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濟哀史

濟哀史

此時此刻,在藍天碧水、青山綠水的千島湖畔,海峽兩岸學術界同仁相聚壹堂,共同探討旅遊與環境這壹世紀性、世界性的話題,呼喚綠色世紀的到來,是順應民心、順應潮流的及時而宏大之舉。

旅遊業是基於特定資源的服務業。和任何行業壹樣,它也消耗壹定的資源。但與工業、礦業等第二產業相比,與砍樹開荒、毀草耕田、放牧、漁獵等傳統農業相比,對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要小得多。筆者曾在鄂西某偏遠山區旅遊目的地的大洋彼岸世界第壹國家公園看到壹則警語:“除了腳印,不要留下任何東西,除了照片,不要帶走任何東西”。遊客離家時花錢“買”的“商品”,是壹種欣賞、體驗和體驗,而不是“買回”那裏的壹花、壹樹、壹山、壹水、壹景、壹物。

多少中外遊客的抽樣調查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選擇目的地的首要因素是環境質量過硬。環境已成為旅遊業的第壹底漆和旅遊生產力的第壹要素。從這個意義上說,旅遊與環境保護有著天然的耦合。旅遊業應該而且能夠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先鋒產業。

然而,任何發展都必須付出壹定的代價。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序的、過度的旅遊開發對自然和人文環境造成了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損害或破壞,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旅遊業是無煙產業,但不是無汙染產業。

在2006年3月柏林世界旅遊促進大會開幕式上,世界旅遊組織(WTO)秘書長弗朗西斯科·弗蘭吉·艾黎先生懷著復雜的心情展望了未來20年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前景:“1995到2020年間,歐洲遊客流量將翻壹番,而世界將翻三番。這樣驚人的發展所帶來的潛力和正負效應是不難想象的。壹方面,它創造了就業機會和大量的活動,但另壹方面,文化,社會和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這種前景需要我們深入思考。我們希望通過旅遊業的發展,為自己和子孫後代建立怎樣的經濟和社會保障?”他自己的回答是:“我們希望建立壹個可持續、平衡、負責任和愛護環境的旅遊業。同時有利於貿易自由化和技術創新,有利於人文交流。”

權衡利弊,發展旅遊業無疑利大於弊,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脆弱、旅遊資源珍貴的地區。與發展其他產業相比,發展旅遊業利大於弊。能否趨利避害,取決於能否按照生態規律和旅遊規律進行科學的旅遊開發、消費、經營和管理,妥善處理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最大限度地減少其劣勢,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壹。

建立綠色旅遊開發、經營、宣傳和管理體系,堅持科學的旅遊開發管理,減少粗放式開發,防止低水平開發,杜絕破壞性開發,是實現開發與保護相統壹,實現旅遊、經濟、文化、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綠色發展

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本指導原則,對旅遊發展進行科學規劃和設計,把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有序合理的開發建設。

風景名勝區、飯店、交通設施和其他服務設施的建設,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定綠化和生態保護規劃,落實各項環境保護措施。

賓館、飯店、接待中心等各類服務實體的體量、密度、材質、風格、色彩等應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文化背景和功能用途相協調。自然風景旅遊區的建築壹般是“小、不大、低、不高、不密集、不隱蔽、不明顯、不洋氣。”

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重點景觀區域建設索道、纜車、滑道等可能破壞景觀和環境的人工設施,應當反復論證,認真權衡利弊。

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文化保護區、傳統村落、核心區、敏感區或者歷史文化街區的精英地段,實行“區內旅遊、區外居住”。在環境資源易流失的核心旅遊線路和路段,要控制遊客流量,采取定線、定時、定量遊覽。

在自然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地區,要輪流休耕,涵養生態。

測算各旅遊目的地的社會環境容量(或承載力)、生態環境容量和接待設施容量,確定最大容量和最優容量的邊界,使旅遊活動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最小化,保證旅遊質量和環境質量同步提高。

綠色產品

以國內外各類遊客(主要是各類群體的城市居民)的心理、生理、觀念、審美需求為導向,以當地特色生態資源為基礎,尋求供需最佳銜接,推出適銷對路的生態旅遊產品。

大力發展森林旅遊、觀鳥旅遊、農業旅遊、草原旅遊、海洋旅遊、河湖旅遊、滑雪、漂流、登山、攀巖、探險、沙漠旅遊,建設植物園、動物園、海洋公園、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等自然旅遊產品、綠色旅遊產品和生態旅遊產品,引導遊客廣泛順利地走向自然,感受和體驗自然,同時認識和體驗自然。

綠色管理

各類旅遊企業特別是賓館飯店推廣節水節電技術,減少浪費,設立無煙客房、餐廳、會議室,實行綠色管理。

各類旅遊目的地都要綠色裝修,不汙染油漆、設備、家具,少用塑料餐具、塑料袋。盡量使用自然能源、生態能源(沼氣)、清潔能源、無氟制冷。為遊客提供生態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無汙染食品。

開發綠色旅遊商品,不生產、不銷售保護動植物制成的旅遊食品、用品和紀念品。

開展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地方、民族和地方文化、娛樂、體育和競技活動。

發展綠色交通,倡導電瓶車(船)、畜力車、人力車(船)等無汙染交通工具,控制汽車、遊艇尾氣排放。建設環保停車場、綠色停車場,使用無汙染的生態材料,如石板、鵝卵石、沙子等,在自然景區鋪設道路。

倡導清潔廁所、節水廁所,設置環保廁所,推廣生態、沼氣廁所。

在旅遊企業中,廣泛推廣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實現環境管理與國際標準接軌。

綠色消費

大力倡導文明旅遊、環保旅遊、理性旅遊、知性旅遊、負責任旅遊、低沖擊旅遊、艱苦旅遊、自助旅遊、背包旅遊、陡坡旅遊,倡導遊客註重衛生,回收垃圾,保護動植物,不購買、不食用、不傷害動植物,尊重旅遊目的地的民俗和宗教信仰,做文明遊客。

綠色宣傳

廣泛持久地開展旅遊業可持續發展宣傳教育活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科普工作,提高旅遊管理者、經營者、旅遊者和旅遊目的地居民的環境意識、生態意識和綠色旅遊意識。

各類旅遊目的地,主要是自然生態旅遊目的地和文化旅遊目的地,設立旅遊宣傳教育中心,建設教室,向遊客宣傳普及文化科學知識。

精心編寫翔實、科學、通俗、有趣的導遊詞,讓遊客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啟迪。

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歷史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名勝古跡等地。,樹立科學的解釋碑(牌)。

通過書報、廣播、電視、網站等宣傳信息媒體,廣泛深入地宣傳環保知識,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在以旅遊業為重要或支柱產業的地區和著名旅遊城市,將旅遊知識和環境保護知識列為中小學教學內容,增強全民的旅遊意識和生態環境意識。

綠色培訓

對旅遊開發設計人員、經理、管理人員、服務人員、物流人員、導遊等,普遍開展生態教育和綠色培訓,使他們既具備旅遊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備生態環保專業知識。

培養管理人員,首先是培養主管旅遊的各級主管和幹部。

決不能讓“生態盲”來管旅遊,發展旅遊,管理旅遊。

旅遊院校和培訓機構要把旅遊環境和生態保護作為必修課。

綠色管理

制定綠色飯店標準、綠色餐廳標準等符合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綠色旅遊產品質量標準、綠色旅遊服務標準和綠色旅遊管理標準,使綠色旅遊的開發、經營、消費和管理制度化、規範化、標準化。

加強各級環保機構建設,完善全省環境監測網絡,各旅遊區(點)要有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

旅遊主管部門應當對綠色企業和綠色景區給予表彰、獎勵和優惠。

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通過稅收(如旅遊資源稅)、環境補償(環保費)、罰款和賠償等手段來影響旅遊經營者和旅遊者的行為,從而達到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正確處理旅遊人數與旅遊質量的關系、旅遊人數與人均消費的關系、旅遊收入最大化與旅遊資源消耗最小化的關系、短期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旅遊經濟發展粗放與集約、外延與內涵、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關系,探索可持續旅遊的新路子。

科技支撐

充分利用旅遊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現代科技成果,采用物理手段、化學手段、生物手段、工程手段和計算機手段,促進旅遊資源和環境保護;加強旅遊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推廣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加大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投入。

國際合作

在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培訓、規劃、項目和融資等方面開展多種形式、領域和層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世界保護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世界勞工委員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委員會、東亞自然保護研究、監測和培訓中心等國際自然和文化保護組織建立廣泛聯系,加強合作,建立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機制,參照國際經驗建立中國綠色旅遊體系。在旅遊企業中,應推廣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實現環境管理與國際標準接軌。“路漫漫其修遠兮,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從悠久的歷史來看,中國的旅遊業剛剛起步,未來的路很長。建立綠色旅遊體系,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並沒有真正破題。我想用壹個單壹的見解來教教兩岸旅遊環保領域的同仁。

  • 上一篇:天津久安裏的歷史
  • 下一篇:中國人最喜歡中國歷史上的哪個朝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