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平遙縣的歷史沿革

平遙縣的歷史沿革

平遙古城有2700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級城市。

西周時“此地”是沿無縣無市的行政區劃,但尹吉甫領兵北伐時,首先是“屯兵於此”,修築工事。

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廢除封建制度,實行郡縣制,設立陶萍郡,隸屬太淵郡。

漢代平遙為竟陵、中都、吳縣之地。

北魏武帝時期,因避拓跋燾皇帝隱姓埋名,將漢陶萍(原址在文水縣西南)遷至竟陵以西,將陶萍改為平遙。平遙城作為縣城,是平遙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隋唐時期,山西作為軍事重鎮,在抵禦北突厥人入侵方面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當年,平遙以壹面夯墻經歷了冷兵器時代自衛戰爭的考驗。

北宋初,為了平定北漢政權,趙匡胤出兵燒平遙城。

唐宋時期,平遙古城的商業貿易初具規模。

元代至鄭錚九年(1349),城內沙巷街以西仍為城外,“桑園成林,鳥語爭鳴”。

明朝洪武二年(1369),西城墻被洪水沖毀,留下紅色泥沙。第二年擴建時,城墻西移,就有了沙巷街。

明洪武三年(1370),平遙城墻在“舊城池”的基礎上開始擴建,周長“九裏十八步”,改建為“圍十二裏八分,高三尺二,深壹尺,寬壹尺,六門二物,壹南壹北”,城墻已砌磚。

明代中期以後,城市經濟的繁榮和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城市建築的向外擴張。鄭德四年(1509),在秦漢門外修築了“郭關城”壹面,“郭關城”是在“關廂”外修築的又壹座城墻。墻體用素土夯實,墻高約6米,上面建有女兒墻。墻間拱門位於龍王廟左側,稱為“東門”。“東門”面對惠濟河,北望“九眼橋”,是通往“官道”(像今天的國道)和太原府的必經之路。

明代中期,古城的商業貿易進壹步發展。

明清500多年間,平遙城墻經過26次修繕補充,形成了現有規模。即周長為6162.68米(與明初“十二裏八分四厘米圍”壹致)。平遙城有六座方形城門,南北各壹座,東西各兩座,形似“龜”,所以平遙城又叫龜城。作為城市的象征,城樓存在於明代,重建於清朝康熙時期。古城內的四條街、八條小街、七十二條龍街也形成於明清時期,反映出平遙縣為縣治所,始建於元六年(1346),歷經元、明、清三代。

作為古城主要組成部分的民居、商店和作坊,是在15世紀初隨著晉商文化中心城市的形成而逐漸建成的。

清代中期,古城的商業貿易壹度繁榮,發展成為全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

清三年(1823),日升昌票號誕生,平遙商幫迅速崛起,進壹步促進了古城貿易的發展,延續了百余年。

民國七年後,公路、鐵路相繼開通,促進了平遙的開放。各種洋貨大量流入平遙,占領市場。

1938年2月,侵華日軍入侵平遙城,古城經歷了日本法西斯八年的燒殺搶掠。許多建築要麽被摧毀,要麽變成了軍事設施。日軍推行新經濟封鎖政策,城內店鋪減少,滿目蕭條。

20世紀中期,郭芙管城終於遭到了建設性的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平遙古城的保護工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撥款用於大成殿、雙林寺等文物的維修。

5月24日1965,山西省人委公布平遙城墻、雙林寺、振國寺、文廟大成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革”時期,由於資金匱乏和“破四舊”、“挖深洞”的盛行,古城內許多原有的文物古跡或被侵占或被拆除,遭受了天災人禍的破壞。城墻周圍開始建造大量的房屋。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古城保護進入正常軌道,縣政府成立管理機構,制定政策法規,大力融資維修古跡,修建道路,改善環境,發展旅遊業。

65438至0979年,國家撥專款維修雙林寺、振國寺和城墻。

1986年,平遙古城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65438年至0990年,平遙城市布局分為古城保護區和新城發展區。

1993年,平遙城墻城墻全部修復,72座瞭望塔重新豎立,魁星塔重現昔日風采,太和門、秦漢門、鳳儀門三座甕城恢復原狀。

1997,65438+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平遙古城列入世界文化名錄。

2000年底,平遙古城基本恢復了明清時期的原貌。

  • 上一篇:按時間順序排列,中國歷史上的帝王有哪些?
  • 下一篇:黃金分割0.618 0.191.809 0.109這些數的原算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