意識形態,必須對宇宙的起源、生命的真諦、世界彼岸的存在以及達到彼岸的途徑等壹系列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

道教認為宇宙是由道進化而成的。道家《常景清經》說:“大道無形,生天地;大道無情,日月運行;大道無名,萬物生長。”這是道家宇宙生成理論最簡潔的概括。

道教中的“道”是陰陽判斷之前的混沌無限,道家用無限圖來表示“道”。它看不見,無色,無聲,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充滿宇宙,遍布世界,不增不減,歷久彌新。是“生命之本,文化之根”,生育之祖,眾生之母,萬物之根。它是無形的,無名的,但卻是真實的。所以按照道家的說法,勉強稱之為“道”。總之,“道”是宇宙的先天本源和主宰,是宇宙萬物的開端,是萬物的進化。

道家對“道”的解釋,既是“沃土天地”的本源,又是“道”是“散為氣,聚為形”的過度老先生。“道”,先天的生命力;元氣存在於自然運中,元氣中有精氣,精氣極精,精氣極靈。“道”是“精神性”的“超自然物”就是神。認為“大道玄寂”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是“虛無之體,自然之根,神靈之本”,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主宰。這就告訴我們,道教的“道”是“王座上的老先生”,是神,是造物主。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玉清元石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都是由“陶琪”轉化而來,其本質是“道”。而“道”就是“太上老君”的意思,所以道家有“太上老君壹氣化三清”的說法。

道教的生活原則

(1)自然無為

l,自然。老子提出了“自然”的概念來解釋“道”和“德”。道是自然的,人們應該遵循“道”的規律,把“自然”作為處理社會生活的態度和基本原則。《老子》第二十五章說:“人要學地,地要學天,天要學道,道要自然。”也就是說,“自然無為”應該是天地萬物、人的活動過程中的規律。所謂“自然”就是這麽自然。《老子》第五十壹章也說:“尊道為上,德為上。丈夫不活自己的日子,這是很自然的。”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自然的,人要順其自然,不要刻意而為。

我們經常聽到“順其自然”或者“順其自然”,“順其自然”就是出自老子的思想。道家遵循老子順其自然的教導,並把它作為人生的準則。

2.無為。《道德經》第三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認為“道”是產生宇宙萬物的本體,是從產生的過程中自然產生的,沒有任何外力,所以說“道”是“無為”;但從其創造的結果來看,萬物皆因道而生,所以可以說道是“為萬物而作”

道家把“無為”作為對待杜會生的態度和基本原則。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人也要效法天道,不要妄為,講求清靜無欲,與世抗衡,慎而遠之。什麽都不做不是什麽都不做,什麽都不做。

聖人是老子著力塑造的理想人格形態,他的人格要求之壹就是聖人無為。此外,聖人不爭,聖人待人以慈,聖人重靜而棄躁。《道德經》反復闡述了這種聖人人格的最基本特征:“聖人無為,教無字,行無不為,生有所成,持之以恒,成之後住於其中。”“聖人雲:吾無為而民自造。我很安靜,人們也很安靜。我壹無所有,但人民很富有。我無欲無求,人也單純。”“聖人不是人,卻是成功的,不想見聖人。”這些話都說明了“道是律己”和“道是常無為”的特點在聖人的人格中有著鮮明的體現。

值得指出的是,聖人的“無為”只是手段,其目的還是“有為”。兩者的統壹表現為“無為而無不為”。如果聖人只有“無為”,那就失去了意義。

簡而言之,“無為”就是要求個人以“道”為法,順應自然,不能獨斷專行。

(2)弱不可辯。

1,“軟弱”是太上老君倡導的生活態度。在《道德經》中,有個細心的人曾經做過統計:除了三章五處用到了“弱”字,六章中“柔”字出現了六次,五章中“弱”字出現了五次。所以有“老聃高貴柔”之說;漢書?易呢?《齋藤優子略》也認為老子的人生觀是“以清空自守,以自卑自守”

老子認為,自然界中,新生事物總是弱小的,弱小的新生事物是充滿生命力的,所以“弱小”是“生命”的自然法則。老子教人要柔柔弱弱,要保持虛靜的狀態。有人認為這是懦弱的表現,其實不是。因為,老子主張的柔,不是為了柔而柔,而是為了弱而弱,而是以“弱”來籠絡強。老子以水為例,證明了“弱勝強”的道理,說“世上無弱勝強”(第七十八章)。人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做“雞蛋碰石頭”的傻事,而會“知難而退,心軟”。

道家崇尚“柔弱”。《老君二十七戒》中,前三行是“無為,懦弱,留女不動”;道教五戒十善中,“忍忍”是十善之壹。“老先生崇諸藥”以“軟弱無力”為壹藥。相反,道教以“身強體壯”為戒。華十二戒裏說:“不要太強,但妳可以屈身。強者先滅,強者先屈。”在老君的《萬病論》中,認為“以力勝人”、“以言勝力”都是疾病。

總之,“柔弱”是道家的壹種生活態度。也是壹種有價值的人生觀。

2.“無爭”和“無為”壹樣,也是老子塑造的聖人人格的壹個元素。《老子》中多次提到“不爭”。第七章說:“聖人在身之後為先,存在於身外。”第二十章說:“聖人持壹為世風,而不知其為,不顯其身,不削其身,有所立功,不自作多情。”第六十六章說:“聖人在民之上,而民不重,民不害前。”第72章說:“聖人知不見自,自愛不貴。”正因為聖人有這樣無可爭辯的美德,才能達到“天下不能與之爭”的效果。聖人不爭物質享受,所以老子說:“聖人不厭其煩,奢而泰”,“聖人不求其所欲,不怨其所得”,“聖人不積”。

道教自誕生以來,就把“不爭”作為戒律之壹。《老祥子·朱爾》說:“聖人不與俗人爭論,他們爭論,並且回避它。俗人如何能與之抗衡!”後來道教還把不爭與修道聯系起來,強調“不與世俗爭”可以得道成仙。

值得指出的是,道家強調的“不爭”並不是什麽都不做,而是不與世人爭奪世俗的名利、富貴、榮華等。對於符合天道自然運行規律的事情,要盡力表現出“正義”。比如道教認為,通過修煉(修道),不僅可以使精神得到升華,而且可以使肉體的生命得以長壽,所以破法、變法、克難,與無情的命運作鬥爭。正因如此,它提出了“我的人生由我決定,不由天地決定”的口號。這是道家的“爭”,也是道家最大的“爭”。另外,就是要“爭”功。

壹句話,老子“不爭”的教導,要求人的行為要順其自然,不強求。“不爭”是道家的人生態度,是壹種崇高的人生觀。

此外,還有豁達、無私、無為等等。

道教的人生觀涵蓋面廣,博大精深。這裏只介紹主要內容。通過道教的人生觀可以看出,道教是壹個熱愛生命、熱愛生命、熱愛和平、熱愛眾生的宗教。

法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老子說:“人應隨地,地應隨天,天應隨道,道自然。”在這句名言中,他不僅提出了人、地、天、道、自然關系的重要問題,而且給出了精辟的回答。答案是:人要“師地”,地要“師天”,天要“師道”,道要“師自然”。“道法自然”是最終答案。

這個“道”是什麽?與天、地、人等物相比,老子認為道具有許多形而上的本體論特征,如生於自然之地、為天地之母、玄奧於萬物、似萬物之主等。作為萬物之源的道為什麽要走向“法性”?

所謂“自然”是自然自然,不是“自然”。正如古人所解釋的:“師法自然者在方而法在方,圓在圓,無違自然。”道生萬物,而“不生,不靠,而生榮”,使萬物自然生成發展。可見,“性”是“道”或其本身的性質,而不是“道”之外的另壹個實體。正是因為“道”和“夫只居屋”,所以道對壹切總是“不去”。也就是說,“天”、“地”、“人”等萬物在其毀滅的全過程中,壹刻也不能偏離“道”的“自然”本性或本質。

和諧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哲學的重要特征之壹。西周提出了著名的哲學理論“和實生物,同不可持續”。所謂“和”,是指不同事物的和諧統壹;所謂“同”,是指同壹事物的重復相加或簡單等同。只有不同的事物“和諧”並相互作用,才能產生新的事物,壹切都是這樣形成的。反之,同樣的東西放在壹起也不能產生什麽新的東西,更不能創造壹切。“和”是萬物產生、存在、進化的基礎和契機。這種“和而不同”的觀念非常精妙,非常辯證,所以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哲學、科技的發展史影響深遠。

道教完全認同中國古代“和”的傳統觀念,並且有自己的特點。老子在論述宇宙萬物的創造過程時,充分肯定了“和”“和”的關鍵作用。他說:“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萬物負而持陽,以為和。”這意味著“道”是獨壹無二的,它本身就包含著陰陽,陰陽不斷的相互作用和激蕩,形成了新的和諧統壹。

生命存在於天地之間,所以人類的活動應該以天地為榜樣。這是關於“天、地、人三才”的概念,或者說“天人合壹”的概念,這是老子之前就有的傳統觀念。易經明確提出“人性”要以“天”、“道”為榜樣:“天道強,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德載物。”道家從《易經》中繼承並發展了這壹思想,引入了“道”和“道法自然”;即“人”、“地”、“天”都要模仿“道”,“道”也要模仿“自然”。本文既強調“人”、“地”、“天”、“道”的區別,又在區別中關註它們之間的關系。此外,在這方面,還闡述了“和諧”的概念;尤其是在人類面臨著人與自然的失衡、人與社會和他人的不和諧、人自身身心的不公正的今天,這種和諧的關系更顯重要。

因為,在老子看來,人不僅代表自己,還包括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自身的身心。“天”和“地”代表自然。人的“人”、“地”、“天”、“人與人”、“身”與“心”,加上作為它們和其他壹切事物的本源和起源的“道”,本來就是不同的東西。但是,獨立存在的事物之間是存在差異、對立甚至矛盾的。但是,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其應有的“和”與“合”的狀態。老子明確的告訴大家:“知和為常,知常為明。”也就是說,誰真正實現了“和諧”,誰就能始終保持“清醒”,保持清醒和理性,不再迷茫。

所謂“法自然”,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們的思想、言論、行動都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尊重客觀,按“自然”辦事,按規律辦事,要防止主觀主義的盲動。應該說,當今世界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是由於人類破壞了人、地、天、道的“和諧”,沒有按照自然規律辦事,為了人類的發展而掠奪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沒有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而造成的。要化解這種人與自然的矛盾狀態,維護生態平衡,解決人類日益嚴重的生存危機,當然要依靠今天的先進手段,但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方面有其獨特的價值。道家文化中“尊自然”、“求和諧”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無為而治的思想。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理念,也是其實踐的基本方法。無為而治的思想方法,最早是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世間萬物皆因道而生,世間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遵循道的規律。道的法則就是前面說的“道法自然”。既然道是以自然為基礎的,就要自然地對待事物,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之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而不去幹涉它,不以主觀意誌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也就是“無為而治”。只有這樣,事物才能正常存在,才能健康發展。所以在道家看來,為人處事,修心養性,都要避免做錯事。老子說:“無為而教無字者,乃聖人也。”“德是無為,無所思;夏德有事,而思之。”“學越來越多,道越來越失,失越來越失,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按照道家的觀點,在自然無為的狀態下,事物可以按照自己的規律順利發展,人和社會也是如此。人如果幹預過多,按照某種主觀願望去幹預和改變人和社會的自然狀態,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因此,只有在無為的自然條件下,人們才能健康地生活,社會才能正常地發展。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也。

對於現代人來說,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各種利益和欲望帶來的煩惱和痛苦。在現代發達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下,每個人總是受到金錢、權力和美色的誘惑,總是受到感官享受的刺激,這必然導致人們對他們的向往和追求,從而使他們不安和輕舉妄動,試圖通過有前途的方法來實現他們所期望的幸福和人生的快樂。但顯然,除了浪費精力和精力,不會有其他結果。這正如老子指出的:“五色致盲;五音不聾;五味爽口;馳騁野獵,讓人瘋狂;稀有商品是個阻礙。”而妳越是努力去實現這樣的目標,妳就會覺得目標越遙遠,努力帶來的痛苦越大,以至於無法從痛苦和煩惱中自拔。防止這種情況的唯壹辦法就是超越這種有前途的追求,理清自己的思路,平復自己的心態,夯實自己的基礎,擺脫各種物欲的誘惑,以無為而治的態度面對人生,從容對待各種問題,順其自然,最終無為而治,從而保持身心健康,達到與道和諧的境界,使人生進入最高的空無境界。

  • 上一篇:站在康德與馬克思的轉折點上——讀黑格爾的《歷史哲學》
  • 下一篇:秦漢時期人們吃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