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黔南州的歷史文化

黔南州的歷史文化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有少數民族的先民居住。據貴州古史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境內就有多次部落活動,分屬隋、夜郎等方國,黔南州福泉市至今還保存著唯壹的古夜郎國遺跡“諸王城”。

唐朝以後,中央* * *加強了對少數民族的統治。唐、宋、元、明時期,在州內設置了若幹府、州、縣、洞、衛生所。到了元代,黔南開始實行土司制度,疆域分屬八番順元等地的元帥府、都勻定雲安福部、信天閣滿安撫部和亳州宣慰部。

明代弘治年間,貴州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部分土司統治區改為州,如都勻府、新桂縣、貴定縣、荔波縣等。

雍正四年,清朝在黔南強行大規模實施“改土為流”,廢除綏靖部和土司世襲制的長訟,代之以流官統治,取消“衛所”等軍區,並入州縣等行政區。黔南分屬貴陽府、都勻府、獨山府、和平-月之裏府。

民國三年(1914),清朝所有州縣都改稱縣。1935年,* * *中央進入貴州,設立行政督察區。黔南州分屬第壹、第七、第十壹行政督察區,第壹行政督察署設在丁凡縣(今惠水),第七行政督察區專員署設在平嶽縣(今福泉縣),轄福泉、貴定、甕安三縣市。第十壹條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在獨山縣,轄獨山、都勻、平塘、荔波、三都縣市。

之後又換了幾次。

1949 165438+10月15、都勻縣解放,隨即成立獨山區。專員公署設在都勻縣,民國時期轄第二行政監察區12縣,即都勻、獨山、平塘、羅店、三都、荔波、羅店。

1952年,獨山地區改稱都勻地區,桂陽地區改稱貴定地區,專員公署遷至貴定,惠水縣撤銷,惠水縣改稱彜族苗族自治區。1954年更名為惠水縣布依族苗族自治區,是貴州南部建立的第壹個民族自治區。

同年,羅甸縣也成立為羅甸縣布依族自治區。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前夕,都勻、三都、獨山、平塘、荔波、福泉等縣屬都勻地區;貴定、龍裏、甕安、長順、惠水、羅甸縣屬於貴定區。

1956,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

黔南州轄都勻、獨山、平塘、荔波、三都、長順、惠水、羅甸等縣,以及紫雲、鎮寧、望謨、冊亨、安龍、貞豐,共14縣,1958,劃歸安順特區貴定、龍裏、甕安、福泉管轄。

黔南各民族善歌善舞,民族風俗古樸典雅,婚喪習俗獨特,民族文化豐富多彩。

民族音樂包括布依族民歌、情歌和二聲曲,苗族歷史歌曲、情歌、飛歌、喪葬歌、祭祀歌和蘆笙曲,水族音樂包括大曲和小曲。民族樂器包括布依族銅鼓、嗩吶和姊妹笛、苗族蘆笙、嗩吶、芒通、小迪和古箏,以及水族的角鼓、銅鼓、鑼和蘆笙。少數民族舞蹈有布依族的毛筆舞、鋼管舞、花兜舞,魯健舞、長鼓舞、板凳舞、錦雞舞、銅鼓舞,水族的銅鼓舞、角鬥舞等。民族節日有3月3日、4月8日、6月6日和趕上布依族的秋坡,苗族的“送別年”、“吃年貨”、“米花節”、“三月三”、“四八”,水族的“端節”(也是過年的節日)、“毛傑節”。

黔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服飾,其中苗族服飾最為絢麗多彩,被稱為“中國苗族服飾的畫廊”。

獨山燈是黔南特有的地方戲曲。是壹種以唱、跳、唱為壹體的綜合性戲劇表演形式。200多年來從外地流傳下來,深受群眾喜愛。它的發源地獨山雞場被評為中國民間花燈藝術之鄉。

黔南有許多傳統的民族工藝,如龍風背扇(背帶)、蠟染、印染、刺繡、編織、剪紙、雕刻、銀飾鑄造、木雕、石雕等。

三都水族的馬尾繡特別有特色。

  • 上一篇:王安石變法的歷史典故
  • 下一篇:歷代皇帝的皇帝名、溢名、殿名、年號、尊稱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