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什麽是政治哲學?

什麽是政治哲學?

政治學的壹個分支。它是研究政治關系的本質及其發展的壹般規律的科學,也是政治理論的方法、原則和體系的科學。它主要關註政治價值和政治本質,是關於壹般政治問題的理論,也是其他政治理論的哲學基礎。

概念的產生

就其內容而言,政治哲學非常古老,古代許多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和理論都蘊含著政治哲學的意義。但就其概念而言,直到20世紀上半葉才逐漸在學術界流行起來,具有學科性和方法論的雙重特征。20世紀上半葉以前,偶有政治哲學理論,但只是傳統學科分化的延續,就像美學被稱為藝術哲學,歷史學被稱為歷史哲學,倫理學被稱為道德哲學壹樣。20世紀初,政治學領域開始出現科學主義思潮。20世紀20年代,新政治學運動率先提出政治學科學化的主張,倡導引入自然科學的概念和方法,建立了類似自然科學的政治學理論體系。後來,行為主義政治學在理論上系統地提出了政治學的概念,用來表述運用自然科學方法、定量研究、經驗證據、價值中立、描述和分析的政治方法和理論,把演繹推理、邏輯驗證、從純理論角度討論政治的本質和目的等長期使用的政治理論和方法稱為政治哲學。這時,政治哲學獲得了概念的意義。

目的

研究政治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和政治理論概念體系的學科。20世紀政治學興起後,學者們把帶有強烈道德和價值色彩的政治研究稱為政治哲學,傳統上是用思辨的方法,從純理論的角度來探討政治的本質、目的和發展規律。其內容:壹是政治學壹般理論的研究,討論政治的起源、本質、規律、規範、目的和手段;二、政治理論、學說、思想、概念的研究具有“元理論”或“超理論”的特點,主要分析詞語、概念的含義,論證的邏輯,命題的依據等等。在國家存在的條件下,其他壹切哲學形式都服從於政治哲學,所以政治哲學是第壹哲學。目前,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國家的最高行動指南。因此,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演變而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目前中國的第壹哲學。

什麽是政治哲學?

即使在今天,政治哲學也不是壹個被普遍接受的學科名稱。在德國,哲學家們仍然願意按照德國的學術傳統使用“法律與國家的哲學”或“法律與國家的哲學倫理學”這壹名稱,盡管政治哲學這壹名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政治哲學在英國學術界是壹個被廣泛接受的概念,但即使在那裏,許多人仍然傾向於將政治哲學置於道德哲學或倫理學之下。在壹些書籍和大學課程中,政治哲學也被和社會哲學放在壹起討論。這些現象不僅給準確理解政治哲學的定義帶來困難,也為把握政治哲學的對象提供了指南。法律與權利、國家、社會以及構成社會的個人都是政治哲學關註的對象,道德哲學是奠定政治哲學基礎的壹部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其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從字面上看,政治哲學應該理解為對政治的哲學研究,就像法哲學是對法律和權利的哲學研究,國家哲學是對國家的哲學研究壹樣。繼承了歐洲理性主義傳統的美國政治哲學家施特勞斯是這樣認為的。他說,“要作出正確的判斷,必須了解真理的標準。如果政治哲學想要正確地處理這門學科的主題,它必須努力獲得關於這些標準的真正知識。政治哲學是試圖真正理解政治事務的本質和正確或完善的政治制度。”但是,這壹定義本身包含了許多需要澄清的概念,如真理、真知、政治和政治事務、完善的政治制度等,而不同的學派和思想家通常對這些概念有著不同的、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理解和解釋;這些差異不僅涉及觀念和社會歷史背景的差異,還涉及方法和視野的差異。這些概念以及理解和解釋上的差異將在下面討論。這裏先從政治的解讀說起。

韋伯政治定義的影響

在現代學術領域,韋伯的政治定義有著廣泛的影響。在分析什麽是政治時,韋伯直接從國家出發。“我們打算只從壹個政治團體的領導層的角度來理解政治,也就是今天的國家,或者那個領導層的影響力。”在韋伯看來,壹個國家的特點在於它的特殊手段,這就是使用暴力。“國家就是這樣壹個人類群體,它(成功地)宣布壟斷了在某壹領土內適當使用暴力的權利。請註意,‘領土’也是壹個國家的特征之壹。現在的特點是,其他機構或個人只在國家允許的範圍內被賦予使用暴力的權利。國家被認為是暴力使用“權力”的唯壹來源。因此,對我們來說,‘政治’指的是分享權力或影響權力分配的努力,無論是在國家之間還是在壹個國家內部的群體之間。”我們可以看到韋伯的定義明顯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後者認為“國家不過是壹個階級鎮壓另壹個階級的機器”,這種鎮壓既包括政治統治,也包括經濟壓迫。然而,韋伯的定義比馬克思主義的定義更為寬泛,它並不僅僅將權力局限於壓制和壓迫的功能。然而,雖然壟斷暴力是國家的典型象征,但它不是壹般政治的核心。政治的核心是權力分配,但權力有自己的方向。如果人們審視以權力為中心的政治取向,就會發現政治原本就具有超越國家權力邊界的功能,或者換句話說,政治不僅先於國家,而且具有比國家更廣更深的功能。達爾在分析現代政治時指出,“凡是亞裏士多德和韋伯稱之為政治的東西,拉斯韋爾也稱之為政治,但拉斯韋爾認為是政治的東西,未必在韋伯和亞裏士多德的視野中。例如,拉斯韋爾認為商業公司或工會也有“政治”的壹面。因此,讓我們大膽地把政治制度定義為任何在很大程度上涉及控制、影響、權力或權威的人類關系的連續模式。”達爾在這裏提到的控制、影響、權威等人類關系,都可以歸結為壹般的權力及其作用,所以我們可以說,政治就是權力在人類群體中的運作。但需要進壹步指出的是,政治權力的壹般和最終目的是利益分配,而所謂的社會利益是所有人類社會都必須的、追求的、尊重的東西,從權利、財富、地位到環境、教育等等。以分配這些社會利益為根本目的的政治,從來都是按照壹定的原則,通過壹定的制度,在壹定的群體中實現的。這些原則、制度和其他制度性規定是建立在壹定的規範和價值基礎上的,而所謂的基礎,要麽是解釋為什麽那些原則和制度如此必要,要麽是解釋改變那些原則和制度或建立新的原則和制度的理由。這些解釋的原因與個人、社會及其各種組織形式直接相關,並表明了對它們的根本態度。分析和考察這些規範和價值並解釋其合法性,並以此為核心來研究和評價政治原則和制度,提出和解釋新的規範和概念以及新的原則和制度,就構成了政治哲學的對象。達爾認為,“政治哲學的特殊貢獻在於,它特別關註關於價值、規範和標準的信念。”然而,現代實證主義並不認為政治哲學應該承擔這樣的任務,而是側重於政治哲學的語言分析。

政治規範和價值觀

政治哲學如果不以政治規範和價值為中心關註點,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當代政治哲學的復興以這些概念為契機,重新獲得人們的重視和關註。羅爾斯認為,政治哲學是為壹個適當的制度尋求共同的基礎,以捍衛民主的自由和平等,而這樣的基礎首先是概念上的。在這壹點上,諾齊克的態度與羅爾斯是壹致的。他說,“道德哲學為政治提供了基礎和邊界。人們之間能做什麽和不能做什麽的約束也限制了人們通過壹個國家機器能做什麽或者他們能做什麽來建造這樣壹個機器。”但諾齊克對政治哲學采取的是狹義的理解,即關註壹個國家是否必要,什麽樣的國家是必要的。“政治哲學的基本問題,也就是在有關國家應該如何組織的問題之前的壹個問題,是任何國家是否應該存在。為什麽沒有政府?因為無政府主義的理論——它有多麽可靠——不亞於對政治哲學整個主題的激進攻擊,所以在討論政治哲學時,首先考慮它的主要對手無政府主義者是恰當的。那些認為無政府主義並非沒有吸引力的人會認為,政治哲學也可能到此為止。”雖然政治哲學並不專註於對政治行為和政治制度的實證研究,即不關註政治是怎樣的,但作為學術的政治哲學必然會在壹定程度上涉及、引用和討論這些問題。作為壹門哲學學科,政治哲學關註的中心問題是政治應該如何。然而,政治哲學作為壹門規範性學科,並不從社會歷史背景出發討論“應該”的問題,而總是以現實的社會歷史作為自己理論的基礎和條件,因此政治哲學的研究必然要分析和討論這些問題。

摘要

根據前面的分析和討論,這裏可以得出壹個結論:政治是人類在壹定社會群體中產生的分配社會利益的各種行為和制度;這裏所謂的社會組織,壹般都有壹個至高無上的權威,壹定的規章制度,壹定的領地。無論是從人類社會-歷史的時間維度考慮,還是從其空間維度考慮,政治的範圍都大於國家模式。但是,無論如何,國家是人類政治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有時直接把政治哲學的對象歸結為國家。現在我們可以給出自己對政治哲學的定義了。政治行為、原則和制度需要壹定的理念作為指導,而這些理念可以來自各種渠道。因此,政治哲學研究的是上述政治行為所遵循的原則和制度,以及由這些原則和制度衍生出的規範和價值觀念,這些觀念的基礎,以及由這些原則和制度構成的基本結構;研究不同政治哲學流派提出的各種判斷和觀點;政治哲學也研究上述問題的方法論。在這裏,人們還爭論什麽是社會,什麽是個人,什麽是國家,什麽是權威。這些爭論不僅涉及事實,還涉及人們為自己的理解所建立的標準,而這些標準屬於規範問題,因此也在政治哲學的視野之下。

研究對象和範圍

中國政治學界壹般在政治學分支和方法論的雙重意義上理解政治哲學。認為政治哲學是研究社會政治關系的性質及其發展的壹般規律的科學,也是研究政治理論的方法、原則和制度的科學。它是政治學和哲學兩大學科體系的中間層次和中介環節。從哲學的角度看,是哲學在政治領域的應用;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它是政治理論在哲學層面上的抽象和概括。作為壹種方法論,政治哲學不同於行為主義所倡導的政治學。壹方面,從大量事實現象中總結出壹般原則和原理,尋求政治發展的壹般規律;壹方面,從某些原則出發,演繹推理,描繪政治的發展趨勢,試圖為社會政治生活建立規範。西方學者受限於哲學流派的劃分,對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有不同的理解,賦予了政治哲學不同的含義。美國學者G.H .薩賓贊同實用主義,認為政治哲學有三個要素:事實、因果關系和價值。政治哲學應該分析和判斷政治現象的事實,抽象地考察這種事實現象的存在和可能的影響;研究壹種狀態與另壹種狀態之間的可能性關系;從某種信仰出發,按照壹定的標準判斷對錯,做出選擇。G.E.G凱瑟琳認為政治哲學關註的是“目標或決定性的價值”,價值所指的善、惡、美、醜是倫理學和美學的形容詞,因此政治哲學可以被視為倫理學的壹個分支,基於“美學的基本原則或公理所作出的判斷”。l·施特勞斯堅持認為“政治哲學就是試圖真正理解政治事務的本質和正確或完善的政治制度”。通過比較政治哲學與行為主義政治學,埃克斯坦認為政治哲學至少在三個方面有所不同:就主題而言,政治哲學既涉及方法,也涉及目的,即不僅涉及事實,還涉及標準、抽象的道德原則或當前的實踐活動;就範圍而言,政治哲學主要以系統結構為特征,它包括概念、範疇、方法和系統;就論證的標準而言,政治哲學強調連貫性和因果性。盡管中西方學者對政治哲學有不同的理解或表述,但他們對其基本精神和內涵的理解有相似之處,即政治哲學是關於政治的壹般理論,是關於壹般政治理論的理論。所謂政治通論,就是從復雜的政治現象中把握政治及其關系的本質,探索政治的起源、本質、關系、作用、過程、規律、規範、目的和手段。所謂政治的壹般理論,就是埃克斯坦所謂的“超理論”。其研究對象包括政治理論、學說、思想和觀念本身,如政治學基本概念和範疇的確立、政治理論科學體系的構建、政治分析原則和方法的選擇、政治邏輯的普遍性質和內在聯系的規定、政治價值的評價及其標準的設定等。這兩個方面勾勒出政治哲學的基本特征,即註重價值研究、目的研究、規律研究、原則研究、規範研究、方法研究和理論研究。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

政治哲學在中國沒有成熟的形態和明顯的階段,這與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和思維特點有關。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主要特征有:①禮仁合壹的本體論。“禮”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基本範疇,是國家和社會的規範、秩序和制度的概括和抽象。“仁”是傳統哲學的核心概念,即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也意味著最高層次的社會理想。禮與仁的結合,目的與手段的互為因果,構成了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框架。(2)天人合壹的神權政治觀。“天人合壹”的哲學巧妙地融合了人、社會和自然,蘊含著壹種自然法的精神,不僅回答了權力本質的問題,而且為封建等級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也是壹種治國之道或基礎。“天”是自然,是上帝,是壹種神秘的力量。因人而事天、因人而師天,是統治者遵守的壹個原則。③重民輕君的民本思想。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從西周“尊德保民”的朦朧意識發展到盛唐成熟的民本主義,從反面認識政治運行的基本規律。“民重於國,君輕於民”和“民為水,亦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原則,成為統治者調整政治關系、改變執政方式的主要依據,雖然這與統治階級的利益根本矛盾。④家國壹體的倫理政治觀。以“家”為範本解釋“國”,以“國”為原則規範“家”。家國不分,孝與忠融為壹體,君臣父子關系統壹於“同家治國”。以道德標準代替政治標準,以倫理規範代替政治規範,是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價值評價和政治統治原則。

編輯西方政治哲學的這段話

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演變大致經歷以下幾個階段:①古典時期。柏拉圖從人性出發,根據社會哲學的壹般原理構想了壹個理想的政治社會,推導了人與國家的關系,設計了壹個由具有智慧、勇氣、節制、正義四種美德的哲學國王統治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對政治學中的100多個城邦進行了分析和分類,創造了政治學的壹些最初的基本概念,並把實現人類最高的善作為最優政體的標準。他們共同奠定了西方政治哲學的基礎。這壹時期,西方政治哲學世俗自然,充滿理想。②神學時期。在中世紀,君權神授和上帝創造國家是政治哲學論證的唯壹主題。托馬斯·阿奎那以其系統而精確的神學和政治觀點成為中世紀政治哲學的代表。他主張信仰高於理性,宗教權力高於皇權,上帝的意誌是國家法律的唯壹來源。這壹時期的政治哲學成了神學的奴隸。③理性時期,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作為建立資本主義統治制度的思想準備,N·馬基雅維利、J·博丹、J·洛克、T·霍布斯、孟德斯鳩、J·J·盧梭等壹大批思想家提出並論述了許多政治哲學的概念和理論,如自然法、自然人權、社會契約、主權、平等、自由等。後來I康德和G.W.F黑格爾以他們嚴密的哲學體系論證了起源、自由與法、國家的真理、政治制度的形成、國家與人民。黑格爾也以哲學家的深刻思考感受到了國家背後的某種法律動機。這壹時期的政治哲學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文化遺產,是西方傳統政治哲學最輝煌的時期。4頹廢期。19世紀確立了資本主義統治,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完成了從自由競爭到壟斷的轉變。壹批資產階級學者拋棄了人的理性,從批判的、建設性的走向保守的、頹廢的。邊沁的功利主義、密爾的自由主義、斯潘塞的“社會有機體論”、尼采的“超人”哲學和他的“權力意誌論”都越來越背離科學精神。資產階級的政治哲學的特點是同資產階級壹起頹廢。

編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這段話

19世紀中期,隨著資本統治的確立、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和無產階級經過階級鬥爭實踐的成熟,馬克思與恩格斯壹起重新審視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壹般規律,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他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社會政治生活,從本質上改變了傳統的政治哲學,使之轉化為科學的政治觀,開創了政治哲學發展史上的新紀元。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基本特征是:①從根本上否定基於上帝啟示、人類理性、絕對理念和永恒正義的政治觀,從社會生產力、經濟關系及其發展來解釋政治及其歷史,從中找到解決社會沖突的手段。(2)尊重社會系統各種因素和條件的相互作用及其歷史發展的辯證運動,從歷史的整體關系中提示和把握政治及其歷史過程的內在規律性,反對在純粹思維的範圍內自我孤立。③他主張把政治哲學的理論運用到具體的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為革命制定正確的策略,並有效地判斷所要采取的策略細節的正確性,從而建立了科學的政治認識論和方法論。

編輯這壹段的現狀和前景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政界流行的科學思潮使得實證研究幾乎成為唯壹的方法,尤其是“價值中立”口號的出現,讓人驚呼政治哲學已經不存在或者正在消失。壹般認為,20世紀以來沒有出版過權威的政治哲學著作。但也有相當壹部分人認為,政治研究無論采用什麽方法,都離不開政治哲學。這些學者認為,存在主義、實證主義、保守主義、新托馬斯主義,以及20世紀以來出現的法律、倫理、社會和分析等流派,都屬於政治哲學的流派或領域,包括行為主義政治學本身,也屬於作為方法論的政治哲學範疇。所以政治哲學並沒有消失,只是在行為科學的沖擊下,發展緩慢,影響不大,或者表現形式不同。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羅爾斯《正義論》的出版,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哲學又復活了。這不僅是因為行為主義政治學和後行為主義政治學未能提供拯救社會的良策,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實踐和理論要求更加強烈和迫切。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科學的政治學體系離不開壹套概念和範疇,離不開對價值和事實的科學分析和評價。隨著人類政治生活的日益復雜,需要應用專業技能,需要解釋理論和知識。政治哲學不僅需要存在,而且非常重要。但是,由於其利益原則、政治視角和理論基礎的限制,以及政治哲學的嚴重分裂,西方政治學界隸屬關系不同,明顯具有各自學科的特點,壹時難以形成相對集中的主題,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更不可能有大的進展。

  • 上一篇:勒布朗詹姆斯到目前為止拿到了幾個三雙?
  • 下一篇:潮汕的朋友們,妳們村什麽時候拜過師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