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河西四郡的歷史意義

河西四郡的歷史意義

有學者認為,河西四郡的建立,使河西地區逐漸由遊牧區變為農業區,對後世影響深遠。它割裂了遊牧匈奴人與羌人的聯系;同時也使漢朝與天山以南的農業國和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壹帶的遊牧民族烏孫結成了對抗匈奴的聯盟。後來天山以南的農業國向漢朝投降,並入漢朝版圖,壯大了漢朝的實力,削弱了匈奴的影響。最後,這條新的農業帶連接了中原農業帶和天山以南的農業區。這為以後絲綢之路的開通提供了便利,對東西方的聯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西漢政府在河西設置四郡的歷史功績主要有:擴大了漢朝對古代新疆的政治經濟影響,促進了新疆與漢朝的統壹;把河西的牧區建設成農業區,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便利條件;河西地區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達,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封建文化。

河西地區毗鄰新疆,歷史上兩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非常豐富。東漢中期,西域副都尉駐敦煌,行使保護西域的職權,後由敦煌總督掌管西域事務。這種方法後來被魏晉所沿用。我國著名學者顧在《天下郡國病誌》壹書中將敦煌歸入西域,是有其歷史依據的。為河西四郡,近代已稱河西走廊。是壹條長達1000多公裏的走廊,是通往新疆的走廊,是絲綢之路沿線的走廊。

促進漢朝統壹西域

河西四郡的設立促進了漢代西域的統壹。漢朝建立河西四郡後,將秦長城從陵居(今甘肅永壽縣)延伸到陽關、玉門。其烽火深入輪臺,以防匈奴。這長城的艱難面,是河西四郡建立後,漢族移民定居的農業區。它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聯系,導致並加強了漢朝與烏孫以及天山以南諸農業國的聯盟。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斷匈奴右臂”,從而進壹步削弱匈奴的力量。

西漢政府在河西設置四郡之前,中國大地上有兩個廣大的農業區和二十個廣大的遊牧區。總的來說,長城以南,橫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是漢族和百越、西南彜等少數民族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區。長城以北和以西,包括東北和蒙古的草原,天山以北的草原,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是匈奴、東湖、烏桓、定陵、烏孫、小月氏、姚希等民族從事遊牧生產的遊牧區。西漢政府在河西設置四郡後,河西地區由遊牧區變為農業區,使中國成為壹個大的遊牧區,並分為兩個大的遊牧區,即匈奴、東湖、鳥環、定陵、烏孫以北的遊牧區和西羌以西的西北遊牧區。河西地區新興農區的出現,不僅僅是為了“隔羌、隔瑞”,更是擴大了中國壹個大農區與兩個遊牧區的經濟文化聯系。歷史上,農業民族與遊牧民族的矛盾甚至糾紛時有發生。但是,由於遊牧社會無法生產所需的各種生產和生活用品,農業社會需要供應各種手工業產品——金屬工具和器皿、絲綢絲帶、亞麻布、槽糧等。;農業社會也需要遊牧社會來供應牲畜、獸皮、動物毛發等。,所以遊牧社會和農業社會關系的主流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農業經濟和遊牧經濟的結合構成了中國古代封建經濟的統壹體。匈奴、西羌史的研究必須與秦漢史的研究緊密結合起來。這種思想我在本章“匈奴遊牧社會的歷史地位”壹節裏已經詳細解釋過了,這裏就不細說了。

匈奴茅盾汗在統壹中國遊牧地區的過程中,迫使曾經在甘肅河西地區漫遊的烏孫西遷到巴爾喀什湖壹帶漫遊,擺脫了原來依附於匈奴的地位,但仍時常受到匈奴的威脅。當時天山北坡是遊牧區,從事遊牧生活的“遊國”都由匈奴貴族統治,天山南坡是農業區,從事定居農業生產的“居國”也都由匈奴貴族統治。《西域記》說:“匈奴西邊,每天國王設仆從、校尉,使其領西域,訪住。虞,虞立,稅國,取財於燕。”

漢政府有聯絡烏孫和天山以南諸農業國抗擊匈奴的需要。烏孫不願繼續依附於匈奴貴族,天山以南的農業國也有擺脫匈奴貴族奴役統治的願望。這是漢朝與西方國家結盟抗擊匈奴的政治基礎。漢朝在河西設四郡後,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政治經濟聯系,為漢朝聯合西域各國抗擊匈奴提供了有利條件。公元前138年,張騫、幹甫首次與西域交流時,由於當時河西還是匈奴的遊牧區,往返途中被匈奴貴族封鎖,前後用了13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5年,張輝第二次出使西域,很方便,因為匈奴早已撤出河西地區。張騫從烏孫返回長安時,帶回了數十名感謝烏孫的使者。這些使者見證了漢朝的強大,也為後來漢朝與烏孫結盟創造了條件。同時,張騫向大灣、康美、大嶽、大夏、安息、身毒等周邊國家派遣使節,擴大了韓浪在西域“三十六國”及其周邊國家的影響。

在漢朝與匈奴爭奪西域的鬥爭中,漢朝處於有利地位,依托河西四郡。烏孫和天山以南的農業國站在了漢朝壹邊,大大加強了漢朝的力量。在西域、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中,烏孫和天山以南的農業國經常與漢朝的軍隊合作。如公元前90年《漢書·西域傳》寫於前99年),漢武帝以匈奴為繼,王為陵侯,囚禁樓蘭兵攻車。公元前89年,漢武帝派侯馬統率領四萬騎兵進攻匈奴,侯率領樓蘭、尉犁、許巍進攻車氏,以防車氏兵擋住馬統的騎兵。再如:公元前91年,漢高祖宣帝第壹次繼位時,遊傑公主和烏孫王又上書,說“匈奴屢次發兵攻烏孫,奪戰車,奪惡師之地,奪民而走...昆密願意派出半精銳的國家之兵,帶著五萬自給的戰馬,盡力進攻匈奴。只有上天才能出兵救公主和昆密。”漢高祖宣帝派出1.5萬騎兵,被五位將軍分五路夾擊。吳孫兵大獲全勝,俘獲匈奴4萬人,牲畜70多萬頭。後來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尚晨出兵安身立命,消滅了十日奴邱智可汗,主要依靠西域的軍隊。

在漢朝聯合烏孫和天山以南諸農業國抗擊匈奴的過程中,“西域想起了漢,成為了大家庭中的壹員”。這是因為匈奴在西域設置仆從、校尉,征收“馬畜氈戟”和“稅國”,而漢朝“不取他國之物”。與奴隸匈奴相比,封建漢朝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要高得多,漢朝給西方國家施加的負擔也比較輕。兩相比較,烏孫和天山以南的農業國都樂於親近漢朝。

天山以南的農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抵抗匈奴貴族的奴役統治和掠奪的。這些農業國是人口很少的小國。最大的如龜茲只有8萬多人,最大的如於闐、疏勒不到2萬人,最小的如宋河、小灣只有1萬多人。而且這些農業小國被孤立在壹個或大或小的綠洲裏,很難形成合力。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願意臣服於漢朝。歷史經驗反復證明,這壹偉大選擇符合西部地區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西漢後期,由於王莽對匈奴和西域采取了壹系列荒唐的措施,匈奴貴族再次統治天山以南各國。“匈奴收稅又刻(苛),各國皆苦。他們在建軍的時候,都是派遣使臣內部使用,願意請求保護。”後來,東漢政府設立了西域都護。

為了發展與西方國家的交往,與西方國家共同抗擊匈奴,公元前101年,漢武帝設置校尉為使者,開始在輪臺、曲禮等地耕種田地。公元前64年,漢高祖宣帝任命魏司馬季崢為大使,保護鄯善以西的國家。公元前60年,漢武帝宣帝任命季崢為西域都護國。西域都護府的建立,使西域正式成為漢朝的領土。這是壹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事,符合西部各族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因為西域“三十六國”並入當時世界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漢朝,為抵禦匈奴貴族的騷聚,制約小國紛爭,保證社會穩定,發展經濟文化提供了保障。

促進中西交通的發展。

河西四郡的設立,促進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相關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遠在張騫、甘甫與西域交流之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就已開始。但之後由於漢朝與西方國家建立了政治關系,促進了官方和民間商業貿易的發展。關於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路線,國外有學者提出了林道和草原道的設想。畢竟最重要的通道是通過農區,也就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四郡,到新疆,然後繼續向西到印度、波斯、希臘。羅馬等國。因為經過農業區的路更安全,住宿更容易解決,補充旅行中需要的物資也更方便。而且在農業區,有很多大鎮大市,沿途可以進行貿易。

河西四郡建立後,這壹新農業區的出現,連接了中原農業區與天山以南農業區兩個古農業區,並進壹步與叢嶺山以西的古農業區相連,連接了大量的農業區,為東方與四方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通道。

優秀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從來都是人類的財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自古就有,因為這對各國各民族人民都有利,從來都是不可阻擋的。自漢朝在河西設四郡,統壹新疆以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交流日益加強。中國的絲綢、先進的冶金技術、造紙術、指南針、印刷術、火藥、茶葉、容器、漆器、大黃等藥材和樂器,從或經過新疆傳到西方國家,西方的良種馬(天馬)、棉花、核桃(胡桃)、小蔥(蔥)。西方宗教——佛教、景教(基督教的壹個分支,屬於聶斯脫裏學派)和瑣羅亞斯德教也被引入。雖然伊斯蘭教的傳入是由海路早於陸路,但由陸路傳入影響很大。今天,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主要居住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就是壹個有力的證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為促進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豐富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經濟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這條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道,西方學者稱之為絲綢之路,這壹名稱逐漸被世界各國所采用。在古代,中國與印度、波斯、希臘、羅馬等國之間的貨物流通是由各國商人進行的。這些商人的活動,正常情況下,不像馬拉松運動員,從起點跑到終點;但它很像壹個接力運動員,從壹個站傳遞到另壹個站。中國的絲綢在希臘和羅馬的運銷就是如此。其中要經過漢族商人,新疆各族商人,粟特商人,波斯商人,希臘。只有經羅馬商人之手,才能在希臘和羅馬的市場上出售。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粟特商人尤為活躍,在新疆、敦煌、武威、長安、洛陽等城市都有粟特商人的聚居地。漢族商人也在新疆從事商業活動。英國人保羅編著的《新疆出土契倫竹簡》對此有記載。長安和終點站之間的很多城市起到了中繼站的作用。)河西四縣和新疆各大鎮也起著這樣的作用。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這些城鎮的繁榮和發展。

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交融,其實包括國外和國內兩部分。古代新疆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匯聚的地方。很多來自西方的文化,壹般都是先傳到新疆,再傳到內地。很多從內地傳入外國的文化,壹般都是先傳到新疆,再傳到外國。例如,許多農作物、樂器和佛教傳入大陸,絲綢和冶金技術也從大陸傳入。

新疆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於闐、疏勒、龜茲、高昌都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絲綢之路的暢通曾經促進了這些城鎮的繁榮和發展。這些城鎮在對外貿易中的重要地位,可與壹些沿海城市在開航後的仇視相提並論。

促進西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河西四郡的設立,促進了這壹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西漢政府在河西設立四郡後,這個古老的遊牧地區得以迅速成為新的農業區,有其特殊的優勢。首先,從大陸移居到這裏的移民主要是漢族農民,他們帶著大陸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來到這裏。正如移民成員在《漢書·地理誌》中所言:“其人或去關東窮,或怨過度,或造反而亡,其家不聞。”貧窮,當然指的是貧苦農民,“牢騷太多”、“反抗封建統治”的主要是農民。這些在內地缺地無地的農民,到了河西地區,面對沈睡了幾千年的肥沃荒地,將大有用武之地,迅速發展了農業生產和畜牧業生產。這正如《漢書地理誌》所說:“谷常賤,賊少,有善報,勝於郡。”“地廣人稀,水草適牧,故涼州之畜饒為天下。其次,這裏的農業是灌溉農業,不受旱澇災害的威脅。農業生產才能在失去水土平衡之前穩步發展。農業生產不能只靠大氣降水(雨雪)來進行。發源於祁連山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滋潤著河西大地,可以引水灌溉田地。河西和新疆在自然地理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河西和新疆有壹個傳統的流行說法“高山雪水澆地”,很容易讓人誤解,好像沒有山壹樣。事實上,在天山和祁連山的巨大山區,年降水量相對較高。如果沒有天山、祁連山巨大山區的年降水量高,就不會有多少條河流從天山、祁連山流出。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河流,幹旱地區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才有了保障。

在封建社會,農業生產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河西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是該地區城市發展、商業繁榮和文化發展的根本條件。解放後,考古人員清理了蘭州、武威、酒泉等地的500多座漢代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有大量的木簡、漆器、陶器、青銅器、鐵器、絲綢、度量衡、天文儀器等。如1969年,武威雷臺壹座東漢“張姓將軍墓地”,出土文物中有39匹銅馬、1頭銅牛、10輛銅車馬,還有壹匹“青銅奔馬,昂首擡尾,頭微左,三足擡起,右後腳踩壹只鳥,展翅如鷹,回頭望。大量漢魏晉時期文物的發掘,說明當時當地的手工業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考古人員還在定西地區的魏晉墓葬中發現了近幹壁畫,僅嘉峪關市的6座墓葬中就有600多幅壁畫。在這些壁畫中,有漢族和少數民族農民耕作、播種、犁地、打谷、挑蠶、放牧等生產勞動的畫面。,還有吳彼地主階級(封建莊園)在奴隸的服侍下大吃大喝、載歌載舞的畫面。這些畫中看到的犁、連枷、耙子、鋤頭等農具,與作者解放前的山丹縣是壹樣的。這沒什麽好奇怪的。農業生產是常規的,生產工具幾千年來很少改變。以前是封建社會的通例。河西地區魏晉墓室多幅壁畫的發現,為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最可信的圖像資料,學術價值很高。

古代河西地區封建經濟發達的基礎上;建立了發達的封建文化,涉及內容廣泛,列舉三件事。(1)儒學的廣泛傳播:(2)西涼音樂的深遠影響;(3)簡述了韓石廟的藝術成就。

自漢武帝摒棄諸子百家,推崇懦弱以來,懦弱的觀念壹直是中國的統治思想。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歷代帝王將相都以崇尚懦弱為加強統治的理念。因此,懦弱對社會生活,尤其是對政治生活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素質教育。道教等宗教教義的影響。所以在敦煌莫高窟等宗教寺廟的“遺書”中,也不乏《論語》、《孝經》等儒家經典。武威漢墓發現木簡《禮記》。魏晉以來,河西地區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文人。《子同治鑒》(卷123)曾說:“永嘉(308-313)叛亂時,中州人避難河西,張家以此為禮,子孫壹脈相傳,故涼州號為托茲。”僅在《魏書》中,河西著名作家就有、、段成根、劉?,咦?達、索暢、程軍、常爽、蔣石等人。他們中有著名的經學大師、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他們的著作代代相傳。《舒威傳》第四十卷有壹段評語:“趙翼等人皆熟讀經史,但其才不多,其價重於西州,其名於東國……”本卷65,438+065,438+0列傳,除3人穩定,2人是晉城人(兩地均在今甘肅)外,其余7人。河西地區人民的富裕與當地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西涼音樂是河西地區融合了漢樂和龜茲音樂的壹種音樂。西涼音樂的樂器非常豐富,包括漢樂器鐘、盤、絲、箏、排簫,五弦龜茲樂器(五弦直頸琵琶),琵琶(四弦曲頸琵琶),鈸,蓓麗等。西涼樂各種樂器的形象和演奏,從魏晉墓葬和石窟寺壁畫中可見壹斑。在敦煌石窟的遺書中,已經發現了古代的樂譜和數百首歌詞。這些都為深入研究西涼音樂和中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北朝時西涼音樂傳入大陸。隋唐燕樂中,以龜茲樂和西涼樂最為流行,影響最大。他們不僅對大陸的樂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宋詞、元曲和戲劇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西涼音樂中的大曲,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發展影響很大。筆者曾寫過壹首詩《西涼樂與益州樂》,發表在《新疆社會科學》第4期(1982)上,供參考,此處不再贅述。

甘肅有20多座石窟寺,是中國數量最多的。河西地區著名的石窟寺有:敦煌莫高窟、安溪玉林石窟、玉門昌馬、酒泉樟樹山、肅南馬蹄寺、金塔寺、武威天臺山等石窟寺。這些石窟寺保存了大量的壁畫、彩塑和碑刻,為研究1000多年來河西地區的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特別是敦煌莫高窟是舉世矚目的文化寶庫,而隨著敦煌石窟遺書的發現,敦煌學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學問。沒有河西地區豐富的社會財富,就不可能建立起大量的魏晉兩對豪華墓葬和精美的石窟寺。

匈奴王和邪王昆在河西地區遊牧時,手下只有五萬多人。西漢政府在河西設四郡後,人口大增,農牧業和手工業生產都有很大發展。縣或城市數量的增加也是經濟發展的標誌。

  • 上一篇:蒙迪歐的成功品牌歷史
  • 下一篇:興化安豐導遊詞創作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