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九年級世界史第二冊知識點

九年級世界史第二冊知識點

九年級世界史第二冊知識點

壹、蘇維埃政權的建立(P2 9-5)

1.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①是帝國主義國家,經濟不發達;

(2)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繼續執行沙皇政府的內外政策;

(3)受第壹次世界大戰影響;

(4)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采取了正確的方針和政策;

⑤俄羅斯工人階級力量相對集中。

2.俄國十月革命的時間-1917 11.6;起義的地點——彼得格勒;

革命的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動,武裝奪權。

革命的結果——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了。

3.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俄國成立了世界上第壹個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其主席。

4.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壹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了。它沈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統治,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鬥爭。

二、蘇俄的新經濟政策(P7)

1,時間:1921年;2.領袖:列寧;

3.主要內容: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

4.新特點:允許多種經濟共存;

5.作用: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1927,國民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1913。

三、蘇聯的建立(9 P7)

1.成立時間:1922結束。

2.國家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和國際聯盟的建立,簡稱“蘇聯”。

3.加入* * *共和國:俄羅斯聯邦、外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後來擴大到15國家加入美國。

四、蘇聯斯大林模式(九P9)

1,內容: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2.領導人:斯大林

3.形成的標誌: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制定,標誌著蘇聯高度集權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五、巴黎和會和凡爾賽條約(IX下P14-16)

1,時間:1919 1月;地點:巴黎。

2.操縱國:法國總理克裏蒙梭,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

3.凡爾賽條約:1965438+2009年6月,勝利的同盟國為了懲罰德國,與德國簽訂。

不及物動詞華盛頓會議和九國會議(第九部分)

1,時間:1921—1922;

地點:華盛頓;

參與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荷蘭、比利時、葡萄牙和中國;

2.操縱國:美國、英國和日本在會議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3.九國公約:九國代表簽署的關於中國的文件,遵守中國所有國家“門戶開放”和“機會平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便利。

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九下P16,P18)

1,凡爾賽體系:1919—1920,協約國還與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簽訂了壹系列和平條約,這些條約與《凡爾賽條約》壹起,暫時建立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的統治秩序。

2.華盛頓體系: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延續,巴黎和會暫時建立了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帝國主義統治秩序。

3.通過這兩次國際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泛中國體系”。但這種制度隱藏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八、經濟危機的特點(P21下九)

1,時間:1929—1933;(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後迅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2.主要特點:涉及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極大。

九、羅斯福新政(九P22-23)

1.背景: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尖銳,政治動蕩。各國的資產階級都在尋找出路。

2.時間:1933。

3.羅斯福新政的目的不是消除經濟危機。前提: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

特征(手段):國家對經濟的幹預和引導。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工業的調整,制定《民族工業復興法》是為了防止盲目競爭造成的生產過剩,加強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和調控。

4.新政的作用:成效顯著。美國經濟慢慢復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和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和管理得到加強。

5.局限性:經濟危機無法從根本上消除。

X.歐洲戰爭起源的形成(第九部分:第25-26頁)

1,組建國:德國;政黨:納粹黨。

2.形成標誌:1933年希特勒上臺,世界大戰的歐戰策源地形成。

3.表現之壹:納粹黨利用“國會縱火案”打擊德國* * *產黨。

XI。反猶浪潮(九章P26)

1,德國法西斯也掀起了迫害猶太人的狂潮。

2.原因:①歷史原因:歐洲長期存在的反猶傳統;

②個人原因:從小就在心理上和思想上極度厭惡猶太人;

(3)現實原因:西方列強實行綏靖政策,對納粹讓步、綏靖,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升級。

3.表演:希特勒的《我的奮鬥》。

十二。亞洲戰爭起源的形成(IX P27-28)

1,組建國:日本;政黨:軍事部門。

2.編隊標誌:1936,軍部法西斯成立,世界大戰亞洲戰源形成。

3.表現:1931“九壹八事變”;1932“壹二八事變”;

1937的七七事變;1937“八·壹三事變”。

十三、慕尼黑危機(九P34)

1,時間:65438+9月0938;地點:德國慕尼黑;

參與國家:德國、意大利、英國和法國。

2.內容: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內將蘇臺德區等地割讓給德國。

3.影響:①犧牲弱國利益保護自身安全;

(2)災難引向東,引德國侵略蘇聯。

4.後果:養虎為患,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5.意義:它標誌著綏靖政策的頂峰。

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9 P35)

1,時間:1939九月1。

2.象征:德軍對波蘭發動突襲。

3.影響: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十五、蘇德戰爭的爆發(9: 36)

1,時間:1941六月。

2.象征:德國人對蘇聯發動了侵略戰爭。

3.主要戰役:保衛莫斯科(由斯大林領導)

十六、太平洋戰爭的爆發(9 P37)

1,時間:1941年65438+2月7日上午。

2.象征:日本襲擊美軍太平洋基地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珍珠港事件。

3.影響:美國對日宣戰,二戰規模進壹步擴大。

17、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9 P39)

1,時間:1942 65438+10月1。

2.地點:華盛頓

3.參演國家:美、中、蘇、英等26個國家。

4.標誌:聯合國宣言的發表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

十八、斯大林格勒戰役(九P40)

1,時間:1942.7——1943.2

2.意義: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轉折點。

十九。雅爾塔會議(P39下9)

1,時間:1945年2月

2.會議的目的:為了盡快打敗法西斯,以便協同作戰。

與會代表:美國、英國、蘇聯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

4.會議地點:蘇聯雅爾塔。

5.主要內容:①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後,要分區占領德國,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

②同時決定成立聯合國。

蘇聯承諾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參加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戰爭。

20.開辟歐洲第二戰場(9 P41)

1,時間:1944年6月6日

2.象征:諾曼底登陸標誌著歐洲第二戰場的開啟。

3.意義:配合蘇聯從東向西進攻德國,加速其滅亡。

二十壹、德國投降(9次41)

1,時間:1945年5月8日

2.象征:歐洲二戰結束。

二十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九P42)

1,時間:1945年9月2日

2.戰爭結束的標誌: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

3.加速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事件:

11945年8月8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

(2)蘇聯也對日本宣戰,出兵東北和朝鮮。

(3)中國軍隊也發動了大反攻,對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打擊。

二十三、二戰的影響(九P42)

1,影響:是前所未有的大災難;它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2.啟示:①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

(2)遏制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和恐怖主義;

(三)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繁榮,推動人類文明進步。

二十四、二戰後美國經濟的繁榮(9 P48)

1.二戰後,美國是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家。

2.經濟繁榮的原因:①美國占有廣闊的國際市場;

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科技成果,發展新興產業和軍事工業;

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3.根本原因:調整經濟政策和自我調節的資本主義。

二十五、美國新經濟的主要特征(九P49)

1,主要特點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2.主要原因:上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加緊發展教育和科技,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與此同時,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已經完成。

3.影響:美國經濟逐漸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二十六、歐洲* * *同構(P52)

1.成立的目的: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國際地位。

2.成立時間:60年代。

3.功能:促進了經濟發展,提高了國際地位。

二十七、歐洲聯盟的建立及其相關政策(P52)

1,時間:1993(西歐國家在歐洲* * *的基礎上建立了歐盟,簡稱歐盟。)

2.相關政策:各國將逐步使用單壹貨幣——歐元。各國將逐漸使用單壹貨幣——歐元;人員、資本和商品可以在成員國內部自由流通,不同國家的人可以在任何壹個成員國自由工作、學習或生活;與此同時,它還努力與外交和國家安全保持同步。

3.角色:歐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二十八、日本的崛起(九P54)

1,時間:50年代中期-70年代。

2.其興起原因:①二戰後,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

(2)美國向日本提供經濟支持;

(3)日本政府制定經濟政策,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

日本重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本實行“科技立國”的政策。)

3.地位: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經濟體。

二十九、日本謀求政治大國(P55)

1,時間:70年代中期80年代以後。

2.表現: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欲望也開始膨脹。

3.影響:不斷增加的軍費開支引起了亞洲鄰國的關註和焦慮。

三十、蘇聯的解體(IX P61-62)

1,時間:1991年末。

2.催化劑:1991八·壹九事件。

3.解體原因:①歷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失敗;

③外部原因:美國等西方國家奉行冷戰政策。

4.影響:標誌著美蘇兩極格局的結束和冷戰的結束。

三十壹、東歐劇變的實質(九P65)

1.劇變原因:①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的弊端。

②現實原因:各國改革的失敗導致了嚴重的社會危機。

③外部原因:蘇聯放松了對東歐國家的限制。

2.劇變開始:從1989下半年開始。

3.劇變的本質:社會制度的變遷。

4.東歐劇變的啟示:①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②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依法治國;

④加強執政黨建設,保持黨的領導地位等。

三十二、冷戰政策: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IX P84-85)

1,意思是:美國領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采取除武裝進攻以外的壹切手段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采取敵對行動,遏制* * *資本主義。

2.冷戰政策的實質:“遏制”資本主義,幹涉別國內政。

3.冷戰開始的標誌:1947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4.冷戰政策的表現:政治上,推行杜魯門主義;

經濟上:實施馬歇爾計劃;

軍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

5.冷戰結束的標誌:1991年底蘇聯解體。

三十三、北大西洋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P84)

1,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標誌著資本主義陣營的建立。

2.華沙條約組織的成立標誌著東方集團的建立。

3.兩極格局形成的標誌: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

4.兩極格局結束的標誌:1991年底蘇聯解體。

三十四、出現“壹超多強”的情況(九下P90-91)

1.原因: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2.範圍:(按綜合國力劃分)

(1)易超:指美國。

(2)有多強:指日本、中國、俄羅斯聯邦、歐盟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3.標誌: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的形成。

4.功能:“多麽強大”是為了遏制美國霸權,推動世界多極化的形成。

三十五、科索沃戰爭的影響(九下P91-92)

1.科索沃戰爭的原因:(1)地區沖突,民族沖突,宗教紛爭。

(2)美國霸權主義的幹預演變為國際沖突。

2.時間:1999 3-6月。

3.影響:①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給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環境破壞和人員傷亡。

對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襲擊侵犯了中國主權,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

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3)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違反國際法基本準則,嚴重削弱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三十六、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原因、影響)(9 P95-97)

1、經濟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東西方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

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世界經濟日益成為壹個整體。

科學技術特別是交通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大縮短了世界範圍內的時空距離,為全球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好處(機遇):有利於進壹步參與國際經濟活動,促進出口,引進資金和技術,改善國內經濟結構,直接面對國際競爭,推動經濟發展。

劣勢(挑戰):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往往處於劣勢;進壹步增加國際經濟風險。

三十七、世界貿易組織(P99)

1,成立日期:1995 65438+10月1;

2.意義:它的出現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

3.作用:有利於進壹步參與國際經濟活動,促進出口,引進資金和技術,改善國內經濟結構,企業直接面對國際競爭。

4.中國加入日期:2001年11月。

5.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後的對策是: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制定有效政策防範風險,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

三十八、第三次科技革命(時間、內容、特點和影響)(九P102-105)

1,時間:上世紀四五十年代;

2.內容:

——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和生物工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壹、原產於美國(國家);

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c、人類開始進入信息時代。

d、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術尤為引人註目。

3.特點:速度快,範圍廣,影響大。

4.影響: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引起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 上一篇:智慧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壹生數次北伐。
  • 下一篇:女海盜的歷史人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