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高中歷史寒假作業

高中歷史寒假作業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說:“水行於山,舟為車,馬為馬。”紹興船的起源應該是春秋以前,更新世晚期的最後壹次海侵,迫使生長在寧紹平平原的越族改變了自己的勞動和生活習俗,拋棄了平原的農耕習慣,學會了適應水環境。蛇圖騰文化是越族“人水合壹”的重要見證。余姚河姆渡遺址第四文化層發掘中發現刻有圖案的木漿,足以說明船作為紹興交通工具的歷史。但在迄今為止的史料記載中,烏篷船壹詞最早出現在宋代。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隱居家鄉紹興時,曾在壹首詩中描寫當地人民的田園閑適生活:“獨舟八尺,華蓋三扇,占據平洲煙雨。”這是對吳鵬船最早的文字描述,說明南宋時吳鵬船已經成為紹興人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吳鵬船的出現與鑒湖的消失不謀而合,這與鑒湖消失後紹興密集的河湖網阻礙陸路交通的發展密不可分。在紹興,烏篷船作為壹種客貨兩用的交通工具,比陸路交通更加便捷,大量出現在文化、旅遊、風俗等活動中。魯迅筆下紹興人坐在烏篷船上看社戲的描寫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壹方面,吳鵬船反映了紹興的水環境,同時,它也是紹興人的生產。

長期與水接觸的結晶,吳鵬船的形制、材質、造型、色彩、裝飾、動力設置,都反映了紹興的水鄉地理環境和紹興人特殊的生產生活習俗。在古代,有兩種船穿梭在紹興的城鄉之間。壹艘是白蓋船,作為帆船使用,屬於現在的貨船。另壹艘是吳鵬號,壹艘載客和載客的客船。吳鵬船按大小可分為四明瓦、三明瓦和劃槳船。烏篷船的篷是半圓形的,用竹片編織而成,在竹片中間夾著壹些竹竿,防止雨天雨水滲入,竹片上塗了壹層黑油,有利於雨水落下;兩個固定的圓檐稱為“固定檐”,還有壹個滑動透光的圓檐,上面鑲嵌著壹寸見方的薄牡蠣殼。下雨天,用裸露的瓦片蓋起來擋雨擋風,晴天,拆下來通風曬太陽。因此,當地人把這個穹頂稱為“明瓦”。三明瓦是壹種中艙兩個,後艙壹個的瓦。在紹興,有壹種比四明瓦還大的大篷船。船身雕有花紋和圖案,船頭雕繪有虎頭之類的動物。當地人叫它“益鳥”,它的形象很奇怪,笑起來很嚇人。這與古越人長期生活的水環境密切相關。海侵達到頂峰時,古越北部大部分土地成為汪洋壹片。越南人民在海上捕魚時,經常遇到大風暴而翻船。制服興風作浪的海龍,確保漁船和船只在海上風平浪靜,壹直是越南民族的神聖願望。這種益鳥生活在大海深處,喜愛龍,龍見到它就躲開,於是船家就把它畫在船頭,這樣龍就不能在水面上鬧事,以保證航行的平安,後人壹直沿用至今。

在古代,許多富有的官僚經常乘坐壹艘大篷船(已被豪華機動遊艇取代)去拜訪、掃墓、問候親戚和看戲;壹些文人也在吳鵬船上飲酒作詩,留下了許多墨寶。魯迅先生筆下的“文人酒船”,俗稱“梭子飛”,是三明瓦。乘吳鵬船旅遊是現在紹興旅遊的壹大特色。目前穿梭於紹興城鄉景區之間的烏篷船,大多是靠腳劃船,船可壹人操作,靈活方便,有利於接客和載人;徒步泛舟紹興是目前紹興最時尚的旅遊方式。船就像運河上的扁舟,船底經常墊著草席。上船後,遊客席地而坐,頭離樹冠只有二三十厘米,船尾坐著壹個船夫。他們技術嫻熟,洋洋自得。吳鵬船前進的動力來自擺渡人的雙腳。當擺渡人的腳用力劃水時,船就會穩穩地前進。“劃水”的意思很奇妙。擺渡人胳膊下劃動的木槳就是舵。

它可以用來控制船的方向。天氣暖和時,遊客可以把手伸出船外,放在船的左右兩側,有時還可以輕輕拍打水面,像鴨子戲水壹樣。滿載遊客的烏篷船吃水很深,遊客的視線往往和船外的水差不多。乘這條船旅行就像坐在平靜的水面上。當小船在城市中穿行,眼前的高樓和古樸的“八字”橋“從頭頂掠過,就像在播放江南水鄉風光的慢鏡頭。每當遊船在鄉間水道“漫步”,兩岸的山脊近在眼前、近在鼻端,不時能聞到泥土和田間作物的清香,讓人心曠神怡。紹興吳鵬船已經聞名中外。紹興市政府提出建設旅遊城市的口號,為吳鵬遊船體現其旅遊價值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在紹興,吳鵬船不僅是壹種特殊的交通工具,也是壹種無價的旅遊產業。紹興人充分利用自然水環境,挖掘隱藏在吳鵬船裏的文化內涵,充分展示紹興獨特的景觀、歷史背景、風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水手長招聘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學生。烏篷船是紹興人的旅遊產業,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 上一篇:介紹世界著名城市
  • 下一篇:4s店的由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