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第壹個租界是如何產生的?

中國第壹個租界是如何產生的?

華商主動逢迎,英國領事擠進上海。

從18世紀中葉開始,為了在東方開辟新的通商口岸,英國殖民者以各種方式在中國、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沿海地區尋找良港。很快,他們就看中了上海這塊風水寶地。

鴉片戰爭後,在侵略者的槍口下,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上海等五個沿海城市被開放為通商口岸。條約簽訂之初,只有25名英國商人和傳教士分散在上海。但參與簽訂條約的英國侵略軍團長蒲定查認為,中英貿易會迅速增長,來中國的英國人會大大增加。1842,10開頭,他迫不及待地從南京趕到上海,預選英國人在上海的居住區域。經過幾天的考察,浦丁茶看中了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現上海外灘地區)的壹個地方。那時,那個地區還是壹片長著蘆葦的貧瘠的海灘。但蒲丁茶認為,這裏交通便利,商貿運輸便利,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1842 65438+2月,蒲丁茶推薦巴弗爾船長為首任英國駐上海領事,並交給他壹項重要任務——為英國人尋找長久的定居地。1843 165438+10月8日晚,巴弗爾帶著6名助手來到上海。第二天壹大早,他趕到道臺衙門,拜會上海地方官道臺公睦九,商議具體開館時間。

宮木久當然不敢不同意朝廷簽訂的條約,於是雙方很快達成協議。見宮木久如此準備敲定開館日期,巴福爾得寸進尺道:“我初來貴處,日後必常與大人來往。如果不是太麻煩的話,能不能請大人幫妳在市裏找塊地建領事館?”

這番話讓宮木久出了壹身冷汗,心想以後中外若同居,難免會鬧些事端,他果斷拒絕了。

巴福爾對宮木久的拒絕很惱火,但他不肯放棄。壹連幾天,他壹方面派人在城裏四處尋找出租房;另壹方面不斷給宮木久施壓,威脅找不到房子就在城裏搭帳篷生活工作。就在雙方談判陷入僵局時,壹名中國商人主動找到巴富爾,提出將自己的房子租給巴富爾作為領事館。巴弗爾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立刻租下了這棟52間房的老房子。

覆水難收。宮木久只好以不擾民為由上報朝廷。

租界談判持續了兩年,每畝年租才1500。

巴弗爾在上海海安去世後不久,他宣布上海於6月1843+065438+10月17正式開業。開埠後的壹個半月內,11家洋行湧入上海。英國傳教士、醫生、領事館工作人員等。也湧了進來。

因為上海的普通人以前很少見到外國人,所以外國人吃飯、穿衣、喝茶,甚至和路人走在壹起。還有壹些外國人利用清廷的弱勢到處搗亂,於是中外糾紛摩擦不斷。

不,巴福爾又拜訪了宮木久。“道臺大人,我們之間的很多不愉快都是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住所。我喜歡上了黃浦江邊那片荒蕪的海灘。不知道大人能不能賣給我們住。”巴富爾想買下整塊土地,然後轉租給外籍人士。

其實宮木久也有這個想法。宮木久聽了巴甫爾的建議,擺擺手說:“按照清朝的法律,土地不能賣給妳。不過租給妳也是可以的。”

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裏,巴福爾和宮木久斷斷續續地進行土地租賃談判。10月29日,1845+165438,龔牧九公布上海置地23條章程。這份被視為上海租界“根本法”的章程,劃定了租界的邊界:南起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北至李家場(今北京東路),東至黃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1846),面積約830畝,每畝年租1500文。章程的頒布,標誌著中國近代史上第壹個租界——英租界的產生。

租界建在“棚戶區”,最初由清政府管理。

英租界初期,領土主權、土地管轄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仍由清政府掌管。

不久,居住在上海的外國人陸續搬進了租界。為了防止中外糾紛,巴福爾在與宮木久協商後還規定,不允許中國居民在租界居住。當時租界的人口也很少。據記載,租界出現兩年後,外國人只有134人。租界內生活設施不完善,建築基本是“棚戶區”。直到1849年初,第壹批磚木結構建築由洋行在外灘建成,竹草棚逐漸被淘汰。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來到上海,英國領事也在計劃擴大租界面積,尋求更多的權力。1848年,新任英國駐上海領事阿利果正式提出擴大英租界的要求。6月165438+10月中英簽訂合同,將英租界面積擴大到2820畝。

  • 上一篇:深圳機場股市走勢如何?
  • 下一篇:我想知道李的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