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汕頭小公園小公園區歷史

汕頭小公園小公園區歷史

城市和人壹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活史。“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是20世紀30年代老汕頭經濟繁榮的象征,是“百年商埠”的歷史見證。

全國各城市獨壹無二的罕見環形放射狀路網結構,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築,“四永久壹平”的合理布局,有著許多在斯裏蘭卡土生土長的汕頭人的記憶。潮汕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商業文化、建築文化,在這裏交匯、相得益彰,像壹道絢麗多彩的風景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中國唯壹的放射式拱廊街

條條大路通碼頭,碼頭既是終點,也是走向海洋的起點。小公園的放射狀路網格局,象征著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色。

很多人不知道,這是中國唯壹壹條輻射式格局的騎樓街,也是中國大陸最大的騎樓群,規模遠超廣州的“上下九”等地。在騎樓建築的科學規劃上,圍繞壹個小公園延伸出壹個蜘蛛網式的騎樓,形成輻射格局,主街縱向,次街橫向,縱橫交錯,形成網格。沈履成《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傳統風貌》壹文指出,“這種以放射式設計著稱的嚴謹布局,在國內外城市中並不多見,是結合汕頭向西南沿海的自然地形逐步演變改造的結果。”

騎樓建築融合了中西風格。

在小公園裏走壹圈,人們的目光往往會被騎樓所吸引:這些騎樓大多是三到四層,大部分都是空置的,只有壹層有人居住或作為店鋪經營。雖然表面斑駁,但依然掩蓋不了舊款表面下精致的裝飾和豐富的設計。流暢的線條似乎勾勒出過去的輝煌...中西合璧是騎樓建築的又壹特色。韓山師範學院潮汐研究所客座研究員、跟蹤拍攝汕頭老建築30多年的攝影家蔡告訴記者,汕頭近代騎樓建築,根據當地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特點,參考古人築為巢、後發展為吊腳樓等檐廊建築,借鑒開埠後引進的西方柱廊建築,與當地建築特色相融合。通過建築文化轉化、自我調整、理性選擇、整合創新三個階段,註重商業步行街和步行空間的整體設計,既能遮陽擋雨,又能有效利用空間,形成和諧統壹、豐富多彩的街景。

在建築細節上,騎樓建築充分發揮了潮汕工匠精雕細琢的傳統風格,在山花、騎樓、窗框、門套等方面對尺度、比例、形式都進行了細致的推敲。,並將各種具有傳統特色的圖案與異國情調的“洛可可”圖案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壹種迷人的裝飾藝術,給人帶來了新鮮感,同時也更好地展示了汕頭的現代建築。“作為中西建築藝術結合的典範,它記錄了汕頭‘開埠’的歷史,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蔡對說道。

有2000多所海外華人資助的華僑住宅。

蔡指出,1921汕頭建立後,特別是1929年至1939年日軍侵占前,是近代汕頭建設的高峰期。當時市政當局提出市政改造計劃,利用僑資實施。在“實業救國”的倡導帶動下,愛國華僑和有識之士紛紛投資建設。

這壹時期,澄海的李晨家族在汕頭買下大量土地並立即開始興建新樓,在“泗湧-升平”、平海路、福和城等地新建樓房400多座。祖籍潮安的榮發源家族,是現代新加坡擁有相當財富的華僑家族。他們還積極投資汕頭房地產業,在多個街道擁有新樓,其中榮龍街、潮安街和金童街的許多新樓都是榮發源家族建造的。吳朝川的華僑家族也在永和、永興街修建了許多建築。這三個華僑家族和其他華僑在近代汕頭建造了大量的建築,對當時汕頭城市的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

《汕頭小公園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壹文也指出,小公園在20世紀20年代末至抗戰前夕完全可以建成。背景因素是汕頭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快速的經濟發展,而僑資在建設中起主導作用,約占總投資的2/3,2000多棟僑房建在街道,保證了小公園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下能夠高起點、高標準的規劃。

白宇拱廊舊業

鐫刻“華僑文化”

在記者面前,有超過100舊的騎樓契約在小公園的面積。這些事跡斑駁或泛黃,見證了小公園幾百年的歷史,見證了小公園與海洋文化、華僑文化密不可分的聯系...

這些老事跡的擁有者是壹個汕頭80後的年輕人,名叫丁碩,筆名“青蛙大冒險”。中國新聞社記者,汕頭市僑聯青年委員。從十年前開始,丁碩就致力於潮汕文物和資料的收藏,至今已收藏潮汕古董數百件。其《潮汕印象》壹書,潮汕文化作品,遠銷海內外數十個國家,在學術界有壹定知名度。去年6月5438+065438+10月,丁碩舉辦了“柯凡老埠文化收藏展”,向公眾免費展示了他收藏的400多件潮汕古董。這批老事跡就是展品之壹。

記者看到,這些房契的時間跨度從宣彤二年(1910)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共有80多份房契,總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這些房子涉及英國邵昌洋行、汕頭總商會、李華利華僑審批局、汕頭金山中學、華南公司、萬發公司、賈蓉公司、長園公司、姬叔公司、粵泰公司等單位,以及幾十戶人家的房產。邵昌洋行的壹些“變賣合同”上還蓋著英國領事館的藍印。這些房子最終被壹個李氏家族買走,包括李華禮、李、、李坑渠等家族成員。“擁有80座騎樓的李華禮家族,可謂‘民國房叔’。”丁碩開玩笑說。“原來李華利的事務所在煙葉方面生意很大,後來又開了李華利華僑審批局。”

“這是僑批局的地契,非常罕見。”丁碩展示其中壹份名為“汕頭市新潮興街華僑審批局”的房契。“汕頭華僑審批協會檔案顯示,民國時期,李氏家族在汕頭新潮興街94號設立華僑審批局,由李潤初任經理。房契上的92號、94號、96號、98號房,是李華利的大老婆李周金富的。

丁碩告訴記者,汕頭小公園有上千座騎樓建築,其中大部分是華僑住宅。在過去,許多海外華人出國時,往往將房契保存在信任的親友家中太久,以便後人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它們作為廢紙出售,流入市場。根據房契上的地址和地圖,丁碩也去尋找老宅,發現其他房契上的老宅大部分還在,只是沒有拆除,大部分已經無人居住。這座老房子背後的故事因此不為人知。但他們默默見證了汕頭開埠的百年歷史,也因為身上刻著“華僑”二字而有了特殊的意義。

“汕頭小公園是汕頭開埠文化的標誌性建築。這些老房子都有自己的傳說,需要整理。”潮汕民俗文化學者林在仔細觀看了這些老事跡後表示,汕頭老城區的上千座騎樓,大部分都在海外定居,目前能找到房子故事的不到5%,但只有老華僑才能知道這些老房子的故事。因此,有必要搶救海外華人的口述歷史,讓這些老房子的故事得到挖掘、保存和流傳。

百貨公司已經領先了。

汕頭實行股份制

在小公園裏逛壹逛,無論是老人還是當地的壹些年輕人,都會不約而同地講述同壹個記憶:小公園裏最醒目的建築是百貨大樓,有著花卉圖案的彩色地磚,電梯裏充滿了神秘感。

百貨大樓建於1932,是汕頭老城核心區最重要的建築。據了解,南盛百貨由梅州華僑李柏恒於1911年創辦。1932年,來自梅州的華僑李柏環、李耀宗、李、李景全等集資50萬元,在這個小公園西側的安平路頭建起了壹棟7層洋樓。企業名稱是南盛公司。其中,壹至二樓經營蘇雜貨,三至四樓為中央餐廳,五至七樓為中央酒店。300多名員工,興盛壹時,但由於經營不善,開業僅10個月就倒閉了。

1935中,經理李百煥將南生“補償”給了住在印尼的表弟李海烈,離開中央旅社自己經營。李海烈重組了李金元、李紅、李景全等10老鄉為股東,整頓經營,成為當時汕頭首屈壹指的百貨公司。曾在南洋經商的李百桓很有商業頭腦。當年,南盛貿易公司在汕頭率先推行“股份制”和“承包制”經營模式。

值得壹提的是,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就有了電梯。這個“汕頭第壹梯”屬於歷史最悠久的南盛公司,足足用了60年。1956,南盛貿易有限公司與汕頭市國營百貨大樓合資成立,更名為it百貨大樓。5月29日,1958,汕頭百貨在南盛公司基礎上實行公私合營,隆重開業。當年開業時,兩萬多市民陸續湧入,見證了汕頭商業發展的重要時刻。

如今,百貨大樓已經廢棄多年,被藍色的鐵壁圍了起來。盡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它的舊貌中感受到曾經的繁榮。

  • 上一篇:什麽是桐油?
  • 下一篇:趙士程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