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紅茶的起源

紅茶的起源

想了解紅茶的歷史,就要從紅茶的源頭說起:

有壹種茶,生長在崇山峻嶺之中,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

其年代可追溯到唐代茶馬互市初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

它不僅是歷代皇家貢品,也是中國六大名茶之壹紅茶的鼻祖。

這是四川雅安藏茶,也叫邊茶、磚茶等等。

四川藏茶是六百萬藏族同胞的主要生活飲品,也被稱為藏族同胞的民生茶。因暢銷藏區而得名。它發源於青藏高原東緣四川盆地西麓過渡帶雅安的蒙頂山,古稱“青夷羌國”,地處北緯30°黃金產茶帶。

這裏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多雨、多雲、多霧;年日照時數只有800 ~ 1050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達到80 ~ 83%,又有“西蜀漏天”、“雨城”之稱。

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四川蒙頂山成為有人類記錄以來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地方,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西漢時期(公元前53年)在蒙頂山種茶的吳立真,也被稱為“茶祖”。

四川藏茶的制作技藝主要依靠茶廠歷代茶名和傳統藝人、工匠在加工過程中的口述,近代才有文字記載。

相傳茶馬互市初期,從茶葉集散地四川雅安到達西藏至少需要兩到三個月。那時候因為沒有遮擋日曬雨淋的工具,所以茶葉在雨天經常是濕的,晴天是幹的。這種幹濕互變的過程導致了茶葉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產生了與出貨時完全不同品質的茶產品。所以“藏茶(紅茶)是在馬背上形成的。

經過茶藝師的進壹步研究,在初制或精制工序中加入陳化茶和渥堆發酵等工序,不斷調試茶葉的發酵節點,優化茶葉的色澤和口感,於是產生了藏茶(紅茶)。

藏茶是各種制茶中最耗時最復雜的發酵茶。壹般要經過五大工序,三十二道工序,如混茶、拼茶、團茶、陳化茶等。大概需要六個月,按照古法加工。標準的藏茶茶色褐亮,具有紅、濃、醇、陳的特點。而且由於持續發酵,藏茶極具收藏價值,藏茶也是古茶中收藏價值最高的。

藏茶自出現以來,就與藏族人民和西北地區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羌族同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明代《燕茶儀》載:“茶為物,西域吐蕃歷來所信。有了魚腥味的肉,茶就沒有必要了;青稞之熱,不為茶所惑,不能比此差。”

世界屋脊寒冷缺氧,輻射強。居民必須吃高脂高糖的食物,以適應自然環境。藏茶成了調和、分解油膩、補充維生素的必需品。高海拔地區不產茶,所以從漢族地區向高原賣茶,形成了西北少數民族生存的補給線,所以藏茶也被稱為“西北少數民族的生命之茶”。

1000多年的飲用實踐證明,藏茶能為生活在高原的人補充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水分,促進牛羊肉、奶酪等高脂肪食物的分解和消化。具有抗高血壓、高血脂、清除膽固醇沈積的作用。

現代醫學也證實,在青藏高原,在強輻射、寒冷、缺氧的環境下,藏族飲食以牛羊肉、奶酪、酥油、青稞為主。但在海拔2500多米的地方,水溫沸點壹般在65-80度左右,所以藏族同胞做的菜其實都是半熟的,但他們很少出現三高或消化不良的情況。究其原因,與他們不離不棄的藏茶有很大關系。西藏諺語說:“壹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

今天,人類生活質量迅速提高,但“城市文明病”也迅速蔓延;亞健康、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隨著生活節奏的高速和緊張,各種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迫在眉睫。

根據全球五大咨詢機構德勤咨詢發布的《2020年醫療保健預測報告》,我國“三高”患者人數為3.5億,其中高血壓654.38+0.6 ~ 654.38+0.7億,高血脂654.38+0億以上,糖尿病9240萬,超重或肥胖7000萬。

在制作四川藏茶的過程中,通過高溫堆積發酵、加濕加熱反復揉撚(蒸餾)等多種獨特工藝,使茶葉中的各種有益物質充分轉化、氧化、分解、聚合、增殖、穩定,增加了兒茶素、咖啡因、維生素、蛋白質、有機酸、各種真菌等有益成分,使藏茶的營養價值更高,藥理作用更明顯。暖胃、扶正、解毒、解乏、消食、助眠,對抑制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現代高發疾病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紅茶鼻祖四川雅安藏茶

  • 上一篇:基金會掉到沒有本金了嗎?
  • 下一篇:求廣州優秀歷史建築和現代建築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