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問答: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什麽意思,其主要特征是什麽?

歷史問答:20世紀30年代的“大危機”是什麽意思,其主要特征是什麽?

問題壹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經濟大危機是指1929-1933的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

它以“大蕭條”、“大恐慌”等獨特的名稱載入史冊。這場危機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資本主義世界迄今為止發生的最深刻、最持久的周期性危機。大危機首先發生在經濟非常繁榮的美國。它不僅對資本主義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使其生產倒退了幾十年,而且使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而法西斯主義思潮及其制度卻泛濫成災。當時社會陷入大蕭條,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

問題2

主要特點是:

時間長、範圍廣、破壞力大、影響深。

第壹,範圍廣。過去,危機只發生在少數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但這場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此外,這場危機還波及到工業、農業、商業、金融等所有經濟領域,這是以往任何壹場危機都無法企及的。

第二,時間長。過去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壹般是幾個月,最長的是壹兩年。短暫的消沈之後,轉而復蘇,這個危機持續了五年(1929-1933)。這場危機的持續時間是以往任何壹場危機中前所未有的。

三是破壞性。:(1)大量工人失業,勞動人民生活惡化。失業人數的增加自然導致工資降低,生活水平降低。廣大勞動人民沒有生計,流離失所。(2)破壞商品和生產損害。壹方面,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

4.經濟危機進壹步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關稅戰、傾銷戰、貨幣戰導致資本主義世界不斷分裂,各種貨幣集團、經濟集團出現。1933年6月,66個國家在倫敦召開世界經濟會議,試圖穩定貨幣,實行關稅休戰。結果,非但沒有成功,各個團體之間的對立反而越來越尖銳。隨著資源戰的加劇,資源自給率低、財政實力相對較弱的德日意逐漸靠攏,形成法西斯集團;而壟斷國際市場、資源相對豐富的英美法面對法西斯國家的競爭,逐漸擱置分歧。1936年秋,分別簽訂了《三國貨幣穩定協定》和《三國黃金協定》,在壹定程度上調節了三國的經濟矛盾。兩種不同類型的帝國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的分化、對立和重組,為日後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問題3

歐洲和亞洲的兩個戰爭策源地是德國和日本。

問題4

美、英、法資本主義國家對法西斯勢力“開戰”所采取的政策是:

美國奉行中立政策,法英奉行綏靖政策,企圖將戰爭引向蘇聯。

問題5

這項政策的頂峰是

1938年9月,英法德意慕尼黑會議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將綏靖政策推向頂峰。

  • 上一篇:抗戰遺址所在的省份有哪些?
  • 下一篇:歷史上有名的馬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