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十大歷史性變革

十大歷史性變革

壹、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

這是中國領導的中國社會的第壹次歷史性變革,其明顯標誌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

1.近代中國各階級都改變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基本特征是:政治上,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嚴重破壞;經濟上,受地主階級、外國資本和官僚買辦資本的壓迫,中國經濟舉步維艱。

文化上,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資本主義文化不斷沖突和滲透,“在壹定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的變化”;在對外關系上,中國和資本主義國家在權利和地位上是絕對不平等的。

為此,壹切社會階級,如農民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都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但由於缺乏明確的政治綱領,無法動員最廣泛的人民群眾參與,革命對象數量眾多,革命最終失敗,這些階級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命運。

2.中國* * *領導層實現了第壹次歷史性轉變。

1919五四運動的爆發,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中國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認清中國的國情,是認清壹切革命問題的基本基礎。”建國後,他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社會實現了第壹次歷史性變革。

首先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民族獨立的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壹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壹,政治上實現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團結了中國各民主階級和各民族。

第二,在經濟上,實行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經濟體制,包括國有經濟、合作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個體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第三,文化上實行無產階級領導的群眾反帝反封建文化。最後,在對外關系上,實行以“另起爐竈”、“先收拾屋子再請客”、“壹邊倒”為原則的獨立自主的新外交。

第二,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的轉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廣大人民受三重大山的壓迫。新中國的建立使廣大人民群眾成為新社會的主人。首先,在政治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享有最高權力。人民選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然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各級人民政府。第二,經濟上,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建立,使國家掌握了經濟命脈,為人民民主專政奠定了經濟基礎。第三,在文化上,建立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總之,正是由於中國的正確領導,中國社會實現了第壹次歷史性轉變。

第二,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是辯證統壹的。在中國的領導下,中國社會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1,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關系

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壹步是要改變這種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它變成壹個獨立的民主社會。第二步是推進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是辯證統壹的關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中國革命的兩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必然結果;社會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社會主義建設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是漸進的,不可或缺的。

2.中國* * *引領了第二次歷史性轉變。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壹個過渡社會,屬於社會主義制度,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它是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中介和橋梁。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性質決定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必然走向社會主義革命階段。

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中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迅速恢復了國民經濟。1953年,黨中央正式提出了指導社會主義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馬克思曾經認為,小農土地所有制作為“過時的生產方式的殘余”,“正在無可救藥地消亡”。列寧還指出:“把土地全部交給農民,用社會主義原則改造農業”。

中國* *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開辟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956年底,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確立,標誌著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偉大歷史轉變,“開辟了我國全面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1956之後,中國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1956以後,由於“左”傾思想的影響,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遇到了很大的挫折。這說明中國* * *對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國情還缺乏了解,缺乏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經驗。

第三,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面開放的歷史性轉變。

1978 12、十壹屆三中全會召開,標誌著中國社會的第三次歷史性轉變。

1,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以蘇聯模式為範本,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計劃經濟體制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恢復和發展。然而,隨著經濟規模的日益擴大,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如所有制結構單壹、經濟決策權過於集中等。黨中央也試圖改革和探索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作用。與計劃經濟體制相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具有更強的適應性和高效率,從而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滿活力。

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中共中央還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進行了論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論和政策依據。

2.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後很長壹段時間,由於“左”的思想影響,中國與世界交流的範圍很窄。特別是文革時期,中國進入了“閉關鎖國”的狀態。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對外開放采取了漸進戰略,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開放的轉變。

1978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經歷了建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實行全面開放的過程,形成了全國範圍的對外開放格局,由南向北、由外向內、由沿海向內陸、由點及面逐步推進。2001?12年?9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誌著“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首先,是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是對所有國家開放,包括物質文明開放和精神文明開放。其次是多層次,體現在中國已經形成了點、線、片、面的開放格局。最後,它是壹個廣闊的領域。中國的對外開放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諸多領域。

總之,建黨90年來,中國* * *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改革創新,使中國接連實現三次歷史性變革,我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據統計,1952年中國GDP只有679億元,1978年增加到3645億元,2010年達到397983億元,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從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然後迅速上升到2010年的29748元。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擴展數據:

黨的領導實現三個歷史性轉變的寶貴經驗和深刻啟示。

中國* * *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中國社會的三次歷史性變革,這是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成就,黨也從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深刻的啟示。

1,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這是總結我們黨的歷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經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它們實際上是相互統壹的。

壹是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原則、立場和方法,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和內涵。第二,深化對世情、國情、黨情的認識,與時俱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三,深刻把握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指導中國現代化的社會實踐。

2、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路線是我們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的根本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為了代表新時期最廣大人民的利益,黨必須堅持堅定的群眾路線。

壹是大力弘揚黨的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這就需要深入群眾和基層“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第二,實行科學有效的群眾工作制度。不斷完善聯系制度,服務群眾,維護群眾權益,才能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第三,探索創新黨的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利用信息網絡技術不斷改進群眾工作,使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3.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統壹戰線、武裝鬥爭和黨的建設,是我們黨在中國革命中的三個基本問題”。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階段,中國都十分重視加強黨的建設。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確立了黨的建設五位壹體的總體布局,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

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必須從這個總體布局入手。通過“五位壹體”黨建,把我們黨建設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充滿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九十個輝煌的歲月,九十個壯麗的篇章。90年來,中國引領的“三次歷史性變革”充分證明,只有中國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的領導,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資料:

人民網-中國* * *與三次歷史性變革

  • 上一篇:歷史上的今天ppt模板
  • 下一篇:妓院的歷史探索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