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小武閣洞的歷史

小武閣洞的歷史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原名Vrah Vishnulok,意為“毗濕奴之殿”。中國古書叫“桑香佛殿”。

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廟,以其宏偉的建築和細致的浮雕而聞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廟。12世紀,吳哥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想在平地上建造壹座宏偉的石窟寺,作為吳哥的首都和國家寺廟。所以費了全國之力,大概花了35年才建成。

公元1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將吳哥定為首都。蘇利耶跋摩二世信仰毗濕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祭司迪瓦拉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家寺廟,獻給毗濕奴,命名為“毗濕奴寺”。

宋代趙儒將當時的都城名稱記為“呂”。洛科來自梵文nagara,首都。16世紀,這座寺廟被稱為“廟都”。

元稹二年(1296),程遠總鐵摩爾派周大官到真臘。使團從溫州開陽走海路,過丹陽(今洞裏薩湖),經七洲洋(西沙群島外)、占城、鎮埔、茶南、半路村、佛村(菩薩府),在吳哥窟登陸。周大官和他的使團在吳哥駐紮了壹年。

回國後,周大官寫了壹篇關於鎮賚風俗的報告,《鎮賚實錄》。《真蠟錄》稱吳哥窟為“魯班墓”,並說國王死後有塔陪葬,可見吳哥窟是皇陵。?

擴展數據:

吳哥窟的建築結構:

吳哥窟的建築莊嚴、對稱、比例和諧,無論是建築技藝還是雕刻藝術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吳哥窟朝東朝西,平面呈長方形,雙石墻。占地1000×850平方米,外墻外有壕溝。壕溝寬190米,東西長1500米,南北寬1300米,周長約5.6公裏。

吳哥窟的正門在西邊,與大吳哥窟南門外的大道相連。城門上有三座城樓,門內有庭院。庭院東面有壹條147米長的大道通往內墻入口。大道兩旁有壹個圖書館和壹個池塘。

內墻長140m,墻內主體建築建在三個臺階上,橋臺高23m,底部面積215× 187m。1和2樓除了三樓75x75m2的正方形,其他都是長方形,每層四邊。

在最高的平臺上,有五座象征著眾神之屋和宇宙中心的尖頂寶塔。中間的壹座寶塔最高,達到42米,即離地65.5米。其他四座塔較短,分別位於平臺的四個角落。

第二個平臺的四個角也有壹個截斷的寶塔。每個平臺都被石頭回廊所環繞。畫廊裏有庭院、經堂、佛龕、神龕。

每層都有石門樓和樓梯連接上下兩層。樓梯欄桿上盤繞著七條石蟒,樓梯兩側裝飾著精美的石獅。所有寶塔和門樓都用石蓮花裝飾,約65,438+00000。

吳哥窟是壹個大型建築群,包括橋臺、回廊、小徑和寶塔。所有的建築都是用砂巖建造的,石頭之間沒有砂漿或其他粘合劑,它們是靠其表面形狀的規律性和自身的重量相互結合在壹起的。細節華麗精致。當時的石匠可能還沒有掌握拱券的技術,所以吳哥窟沒有大殿,石室的門道又窄又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樓外。

百度百科-吳哥窟

  • 上一篇:尼雅遺址:位於新疆和田,景覺國的故鄉,絲綢之路在流沙中繁盛。
  • 下一篇:賴茅賴茅酒的發展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