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什麽是民族團結?

什麽是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內容之壹,也是中國和國家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的團結是以中國的領導和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壹為基礎的。作為中國民族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簡介

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內容之壹,也是中國和國家追求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各民族的團結是以中國的領導和黨的團結為核心的,是以社會主義制度和祖國統壹為基礎的。

編輯本段的基本內涵

反對民族壓迫和歧視

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的制度長期存在。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造,從根本上廢除了反動制度,開辟了民族平等團結的新時代。此外,中國和政府還運用行政和法律手段禁止壹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歧視。民族團結

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包括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和民族內部的團結。

共同發展

齊心,各族人民將共同努力,促進祖國的發展和繁榮。民族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進步的必要前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開辟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不是誰的親密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56個民族應該進壹步鞏固和發展這種關系,團結壹致,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維護祖國統壹

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壹。民族團結是社會穩定、國家繁榮、民族進步和繁榮的必要條件。中國的民族團結和國家統壹有著內在的聯系。民族團結原則要求各族人民熱愛祖國,維護團結,反對壹切破壞團結、分裂祖國的活動。

編輯本段的意義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就是鐵/這力量就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著名的“團結就是力量”,曾經吹響了民族團結救國、打敗日寇的鏗鏘戰鼓,吹響了民族團結建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激越號角。今天,它仍然激勵著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團結奮鬥。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形象,團結就是希望,團結就是勝利。各民族團結友好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的團結友愛。壹個家庭不團結,親戚之間可能反目成仇;壹個民族如果不團結,就可能四分五裂;如果壹個國家不團結,它可能會分崩離析。經過幾千年的遷徙、貿易、通婚和交融,我國各民族形成了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尤其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淩。當時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不可避免地會分裂成無數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那樣的單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測失敗了。中華民族沒有分裂,而是“用我們的血肉築起了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和統壹。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各民族在同共同敵人的鬥爭中結成了團結壹致、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同甘共苦、抵禦外侮的過程中,不僅民族團結友好的優良傳統空前發揚,中華民族也從舒適的聯合走向自覺的聯合,踏上了走向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中華民族的繁榮取決於各民族的團結和友誼。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各民族團結友愛的新時代,中華民族表現出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表現出無比的自信和自豪。60年來,各族人民高舉民族團結偉大旗幟,同心同德,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同心協力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壯麗史詩。60年來,中華民族戰勝了來自政治領域、經濟領域、自然領域的各種困難和考驗,經受住了來自國內外的各種壓力和挑戰,使中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航船勝利前行。這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同心同德、並肩戰鬥。今天,“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少數民族之間也離不開彼此”的思想已經成為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進步的力量源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賴於各民族的團結友愛。今天,在中國的領導下,各族人民正在繼往開來,順應時代潮流,中華民族擁有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民族復興的神聖使命把各民族緊密團結在壹起。談任務是56個民族的共同任務;談成績,是56個民族共同的成績;談困難是56個民族的共同困難;談未來是56個民族共同的未來。56個民族團結壹心、同舟共濟、肩並肩、眾誌成城,中華民族才能煥發出無比強大的力量,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才能展現出廣闊光明的前景。

編輯這個輝煌的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同心同德,我們全是人。”60年來,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紮實推進,法制建設成效顯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已經成為中國的壹項基本政治制度,並得到了堅持和完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民族團結理念深入千家萬戶,民族團結進步之花遍地開花。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深入人心,各族人民對現代化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祖國大家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國務院先後召開了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表彰了56個民族的4000多個先進集體和個人,在全社會唱響了時代主旋律: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各族人民好、祖國偉大好、民族團結好。民族團結

編輯本段的基礎

民族平等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我們黨民族政策的基石。在中國,各民族不分人口、居住地區、經濟發展、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都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享有同等的權利,承擔同等的義務。漢族和少數民族平等,各少數民族平等;任何國家都沒有特權,任何國家的權利都不受限制。各民族都為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作為壹個民族長期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優勢和特點。社會發展階段和經濟文化發展程度的差異是歷史形成的。改變歷史遺留下來的少數民族與漢族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距,不僅需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艱苦奮鬥和自力更生,也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發達地區的支持和幫助。經濟發達的民族有責任和義務幫助經濟落後的民族,使他們實現法律賦予的平等權利,否則就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差距,實現真正事實上的民族平等。黨和國家將民族平等作為壹項基本原則寫入《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並貫穿其他法律法規,采取切實措施保障各項平等權益的實現。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和有關法律法規,55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充分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有自己族群的成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就國家大政方針進行民主協商。以第十壹屆全國人大和第十屆全國政協為例。全國人大代表2987人,其中少數民族代表411人,占13.8%。全國政協委員2237人,其中少數民族委員250人,占11.2%,均高於少數民族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我國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公民擔任政府主席、州長、縣(旗)長、人大主任或副主任;建立了1200多個民族鄉,作為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補充形式,保障雜居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中國和國家在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政策和規劃時,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強調地區和民族之間的協調發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有關法律,自主地制定本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規劃,並可以結合本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依法靈活地執行國家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政策。黨和國家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為少數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提供了便利。少數民族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和辯護。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使用當地通用的壹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如果同時使用幾種通用語言履行職責,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為主要語言。國家采取特殊措施支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因此,中國各民族的平等權利是全面的、真實的、徹底的。各民族在享有平等權利的同時,履行相應的義務,包括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民族之間的相互義務和其他義務。

  • 上一篇:誰知道姓洪的歷史?
  • 下一篇:愛國報寫作素材大全[5篇精選]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