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歐洲有哪些著名的戰役?

歐洲有哪些著名的戰役?

壹個。波斯戰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49年。

(1).戰爭性質:波斯對捍衛獨立的古希臘城邦(宗主國)的征服戰爭。

(2).戰爭概述:

1。公元前500年,雅典和埃雷特裏亞(位於埃維亞島)舉行了反抗波斯統治的起義(米利都起義得到了小亞細亞城邦的支持),這是波斯戰爭的起因。

2。公元前492年,波斯國王馬多尼入侵希臘,只占領色雷斯,戰敗。

3。公元前490年春天,波斯國王大流士壹世第二次入侵希臘,在馬拉松比賽中被擊敗。

4。公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率領波蘭軍隊第三次來到希臘。普拉塔亞之戰,希臘城邦聯軍(約6萬人)擊敗波斯軍(7-8萬人)。幾乎與此同時,波斯艦隊在米卡萊角戰役中失利。

整個戰爭以波斯人的失敗而告終。

(3).評論:

希臘-波斯戰爭被選為:

1。波斯戰爭是亞歐之間第壹次大規模的長期戰爭。

2。失敗的結果徹底改變了伊朗人的命運。否則,今天占領整個西亞北非的可能是他們而不是阿拉伯人。

3。希波戰爭對戰術的發展和軍隊的組建都有重要意義。希臘軍隊創造的方陣是早期著名的戰鬥隊形之壹。並且第壹個意識到保護戰鬥隊形最重要部分——翼側的必要性。

兩個。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146年。

(1).戰爭的性質:古羅馬和迦太基先爭奪西西裏,再爭奪整個西地中海主權的侵略戰爭。因為羅馬人稱迦太基為布匿,所以命名為布匿戰爭。

(2).戰爭概述:布匿戰爭打了三次。

1。第壹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這場戰爭的主要原因是爭奪西西裏。公元前241年,羅馬艦隊在決定戰局的阿加迪群島附近戰役(見阿加迪群島戰役)中大獲全勝,迦太基人同意撤出西西裏。

2。第二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1年)。公元前216年,羅馬軍隊(約7萬人)被漢尼拔的軍隊(5萬人)包圍,全軍覆沒。這次勝利後,意大利的許多部落和城市向迦太基投降。但在公元前202年的紮瑪決戰中,迦太基人被擊敗,失去了對地中海的統治。

3。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努米底亞王國擊敗後,羅馬發動了第三次布匿戰爭。146年前,羅馬人沖進迦太基,將它夷為平地。存在了400年的迦太基被摧毀了。

(3).評論:

布匿戰爭被選中的理由如下:

1。不僅時間跨度長,作戰區域廣,而且埋下了白人侵略擴張的種子。之前,古羅馬的戰爭主要是城市之間的部落鬥爭,而這場戰爭是白人和外來種族之間第壹次以爭奪土地和資源為目的的妳死我活的沖突。發展了白人向西(阿拉伯半島)向南(非洲)擴張的信心和戰略企圖,是1500年以來十字軍東征和西歐殖民世界的預演。

2。創造了世界歷史上第壹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疆域——古羅馬帝國。

三個。阿拉伯征服戰爭。公元634-730年。

(1).戰爭性質:阿拉伯帝國形成後(見阿拉伯半島統壹戰爭),哈裏發為擴大統治範圍,以“傳播伊斯蘭教”和“對異教徒發動聖戰”為借口,強行吞並西亞、北非和西南歐大片領土。

(2).戰爭概述:分為兩個階段。

1。第壹階段(634-656)始於拜占庭和伊朗的征服。1,637年6月,阿拉伯人在卡德西亞戰役中大獲全勝,隨後輕松攻占伊朗首都科特西亞。阿拉伯軍隊壹次次擊敗伊朗軍隊,奪取了摩蘇爾和內哈萬德城。從此,伊朗被納入阿拉伯哈裏發的版圖。640-641年,阿拉伯指揮官們長驅直入埃及。641年占領上美索不達米亞,642年9月根據與當局不戰協議進入亞歷山大。然後在642年占領了昔蘭尼加,拜占庭失去了埃及。利比亞在643年被占領,拜占庭的非洲領土在647年被占領。661年,倭馬亞王朝以敘利亞為基地,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阿拉伯帝國。

2。第二階段(七世紀末至三十年代),阿拉伯人繼續征服外高加索、中亞、伊朗東部和小亞細亞,甚至到達了歐洲的邊界。705-715年,阿拉伯軍隊打敗了中國軍隊及其盟友,鞏固了哈裏發在中亞的統治。712年,阿拉伯人入侵印度(印度河下遊)。他們的軍隊不超過6000人,但在接連擊敗印第安人後,他們將木爾坦以北的印度河流域並入了阿拉伯帝國。732年,阿拉伯軍隊與查理·馬特指揮的法蘭克軍隊進行了壹場戰鬥,結果被法蘭克人打敗。迫使阿拉伯人撤出高盧,暫時停止向歐洲進軍。但仍長期占領西班牙和葡萄牙。

(3).評論:

1。阿拉伯人對外國的征服加速了阿拉伯社會的封建化進程,建立了以哈裏發為首的絕對神權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作為阿拉伯運動的結果,阿拉伯宗教——伊斯蘭教——在各個被征服的國家傳播開來。

2。阿拉伯軍隊所到之處,掠奪大量財物(金銀、綢緞)、馬匹和牲畜。豐富的物質財富的積累,對日後抵抗十字軍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3。阿拉伯對歐洲的侵略。它造成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直接對立。他們之間的對抗持續了1000多年。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矛盾。

eMZWRx】

四個。討伐。1096—1270.

(1).戰爭的性質:西歐封建領主為掠奪近東經濟發達國家而發動的侵略戰爭。十字軍的服裝上都裝飾有紅十字作為標誌,所以被稱為“十字軍”。

(2).戰爭概述:十字軍進行了八次大規模的十字軍東征(主要由陸路)。為避免篇幅過長,此處僅作簡要描述。第壹~第四~第六次十字軍東征歐洲人大獲全勝,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塞浦路斯王國等多個十字軍國家。其他的東方探險都以失敗告終。歐洲人只是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卻沒有實現自己占有土地的願望。影響最大的恐怕是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埃及的薩拉丁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腓特烈壹世之間的大決戰被拍成了電影。記得5-6歲的時候看過,片名是薩拉丁。我至今忘不了影片中宏大的戰爭場面。

(3).評論:

十字軍東征的意義不在於它通過戰爭強行加強了東西方的文化和經濟交流。我個人的看法是,戰爭的平局讓歐洲人覺得向西擴張阿拉伯半島,向南經營北非大陸很困難。他們有了從其他方向尋找並獲取利益的想法,於是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及歐洲人從1500年到非洲——美洲、印度、東南亞的瘋狂殖民史。

五個。英法百年戰爭。AD 1337—1453。

(1).戰爭性質:英法兩國先是為王位繼承問題爭權奪利,後演變為英國入侵法國,法國被迫抵抗,從而展開了長達壹個世紀的戰爭。

(2).戰爭概述:

1。百年戰爭第壹階段(1337-1360),英法為爭奪佛蘭德斯和基斯而戰。英軍先後在盧瓦爾戰役(1340)和普瓦捷戰役(1356)中擊敗法軍。法國被迫於1360年在布雷蒂尼簽訂了壹份非常苛刻的和約——將盧瓦爾河以南到比利牛斯山脈的領土割讓給英國。

2。在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1369-1380),為了奪回被英國占領的地區,法國國王查理五世(1364-1380在位)重組了軍隊,整頓了稅收制度。他用雇傭步兵取代了騎士的部分武裝力量,並建立了野戰炮兵和壹支新的艦隊。到20世紀70年代末,法軍已逐漸迫使英軍退守沿海地區。

3。百年戰爭第三階段(1415—1424)。1415年,英軍在阿贊庫爾戰役中擊敗了法軍。迫使法國人於1420年在特魯瓦簽訂和約。根據和平條約的條款,法國成為英國和法國的壹部分。

4。百年戰爭第四階段(1424—1453)。法國人民進行了遊擊戰,聖女貞德領導了這場鬥爭。在她的指揮下贏得了奧爾良戰役(1429.5)。法軍於1437年攻占巴黎,於1441年收復香檳,於1450年收復馬恩和諾曼底,於1453年收復吉耶內。1453 65438+10月19,英軍在波爾多投降,戰爭結束。

(3).評論:

這場戰爭的持續時間雖然是壹個看點,但從規模和影響來看,並沒有排在世界戰爭史上的前20位,似乎不應該入選。但是,人們似乎忽略了很重要的壹點,那就是英國確立了對歐洲大陸的基本戰略——歐洲平衡戰略。

英國是壹個與歐洲大陸隔絕的島國。由於沒有與歐洲小國接壤的領土,無法對其施加地緣政治影響,因此擠進歐洲大陸成為其早期發展目標。但在法國的戰敗讓英國意識到自己無法在歐洲大陸立足,但又不願意放棄對歐洲的影響力,所以在保持相對獨立性的同時,試圖阻止壹國獨霸歐洲大陸。因為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歐洲將向壹個中心國家投降,英國將失去對歐洲的影響力,從而被歐洲國家徹底孤立。

在這種策略下。英國與普魯士~俄國~奧匈帝國結盟粉碎了拿破侖稱霸歐洲的企圖;法國和美國的聯合阻止了德國統壹歐洲。當年俄國與土耳其帝國交戰,要開辟通往南方的海上通道,英國也極力阻撓。目前,英國正依靠美國來降低以法國和德國為首的歐盟的影響力,盡管它出於經濟原因不情願地加入了歐盟。

六個。蒙古人的西征。1200——1300年。

(1).戰爭的本質:遊牧民族掠奪財富和人口的血腥戰爭。據說成吉思汗曾經說過:“人類最大的幸福在於勝利:征服妳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讓他們的愛人哭泣,騎著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女兒。”)

(2).戰爭概述:

這場戰爭持續了幾代人。

1。早期征服。從1219到1221,成吉思汗占領了花剌子模。居民被大量屠殺,只有能工巧匠幸存下來,被送往蒙古。然後他在中東和印度取得了驚人的勝利。然後他轉向北方進攻高加索,在那裏他打敗了格魯吉亞人。隨後繼續向烏克蘭推進,在1223擊敗了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80O00俄軍。

2。在蒙古帝國時期。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繼位為可汗。在位期間(1229-1241年),繼續在歐洲征戰。1237年秋,成吉思汗之孫巴鬥率15000大軍進攻俄羅斯中部諸侯國。1240年夏,占領俄羅斯古都基輔。1241年,入波蘭、匈牙利,在西裏西亞的利尼茲,大敗德軍三萬人。然後,穿過冰凍的多瑙河,占領薩格勒布,最後到達亞得裏亞海岸。至此,蒙古軍隊控制了從亞得裏亞海到日本海的歐亞大陸的廣大地區。

3。打敗宋朝後,忽必烈發動新的戰爭,由陸路入侵支那和緬甸。

1258橫掃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然而,在巴勒斯坦的艾因紮魯特(敘利亞的誕生地),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轉折。1260年,埃及馬穆魯克軍隊在那裏打敗了蒙古人。失敗的原因是1259年,蒙古大武之死,分裂了統壹的蒙古統治集團。這場戰役拯救了伊斯蘭世界,標誌著蒙古帝國衰落的開始。

(3).評論:

蒙古各部落男女老少加起來只有100萬,最多只能為成吉思汗提供12500O名士兵。然而,這樣壹支小小的軍隊征服了半個世界。難怪17年服侍忽必烈的凱爾·波洛寫道:忽必烈是“自我們的祖先亞當以來,世界上最強大的統治者。他擁有最多的臣民,最廣闊的土地,最豐富的財富。”但是,人口少也帶來了問題:蒙古人發現他們守不住征服的地區。所以他們壹旦下了馬,生活在被征服的地區,就很容易被同化。在這方面,蒙古人與阿拉伯人有很大的不同:阿拉伯人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信仰,這些都很容易被本國人民所采納,成為統壹帝國的有力紐帶。蒙古人沒有阿拉伯人先進,根本沒有這種優勢。相反,蒙古人采用了比他們先進的本國語言、宗教信仰和文化,從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這是其帝國建立不久就崩潰的根本原因。

蒙古帝國的興衰揭示了壹個國家人口數量和質量的重要性。中國現在成為“世界工廠”,正是因為擁有大量高素質和低素質的勞動力(前者是大學畢業生,後者是農民工),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吸引了巨額外資。當然,中國農村城鎮化的路還很長,這裏就不討論了。

七個。拿破侖統治歐洲大陸的戰爭。1799—1815.

(1).戰爭的性質:法國資產階級為了確立法國在歐洲的政治經濟霸權,與英國爭奪貿易和殖民地的主導權,吞並新領土而發動的戰爭。

(2).戰爭概述:

1。1800年6月,拿破侖在馬倫戈戰役(見馬倫戈戰役)中擊敗奧地利軍隊。65438+年2月,莫羅將軍指揮的法軍在德國霍恩林登擊敗奧地利軍隊,迫使奧地利退出戰爭。但法西聯合艦隊在特拉法爾加海戰(1805)中的失敗,使得拿破侖無法登陸不列顛島。

2。俄國對法國在歐洲的擴張深感不安,盡管與英國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但還是接受了英國的入盟提議。第三次反法同盟成立。1805年9月底,拿破侖在萊茵河部署了22萬法軍。法軍利用分散的盟軍,出到奧地利多瑙河軍的後方,在烏爾姆戰役(1805)中將其擊敗。抵達戰區的俄羅斯軍隊遇到了麻煩。俄軍指揮官庫圖佐夫巧妙地運用策略,使他的軍隊脫離了包圍圈。但在奧斯特裏茨戰役(1805)中,俄奧聯軍戰敗。奧地利隨後退出了戰爭。但是俄羅斯拒絕與法國媾和。

3。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65438+10月6月4日,法軍在耶拿-奧爾州(1806)戰役中擊敗了蒲軍。在普烏圖斯克(1806)最初的大規模戰役中,拿破侖未能包圍俄軍。然而,拿破侖在6月1807日贏得了弗裏德蘭壹戰,隨後出征俄羅斯邊境。1807年7月,法、俄、法三國在吉利茲特締結和約。俄國參與了大陸封鎖,並於65438年6月+0807年10月+65438年向英國宣戰。吉利塞特和約締結後,拿破侖實際控制了整個西歐和中歐。

4。1807年,法軍經西班牙進入葡萄牙。占領比利牛斯山半島。

5。1811年,壹個龐大的拿破侖帝國在不斷的侵略戰爭中形成。帝國居民人數為71萬。

6。1812拿破侖征召60萬大軍,調集1372門大炮,遠征俄國。但在俄羅斯徹底慘敗。之後,法軍雖然取得了德累斯頓戰役(1813)的勝利,但並沒有改變不利的戰略地位。在萊比錫戰役(1813)中,法軍被擊敗,隨後開始向萊茵河對岸撤退。1814年初,盟軍入侵法國,3月30日進入巴黎(見巴黎之戰)。拿破侖簽署了退位詔書,被流放到厄爾巴島。

7。拿破侖復辟。參加維也納會議的國家組成了第七個反法聯盟(俄國、英國、奧地利和保德信等。)並決定出動70萬大軍對抗拿破侖。1815 6月18日,滑鐵盧戰役(拿破侖戰爭的最後壹戰),法軍大敗。7月6日,盟軍入侵巴黎。拿破侖再次退位。

(3).評論:

拿破侖戰爭決定了19世紀上半葉軍事藝術的基本發展趨勢。正是拿破侖的天才和大師級的戰役指揮藝術,讓法軍幾乎橫掃整個歐洲。但從戰略上來說,他確實是個侏儒。

拿破侖的錯位在於他以壹國之力打擊了壹個比自己強大的敵對集團。結果,在基本戰略方針上犯了錯誤。

從這壹點來看,無論是拿破侖還是後來的希特勒,在戰略的制定上都遠遠落後於中國:

1。中國的戰國時期,它的情況很像壹戰~二戰和拿破侖的歐洲。東有齊,北有晉,南有楚。而新崛起的秦朝合理地采用了“遠渡而近攻”和“分而治之”的手法,從而完成了統壹。如果秦國同時與六國交戰,恐怕又是另壹種結局。

2。在此,我想重點談談毛澤東總統。在國內大革命期間,共產國際和上海的中共中央都把中國的鬥爭重點放在了城市,只信任工人階級。結果面對強大的反動軍隊,幾次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只有毛主席認識到了最廣泛意義上團結農民的重要性,創造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成功道路。可以說,當時只有毛主席認敵為友,從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3。目前只有美國人能在戰略上與中國抗衡。

(1)。美國與同壹種族的西歐國家結盟。充分利用西歐擊退北方斯拉夫人,阻擋阿拉伯伊斯蘭勢力在東方的擴張。

(2)。在中東與以色列結盟。使用這把插入阿拉伯半島的尖刀,會造成壹些地區的長期沖突,從而削弱伊斯蘭勢力,借機控制石油資源。

(3)。在亞洲,通過在東盟~阿富汗~日本駐軍,包圍中國,耗盡中國的軍事影響力。

(4)。最近有企圖介入格魯吉亞,然後控制中亞,包圍俄羅斯。

可以說,美國從最早的門羅主義到現在利用地區小國包圍地區大國的戰略部署是非常成功的,值得我們學習和相應的對策。

dl6d9I】

八個。第壹次世界大戰。1914—1918.

(1).戰爭性質:德國為重新瓜分世界,與英法爭奪殖民地、勢力範圍和投資場所,奴役其他民族而發動的帝國主義戰爭。

(2).戰爭概述:

對於壹戰和接下來的二戰,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只提供幾個圖表和數字做個總結。見文件末尾的附表壹和附表二。

總之,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社會後果和規模,即參戰國家之多、軍隊之多、戰線之長(2500-4000公裏)、戰鬥之激烈,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空前的。武裝鬥爭不僅在陸地和海上進行,而且發展到空中。還使用了化學武器。戰爭蔓延到歐洲、亞洲和非洲。卷入世界大戰的國家人口占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1917 1,兩個集團的軍隊有3700萬人,德軍動員了2300多萬人,協約國動員了2750萬人,其中殖民地國家居民近600萬人。戰爭期間,共有950萬人死傷,2000萬人受傷。

(3).評論:

1。第壹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的影響最大。戰前,以英國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受到嚴重挑戰。第壹次世界大戰的過程表明,歐洲甚至無法獨自解決自己的問題。歐洲需要美、日、英等國海外領地的參與,需要他們的經濟、政治、軍事支持,才能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

2。北美通過壹戰正式進入世界舞臺中央,是美國取代了歐洲的經濟霸主地位。美國工廠在戰時巨大需求的推動下迅速發展。從1913到1920,美國制造業產出增長22%。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產量至少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42%,大於包括蘇聯在內的所有歐洲國家。美國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和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九個。二戰。1939——1945.

(1).戰爭的本質:世界民主力量與試圖統治和奴役世界的法西斯主義之間的殊死搏鬥。

(2).戰爭概述:

這場戰爭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壹次。歷時六年,6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分之四的人口卷入戰爭漩渦。戰爭肆虐於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作戰面積2200萬平方公裏,交戰雙方動員65438+1億人。超過65,438+0億士兵和平民死於戰爭。

(3).評論:

1。二戰打破了近代形成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二戰結果,德意戰敗,英法衰弱,整個歐洲分裂成兩部分。歐洲列強主宰世界政治的時代已經壹去不復返了。

2。第二次世界大戰顯示了經濟的決定性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國之所以取得勝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經濟實力遠超法西斯軸心國。所以,有遠見的政治家都看得出來,強國之本,在於先發展科技和經濟。壹個國家的安全和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是簡單地由軍事力量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綜合國力的強弱決定的。政治家們越來越關註國家的經濟發展。經過艱苦的戰爭年代,廣大人民群眾強烈要求把戰爭中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用於發展經濟,改善生活。這樣,發展經濟和維護和平成為戰後世界的主要趨勢。

3。德國的失敗教訓值得總結。作為壹個新崛起的勢利眼,如何對抗現有的老牌國家甚至利益集團,的確是壹門學問。通往德國的道路表明,僅僅依靠軍事力量是行不通的。中華文明要復興,要打破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需要國家領導層發揮政治智慧,找到可行之路。

  • 上一篇:制作讀書海報——如何制作愛讀書的葉子的個人海報?
  • 下一篇:文化傳媒的龍頭股票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