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陽江有哪些老八景?

陽江有哪些老八景?

檀山的肖春

陽江八景之首是“年山春曉”,又稱“年山春樹”。邙山,位於江城黟縣公安局舊址後面,因山形“邙山”而得名。陽江因這座山而得名年城,楊沫也因流經其西部而得名日年江。在這座鯰魚山頂上,有兩棵南宋時期種植的木棉樹。到了明清時期,樹木雄偉,枝幹直插雲霄,高達三四十米。樹蒼勁雄偉,寬達數十圈。

每年仲春二月,兩株木棉樹盛開,紅花如火,黃心如焰。尤其是朝陽初升的時候,陽光與紅花交相輝映,雲朵皆紅,春光滿江。最奇怪的是,30裏外的北津港的海也是紅色的。阿清詩人林憶蓮說:“木棉經年養氣,年年送暖風。曾說二月火燒,遠處映山。”

幾百年來,年山頂上的兩棵紅棉樹壹直被當作陽江的象征。可惜其中壹棵最大的樹在幾十年前的壹場雷雨中受損,兩棵樹都被砍倒了,於是“莽山春曉”的壹幕蕩然無存。

龍濤·秋月

江城以北五公裏處,有壹條龍村,楊沫河從其北部流過。據大清統壹的記載,在古代,河水來到這裏時,相當洶湧,水聲嘩嘩直響,激起壹堆堆白浪,後浪推前浪,上下翻滾,將這裏的河床沖擊成萬丈深淵。它像壹條巨龍騰躍而過,因此“龍濤”的名字由此而來。

河兩岸樹木搖曳,遠處煙樹朦朧,如畫如詩,景色宜人。尤其是中秋節晚上,天高雲淡,月光如水,把龍濤村的這壹段河照得白白的。這條河的水銀波閃閃發光,像壹條蜿蜒的白練。這時,天空中又大又圓的月亮倒映著河心,天空中的河中形成了兩個皎潔的月亮,太神奇了!夜半時分,岸上寺廟的鐘聲傳來,更顯得清澈,更有詩意。民間還流傳著壹個美麗的傳說:當秋月照在靜夜時,河中的“雙石”幻化成采蓮船,船上載著幾個仙女,各持琵琶和笛子,壹邊劃著船與月亮嬉戲,壹邊合奏。微風習習,仙女飄飄,音樂升騰,音韻悠揚。兩岸的村舍,在月光的映照下,亮如白晝,壹針壹線不難穿過。因此,也有人說,在古代,龍濤的村民晚上依靠月光照明,所以他們不需要購買石油來照明。

南宋孝宗惜春五年(1178)考上高中的陽江才子曾曾就此景作詩壹首:“龍濤飲雙虹,萬裏風月清秋爽。倒水采花艷,林中霜月玲瓏。椎驚雁催夕照,浮鷗旁垂釣聽夜鐘。幾番秋意野,無詩。誰壹樣?”這是現存最早的贊美陽江風光的詩。此後,各個時期詩人的優秀作品代代相傳,如“龍濤的秋月爛如銀,她來了特別註意。萬裏清風浪,空江何處尋重輪”等等。

石覺禪林

石覺寺位於廣東省陽江市以南三英裏的楊沫河畔。它坐北朝南,占地4000平方米。“石覺禪林”是陽江八景之壹。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原名開元寺,與開元樓舊址相連。歷代共重建五次。清順治十壹年(1554),彜族人陳、捐地建觀音閣,挖出壹塊石頭,刻上“石覺”二字,故改名為“石覺寺”。康熙三年(1664),修建大佛殿和準提閣。乾隆十三年、嘉慶二十二年兩次重修,建文昌閣。道光二十七年(1847)再次重修,民國五年(1910)再次重修方丈。民國12年(1923)開鑿放流池,民國16年(1927)修建八角亭拱橋。1945年,雪峰大師(清塵大師)再次重修,加高了正殿,增加了客房和禪房。寺門的橫幅“大漠福地”是明代當地神仙朱載燦寫的。“沙漠之河”兩岸的石縫?三昧;《伯頓山》是清代狀元林昭堂所著的壹部指禪。八角亭石碑上的“登臨彼岸”二字是蘇東坡所寫。這座寺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宗教政策實施後,寺廟經過十幾年的修繕,面貌煥然壹新。趙樸初先生題詞“石覺寺”氣勢恢宏,為寺廟增光添彩。千佛塔高聳入雲,登塔遠眺,十裏風光,盡收眼底。寺內碑刻15,收藏佛經100。

秦洛·曹亞

秦洛山,離陽江市20多公裏,高448米。相傳晉代尚書郎羅漢曾隨秦漫遊此山,故名。

秦洛群峰重疊,被稱為百嶺。在南北山脊之間,由西北向東南堆疊著壹系列巨石。清澈的水和清泉從巖石的縫隙中湧出,奔騰而下。山石嶙峋,泉水流過,與脊石碰撞,水波躍動,古箏聲悠揚,似豎琴。“秦洛·曹亞”這個名字由此而來。

陽江古八景是陽江(縣)人心中永恒的風景。

在流動的泉水下面,有壹個由巨石圍成的水池,直徑約為100米,水深清澈,故稱“龍潭”。龍潭之上的山上,有壹座形似琴的石雕,另壹塊石頭上刻著“敏捷如形”四個字。歷代文人墨客寫了許多關於這個景點的詩。湯顯祖,明代著名戲劇家、禮部總監,萬歷十九年(1591)被貶至廣東徐聞縣任典史,途經陽江。《秦洛》詩中有壹句:“秦洛怎能藏君子,夜來海風吹走弦。”秦洛山頂上有壹個石棋盤。據說古代有神仙在這裏下棋。龍潭河在水下流入石河。解放後,石河口建了壹座水庫,在方圓境內占地十余裏,集雨面積達千米。遠遠望去石河水庫,水中的山猶如海中的島,風景獨特。

北山石塔

東山石塔,又名北山石塔,位於陽江東半裏的東山(今北山公園)上。曾被稱為“東山春石”、“北山蒼翠”、“紅嶺古塔”。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石塔建於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光緒年間(1876)重修。它是閣樓上的花崗巖結構,是省內唯壹沒有灰燼的石塔。高度18.5米,* *九層。它由1000多根重達數百公斤的長方形石條組成。塔身向上逐漸變窄,美觀大方,造型巧妙。上面有四個字“福祿來朝”。塔旁有壹塊著名的瑞和石,也叫蓮花石,形似壹朵巨型蓮花。瑞合石高5米,寬5米,刻有“瑞合”二字,直徑1米。石塔如筆,直上藍天,是陽江唯壹的珍貴古建築。

l983年再次重建,用花崗巖石代替塔閘,在塔基礎周圍鋪上寬8米的花崗巖板條,並修建雙石柱以穩固塔基礎。再次雷擊,1991年,然後重建塔閘,加裝防雷裝置。阿清詩人林憶蓮稱贊石塔說:“石塔在城東,石松點綴工人。壹支健康的筆支撐著筆漢,把寫作的高峰獨自留在大海裏。”

北山石塔旁的烈士陵園,占地5000多平方米。建於1957,重建於1984。烈士紀念碑內有許多革命烈士的骨灰盒,是我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山公園還有摩崖石刻、亭臺樓閣等景點。

摩崖石刻位於烈士紀念碑後面,有“瑞和”、“恩平宋”、“惜春亭”等

王太後的童話

陽江以東三裏處有壹座小山,大約在鴛鴦湖以西。相傳太後曾在此下榻,故名“太後山”。

後來,人們在山上建了壹座王太後廟,周圍種滿了果樹和鮮花,成了壹景。“太後幫”也因此得名。太後殿前,有壹幅鐫刻曾越平的對聯:竹影搖香鋪夜;桃花聞起來像武陵春天。“馮晴藍捷也有壹副對聯:“不信瑤池太寂寞;愛情在海上建造了壹座宮殿。“前人贊詩猶多,如:尋時何須去瑤池,東郭迷中猶有詩”;“仙範與道隔絕,太後何以留於此”;“荒山有幸來仙道”等等。

清道光十壹年(1831),太後山上建了壹個麻風病人之家,遊人不敢涉足。1934年夏天,太後尚鋼上的寺廟被燒毀,“太後的童話”早已成為過去。

金吉瑞和

瑞和石位於北山公園。金雞瑞和是陽江歷代著名景點之壹。它曾被命名為“東山春石”。瑞合石蓮花含苞待放,平如鏡,立於北墻上,高5米,寬5米,刻有“瑞合”二字。宋憲春八年(1272),南恩州獲得大豐收。據說在這個縣有兩穗大米,這被認為是來自天堂的好運的標誌。此時此刻,壽土府九大領著壹家人去“瑞和”留念。瑞河石刻為研究陽江歷史和書法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

周宇唱晚了

西浦,應該是整個西塞,但“西浦漁歌”指的是夏塞地區。在古代,陽江市的渝州路和河對岸的霞色都是楊沫河沖積的沙洲,也是當時漁民集中生活的地方。每當夕陽西下,漁船歸來,漁民們就唱啊唱。天光、水色、帆影、漁歌構成了壹幅美妙的畫面。

每天晚上,漁歌總是唱到二更。當時沿河的沙洲上長滿了榕樹,在樹蔭下織網的漁民妻子們也參與了這漁歌的晚唱。漁父的歌大多是鹹水歌,充滿了蔥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西浦漁歌》原名《渝州晚唱》。後來禹州這邊建了很多店鋪,所以漁船回來的時候都集中在西塞那邊,所以改名為“西浦漁歌”。

歷代文化人都對這個景點贊不絕口。阿清詩人林憶蓮寫道:“夕陽西下煙籠,漁人唱晚。遮光燈,紅扇在岸,歌混過江。”阿清詩人李春元寫道:“潮來犀浦聽漁歌,乘江興浪。半夜高弦響,問誰載月多。”

古時候“西浦漁歌”的原址在陽江造船廠、水上學校壹帶,現在陽臺上有很多建築,又是另壹番景象。

  • 上一篇:歷史與話題
  • 下一篇:順豐郵件記錄可以查多久?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