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陶瓷Ga歷史發展Text+

中國陶瓷Ga歷史發展Text+

1.中國陶瓷文化的發展歷程1.1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期,也就是7000-8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制作陶器了。當時人類的社會生產力很低,社會的物質文明程度不高,導致了新石器時代陶器粗糙簡單的特點。根據以前的研究,最初的制陶方法可能是在籃子表面塗上粘土。火後燒筐,筐外的泥土燒制後變硬,於是陶器燒制[1]。最新考古資料顯示,我國發現最早的陶器遺存有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廣東英德清塘、靈山滑石洞、廣西桂林皮皮巖等。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十幾處文化遺址[2]的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瓷,主要品種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幾何紋陶。原始彩陶大致可以分為壺、罐、盆、罐瓶、勺等。彩繪圖案多以幾何形狀出現,技法粗糙,構圖新穎流暢,顯示了當時中國制陶的技藝水平。龍山文化的黑陶紋飾不多,但整體圓潤挺拔,壁薄均勻,顯示出驚人的技藝[3]。1.2夏晉時期的商代陶器,總體上繼承了新石器時代的風格,品種沒有太大發展。因此,陶器仍以灰陶為主,但當時有不同的作坊專門燒制泥質灰陶和泥質混砂灰陶。後期白陶和印花硬陶大發展,尤其是白陶,裝飾具有青銅器的藝術特征,華麗而珍貴。同時出現了以高嶺土為胎的青釉原始瓷器(河南鄭州十四件陶)[3]。殷商時期1000度高溫燒制的白陶,手工制作精美。同時,這壹時期出現了釉陶,從無釉到有釉,這是技術上的壹大進步。周代陶器的重要發展是將陶器應用於建築,如板瓦、簡瓦、瓦當、瓦釘、腐磚等。遺址分布在陜西、河南、安徽、江蘇等地。到了戰國時期,陶瓷的造型變得非常優美活潑,線條更加圓潤流暢,顯示了當時人們思想的解放。這與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是壹致的。陶窯的結構和規模比以前更大,產品的數量也增加了。北方有黑陶和鋁釉陶,南方有印花陶器和原始青瓷。此外,用陶俑、陶獸和陶器進行埋葬也成為壹種習俗[2]。漢代時,釉陶代替了大量的銅制日用品,從而使陶器迅速發展。由於加工技術的掌握,出現了圖案和形狀生動的陶器裝飾品,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Xi安的秦始皇兵馬俑造型、衣袍、甲骨、發髻都雕刻精美。可見漢代的釉陶已經發展到了很高的階段,是從陶到瓷的橋梁。西晉時期,隨著國家的穩定,越窯青瓷的燒制得到了改善。瓷窯成倍增加。從胎色上看,比三國時期略深,造型更豐富,也有壹些新造型。東晉越瓷走向沒落。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國家分裂的政治形勢,數量和質量的下降趨勢非常明顯,只有南朝的壹些小規模窯和北朝的青瓷窯(山東)[4]。五代陶瓷的成就主要是越窯的“秘色瓷”,以青瓷為主。作為宮廷的貢品,它在裝飾上也是盡心盡力,藝術水平很高[5]。1.3隋唐五代陶瓷文化隋唐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突出發展的時期。陶瓷發展到隋唐時期,也進入了壹個繁榮發展的階段。隋朝的統壹使陶瓷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最重要的是白瓷的出現。隋代燒制白釉瓷器技術的提高,為唐代興窯、定窯生產著名白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南藍北白”制瓷格局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唐代白瓷精品以白瓷龍柄雙蓮瓶和龍柄雞頭壺[1]為代表。除了瓶、壺、碗、碟等日常器皿,白瓷還廣泛應用於生活的各個領域。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唐代中央三大制陶區形成了明顯的地域特色和固定的窯名,如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彩瓷是唐代的新品種,為後來的琉璃和繪畫開辟了壹個新天地。唐三彩是壹種低溫鉛釉陶。因經常使用黃、綠、棕三種顏色而得名。壹般作為隨葬品,分為器皿、人物、動物。它是中國古代制陶技術的傑作。1.4宋元時期的陶瓷文化宋代是中國瓷業極其輝煌的歷史時期。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新的瓷窯,出現了許多著名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窯、汝窯、官窯、哥窯和鈞窯——就是典型代表[6]。定窯,又名汾丁,以燒制白瓷而聞名。碗、盤制品都是彩釉覆蓋,口邊不上釉。汝窯,俗稱“芒口”,是專門為宮廷燒制皇家青瓷的。燒制工藝達到了中國陶瓷史上的極致。官窯瓷器的釉骨堅硬而薄,釉色清麗清新,潤如脂,線條縱橫,飄逸流暢。哥窯,又稱張窯。瓷器造型端莊古樸,釉色潤澤厚重,代代彌足珍貴。鈞窯主要燒不透明釉瓷器,也燒黑瓷和帶黑花的白瓷,以神奇的“窯變”著稱[7]。宋瓷在技術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品種豐富,造型古樸美觀,裝飾方法多樣。官窯和私窯的著名瓷都,風格各異,有的俊朗,有的蒼勁,有的典雅,有的華麗,有的古樸,有的濃郁民間色彩,百花齊放,盡顯獨特風格之美。元代因為戰亂,瓷器業受到沖擊,但瓷器業仍有新的創新,出現了青花瓷和釉下紅技法。壹方面,宋金時期壹些名窯的傳統產品,如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等,仍在繼續燒制,尤其是龍泉窯和柏青窯。由於出口的需要,大型器皿增多,生產規模普遍擴大;另壹方面,元代中後期,景德鎮正式燒制出青花、釉中紅、鈷藍釉、銅紅釉、蛋清釉等新品種,為日後成為瓷都奠定了基礎[8]。1.5陶瓷文化在明代之前的明清時期,陶瓷的釉色以藍色為主,而明代以白瓷為大宗,為瓷器的裝飾創造了物質條件。此時以全國瓷業重鎮景德鎮為中心。在鼎盛時期,有50個官窯和900個私窯。“匠人四面八方來,貨色遍天下”“白天白煙遮天,晚上紅焰燒天”是當時盛況的寫照。明代瓷器造型極其豐富,以青花瓷為主。這壹時期的青花瓷早期端莊,中期輕盈俊朗,以碗、盤、瓶、高腳杯、和尚帽壺為主。明末青花文具和宗教瓷器中的花壇、燭臺、香爐大量生產,滿足了人們在文化生活和宗教習俗活動中的需求。明代在釉下彩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鬥彩、五彩等瓷器。鬥彩瓷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釉下青花與釉下多色相結合的新工藝。五彩瓷是瓷器的壹種釉色,“五彩”包含多種顏色[9]。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五彩瓷器最具特色,如現存的萬歷年間白釉饕餮紋瓶,是模仿西周青銅器饕餮紋的典型作品[1]。清朝初期,制瓷技術達到了壹個歷史高峰。清代前中期,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社會經濟進入繁榮期,中國制瓷技術達到歷史高峰,進步較大。明代現存的工藝和品種,大部分都是經過改良或創新的。在明代的基礎上,清代的彩瓷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工藝創新,分化出更多的色彩。墨色、藍色、金色也出現在五彩瓷畫上,創造出粉彩、琺瑯色、紫砂、織金、黑瓷、石灣塑等壹些新的裝飾品種。典雅的色彩是其特點,從而豐富了清代的瓷器裝飾,使中國陶瓷走向輝煌[10]。後期的瓷器燒制主要是同治、光緒和宣彤窯。與早中期相比,燒造的作品缺乏藝術性和觀賞性。只能維持低檔商品瓷的燒成質量[11]。
  • 上一篇: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什麽時候成立的?
  • 下一篇:方程式的發展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