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什麽是泉州劇(泉州劇的劇名是什麽)

什麽是泉州劇(泉州劇的劇名是什麽)

高雅與風俗欣賞的南戲

“禦聲”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9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泉州南音,原名“弦管”,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類型之壹,歷經歷代積澱,多元發展。是漢晉唐宋時期壹次次進入福建的中原移民,將中原音樂文化帶入泉州並與當地民間音樂相結合,體現了不同時期中國古代音樂南遷的歷史積澱。

泉州木偶戲

“木偶戲”於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 12泉州木偶劇團、晉江棕櫚木偶劇團、漳州木偶劇團綁定申報“福建省木偶劇團接班人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宋元時期,泉州社會經濟十分繁榮,多元文化交匯輝煌。寺廟眾多,祈福消災、酬神、糗事等民間信仰和活動極為繁榮。泉州布袋戲充分發揮了其獨特的功能,成為人們生老病死等生活習俗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明清時期,泉州木偶劇團眾多,演出繁榮。

“南戲活化石”梨園戲

2002年,梨園戲作為中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被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梨園戲”於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梨園戲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古老劇種之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傳統表演藝術,被學術界視為宋元時期南戲的遺產。

《南海明珠》高甲戲

“高甲戲”於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高甲戲,原名葛佳戲、九角戲,誕生於泉州的“西窩子”環境,植根於民間。它講全腔閩南話,以南音為基本唱腔,從而成為這壹地區極具觀賞性的大戲。上世紀上半葉,民間高級劇種遍布泉州。

晉江布袋木偶戲

2006年,木偶戲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晚清時期,晉江等地的木偶戲非常活躍,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藝人。道光年底,李創辦了“金永成”木偶戲班。清末民初,泉州各縣壹些著名的木偶戲社相繼興起,如同治、光緒年間的閩南“五虎班”。

《天子之聲》泉州北管

“泉州北關”於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北關又稱北曲、小曲、小曲、曲子,是流傳於泉州市泉港區的壹種絲竹音樂。清光緒八年,劉永來、孝莊將江淮地區的民間音樂帶到泉港,在那裏傳播,並經常參加新郎新娘“鬧洞房”等民間活動。同年,應邀參加劉“送孔子”泉州郊遊活動。他的表演震驚了觀眾。泉州政府和臺灣申報憲法,授予“書生”,送官學,賜藝名。此後,北關受到當地官員和學者的高度贊揚。

“閩南迪廳”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於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泉州捶胸舞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壹。顧名思義,“捶胸舞”的特點是赤膊捶胸,又稱“打七環”、“打花”、“叫花舞”。舞者頭上戴著壹個草繩圈,是用稻草做成的,看起來像壹條蛇。把稻草紮成稻草圈,戴在他們頭上,既是古代閩越稻作文化的遺跡,也是蛇圖騰文化的遺跡,更是古代閩越祭祀舞蹈的遺跡。這壹古老的習俗至今仍保存在同壹文化範疇的巴楚文化土家族祭祀舞蹈中,可以證明捶胸舞的古老淵源。

柯派高甲戲醜行的表演藝術

“高甲戲”於2008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高甲戲的小醜表演最吸引人,最有影響力。高甲戲興盛於福建南部,最著名的是小醜表演,這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壹種獨特表演。“閩南最醜”柯賢喜是派克高甲戲表演藝術的創始人。俗稱_洛溪表演藝術,發源於福建泉州晉江,流傳於福建南部的泉州、廈門、漳州等地,以及香港、澳門、菲律賓等國家。

“宗教劇”大成戲

2008年,大成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泉州大成戲是壹種具有明顯宗教特色的地方劇種,是從宋元以來泉州、晉江壹帶的和尚儀式和陶普度超生儀式演變發展而來的。普渡大典的最後壹天,因為有“打地下城”、“打天堂城”的符號,還有武術、雜技的表演,所以被稱為“大成戲”。該劇作為中國唯壹的宗教劇,是泉州傳統戲劇的壹朵奇葩。

安海龍舟節_ _習俗

“端午節”於2008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安海端午“索_ _”的習俗,又稱采蓮,是泉州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前三天,安海六家供奉龍王的店鋪進行龍王頭像的泥塑或木雕,供人們燒香祭拜。到了端午節下午,他們就出發走街串巷,開展“索_ _”活動。在“索_ _”活動中,反復唱著“采蓮歌”,幾乎每壹句歌詞後面都跟著壹個“索_ _”。因此,人們喜歡把采蓮稱為“索_ _”。據考證,這句反復吟唱的“索_ _阿壹都阿列”與中國古代佛教、道教驅邪所用的平安咒同源。

  • 上一篇:有趣的中國歷史故事。
  • 下一篇:茶文化論文2000字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