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山東歷史上最長的幹旱。

山東歷史上最長的幹旱。

中國歷史上嚴重幹旱災害綜述

1628 ~ 1641年(明朝崇禎元年至十四年),覆蓋內蒙古、甘肅、寧夏、山西、陜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北京、天津、上海等16個省市的廣大區域。此外,許多地區出現了蝗災和瘟疫,加劇了災情的發展,造成了無數的人畜死亡。

1784 ~ 1786(清乾隆49-50年)山東、河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河北、山西、陜西、湖南、廣東等省市連續兩三季無雨,田地龜裂,麥稻幹枯。後來很多地區出現蝗災,導致各地絕收。

1876 ~ 1878(清光緒二年至?四年)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陜西、湖北、安徽、江蘇等13省市降水量。極其稀少。許多地區常年無雨,甚至幾年無雨,導致河流幹涸,田地龜裂,多年無收成,發生大規模嚴重饑荒,導致數千人餓死。

1928年至1929年,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蘇、浙江等省區連續兩年遭受旱災,造成江河斷流、湖泊幹涸、井泉幹涸、田地龜裂,百姓饑寒交迫、餓死逃亡,極為淒涼。據不完全統計,這次旱災餓死300萬人,災民6543.8+0.2億人,占當時中國總人口的30%。

河南、湖北、陜西、湖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西、山西、江蘇、雲南等省1961年夏秋期間,渭河、黃河中下遊以南至武夷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少雨高溫。1960年,華北、西南地區春夏有旱。1961上半年,北方大部分地區少雨少旱,江淮地區夏旱嚴重。3年全國受旱農田654.38+0.64億畝,成災6.9億畝;三年全國糧食減產611.5億公斤。

1972期間,山西、北京、天津、河北、陜西、寧夏、內蒙古、遼寧、湖南、湖北、四川、廣西等省市北部旱區長期少雨幹旱,河流水位下降,水塘、水庫蓄水減少甚至幹涸,對農業影響較大,共減產654.38-1003.5億公斤。北京、天津等城市供需矛盾加劇。南方的幹旱嚴重影響了水稻和棉花的生長。

1978年安徽、江蘇、浙江、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山東、上海、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四川等省市受旱地區年降水量普遍只有500 ~ 1200mm,偏少20 ~ 40%。其中江淮之間大部年降水量只有450 ~ 700毫米,偏少30 ~ 50%。3月初以來,受旱面積基本保持在1億畝以上,最大受旱面積達4億畝。在許多地區,河流被切斷,水庫和池塘幹涸,地下水位下降,人畜飲水變得困難,壹些作物因幹旱而死亡。

1988期間,山東、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河北、山西、陜西、浙江、內蒙古、遼寧、四川、貴州冬小麥產區缺麥,山東、河北、湖南、湖北、雲南春季出現旱情。夏季,黃淮及長江中下遊夏旱發展迅速,範圍廣,旱情嚴重。秋季,北方冬麥區出現不同程度的幹旱。全國受旱農田4.9億畝,成災2.3億畝(僅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蘇五省全年受旱面積2.7億畝,糧食減產50多億斤)。中國有幾千萬人,65438+1億多牲畜飲水困難。

1997期間,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陜西、甘肅、寧夏、吉林等省長江以北降水明顯偏少,春夏秋三季出現幹旱,特別是夏季持續高溫少雨,造成建國以來罕見的嚴重伏旱。中國北方6-8月區域平均降水量僅為201mm,為1951年以來最低。黃河共斷流222天,是歷史上最長、最嚴重的壹年。當年受旱農作物5億畝,成災3億畝,絕收5900萬畝。

1999山西、河北、陜西、內蒙古、遼寧、山東、河南、北京、天津、甘肅、黑龍江等省市夏秋季遭受嚴重幹旱。北京、河北大部、河南南部、山西北部、淮北、安徽、陜西、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降水量偏少五至七成。南方的湖南、廣西、廣東、湖北等省,冬、春、秋三季也遭受不同程度的幹旱。中國累計受旱面積4.52億畝,成災2.49億畝。

2000年,河北、山西、內蒙古、北京、天津、山東、陜西、甘肅、寧夏、遼寧、吉林、黑龍江、湖北、安徽等省市降水偏少,氣溫偏高,普遍幹旱。其中,華北、西北地區東部幹旱主要發生在2-7月,河北中北部、山西北部、陜西北部、內蒙古部分地區6個月降水偏少5-6成,黃淮、江淮、江漢幹旱主要發生在2-5月,河南、山東、淮北、湖北西北部4個月降水偏少5-8成。東北幹旱主要發生在5-7月,遼寧西部、吉林西北部、黑龍江西南部三個月降水偏少50-70%。全年6億畝農作物受旱,成災4億畝;因幹旱造成3800萬城鄉人口和2400萬頭大牲畜不同程度飲水困難。

  • 上一篇:2015年4月26日四川省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基礎知識答案解析。
  • 下一篇:空軍第九航空學校的由來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