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請介紹壹下徽商?

請介紹壹下徽商?

徽商產生於明代中期,在明清商業史上與晉商齊名。“家財萬貫者,江南推新安,江北推山右。”(註:《豐南誌》卷五。)。徽商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400多年,其貿易活動遍布全國各地。他們的產品遠銷世界市場,深受歡迎,對當時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中國近代對外貿易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總結和研究徽商經營的成功經驗,不僅對我國商業行業應對未來日益復雜的經貿全球化具有良好的啟示和借鑒意義,而且對我國入世後的整體金融規劃也具有壹定的借鑒意義。

壹、徽州人經商的基本經驗

徽州人經商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徽商正式形成商幫集團。徽商的崛起通常被認為與地理環境有關。惠州糧食產量少,但特產豐富。陸路運輸困難,但水路運輸方便。於是他們把當地豐富的產品運輸出去銷售,然後從其他地方進口當地需要的產品。徽商出行的勢頭就像水銀瀉地,無孔不入。他們遊遍了全國。不僅首都、省會、鄉鎮、城市是徽商的活動場所,在窮鄉僻壤、深山老林、荒島等偏遠地方也有很多徽商的活動。徽商商業資本的發展像滾雪球壹樣迅速增長,擁有百萬甚至千萬資本的富商越來越多。壹個徽商發家後,總有壹批人在其卵翼下發展成為新富商。因此,徽州的富商越來越多,他們的資金總量也越來越大。各種渠道流入的資金讓惠州“富甲天下”。

徽商的成功經驗可以總結如下:

1.采取靈活的資本運作方式。

徽商的資本組合形式多樣而靈活,主要類型有自由資本與借貸資本相結合、獨資與合資相結合、委托經營與非委托經營相結合。每壹類都有多種形式,如商賈並行、商品囤積與壟斷貿易並行、產銷壹體化與賒銷賒購並行等。徽商很早就明白資本對於商業成功的重要性,所以他們的資本運作方式非常靈活。很多創業的徽商出身貧寒,迫於生計外出經商,而從事長途販賣活動通常需要大量資本。因此,這些商人在創業之初大多采用貸款出資經營、合資經營或委托經營的方式。對於采取借貸資金管理模式的,其借貸活動壹般是在同鎮同壹人之間或徽州商幫內部進行。債權人往往註重鄉誼,給予債務人低息貸款進行救助救濟,因此債務人負擔較少。合資就是族人和族人投資入股,然後對投資方的權利和義務做出詳細明確的規定。這樣,由於經營風險是以股份的方式與大家共同承擔的,所以大家承擔的風險微乎其微。還有壹部分徽州人,有經營技能,卻苦於資金匱乏,不得不出售服務,經營至親好友托付給他們的資本。在這種委托經營模式下,盈虧由資本所有者承擔,本金風險小,但他必須努力盈利賺取報酬來積累資本。從以上三種方式可以看出,創業初期資本較少的徽商,通過低息貸款、與他人合資、出售服務等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本擴大經營規模,並且只需要承擔少量風險,這非常有利於鼓勵他們充分發揮經營才能,在經營中獲利。做生意發家致富的徽商,往往把大量的錢變成了金融資本。比如徽商開的茶葉店,在生茶收購旺季,將大量資金借給急需資金的徽商,再將茶商加工的茶葉作為代理出售。壹些徽商利用大量資本經營典當業。他們壹方面從農民和小生產者那裏賺得盆滿缽滿,另壹方面又大力扶持徽州糧商。每年米糧豐收的時候,徽州糧商如果收購的資金不足,就會把收來的米糧典當掉。這樣既獲得了所需資金,又避免了庫存成本。當市場供不應求,價格飆升時,他們贖回典當行儲存的大米並出售,從中獲益匪淺。由此可見,徽商通過各種靈活的資本運作模式,將其商業資本或商業資本與金融資本融為壹體。

2.善於開拓市場

值得壹提的是徽商的旅途觀。距離是指地理和水陸交通路線的知識。明清時期,徽商四出。),他們奔走於世界各地,主要從事長途商品販運貿易。不了解地理、交通、風俗、民風、產品市場等常識,就無法進行長途販賣活動。徽商在前輩的指點下,在周遊世界的過程中熟悉了這些知識,並把自己多年的積累編成商旅書籍,作為商旅指南。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中葉黃邊、大甲、休寧所寫的《統壹行程圖》,詳細介紹了起止點、距離、行走困難、水陸驛站名稱、住宿條件、物產市場價、社會治安、行會特點、車船價格、名勝古跡等等。人們評論說:“商人得之,方知風俗利害。萬歷,壹目而利天下”(註:見楊:《明代驛站考》附錄)。)。徽商在經商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堅定觀念和豐富知識,為開拓當時占據國內絕大部分市場的廣大農村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徽商熟悉交通路線,能夠在商品運輸過程中找到捷徑,從而縮短運輸時間,降低運輸成本;其次,徽商知道哪裏有天災人禍,比如險灘浪、小偷等。,在商品運輸的途中,因此可以盡量避免這些危險,保證人和貨物的安全;再次,徽商熟悉當地的產品市場和民風民俗,避免買賣過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動性以及與客戶的溝通困難,從而在經營中有的放矢,立於不敗之地。在開拓海外市場上,徽商由於明朝中葉的海禁政策,沒有正常的渠道,只能靠海盜,也就是走私走向世界。雖然不值得推廣,但他們的表現也相當不錯。徽商主要以醫藥和茶葉參與世界貿易。

3.以德治國,講信譽,善於開發名牌產品。

徽商本質上是儒商,其經營策略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以德治商”,徽商對此有著自覺的、內在的理解和把握。徽商具有良好的品牌意識,重視這壹無形資產的建立,湧現出壹批“老字號”。徽商經商有遠見,不為小利所惑。他們認為商家和顧客的關系是互利的,相互依存的。如果貪圖壹時小利或者敲詐客戶,給妳帶來的是壹時的利益,但卻破壞了雙方長期合作的基石。徽商將商譽視為商品價值的壹部分,認為建立良好的商業信譽,獲得顧客的充分信任,是商業繁榮的保證。因此,大多數徽商通過長期艱苦的努力建立了良好的商業信譽,並盡力維護這種信譽,將其視為比金錢更珍貴的東西。這些思想在徽商的商業活動中隨處可見。徽商講究誠信,講究商業道德。“所有的管理者都是聰明足智多謀,卻以誠待人”(註:《五雜記》卷四。)。徽商非常重視商品質量,以優質的服務爭取客戶。他們總是想顧客所想,努力滿足顧客。從事出口茶葉的徽州茶商,從毛茶收購、茶葉加工到最終成品包裝,都在保證產品質量上下了很大功夫。茶商對茶農的生茶質量非常重視。他們買的生茶要嫩、緊,遇到死茶、爛茶、碎茶、紅茶就拒絕購買。徽州茶商還總結出壹套鑒別生茶真偽的方法,並寫了文字給管理者看,防止生茶摻假或摻雜劣質茶梗、茶籽、茶園。收購好的毛茶後,“為了迎合外國雇主的心理”(註:第18號《隨性譚》壹書,《隨性風俗倫理考》。),然後將粗茶送入茶棧進行加工精制。當時徽州出產的綠茶,如竹茶、惜春、於謙等,都是暢銷海外的名茶。這些徽茶的制作過程極其復雜。壹般從生茶到成品茶,都要經過烘焙、篩選、扇面、分揀,茶商對每壹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和規定。茶葉加工後,“內用鐵罐,外裝畫板、箱”(註:《黟縣誌》卷七,字尚義。),精心包裝。這種精制的徽茶“遠銷上海,前途光明”(註:婺源縣誌,卷三十三,人與義。);運到外國,也是“暴利”(註:《中西編年史》卷二十三。)。此外,徽州茶商還註重根據外國消費者的口味,不斷改進自己的制作工藝。光緒二年,祁門的胡創辦了胡日順茶廠,改為黑茶,因迎合了許多歐美消費者的口味而大受歡迎。

4.重視教育,相信“富而教急”

徽商教育是壹種良性循環的教育。自古形成的重視教育的風氣,不僅造就了壹大批士紳官僚,也為徽商造就了壹大批具有相當文化基礎的商業人才,從而提高了徽商群體的文化品位和徽州人的整體素質。而具有壹定文化品位的徽商群體卻更加重視教育,從而形成了徽州教育的良性循環。徽商重視教育,自古以來就成為壹種習俗,融入他們的生活,成為壹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徽州人文化底蘊深厚,“富而教急”是徽商堅信的信條。正是這種“世世代代不缺人”,才讓徽商延續了數百年,造就了壹代徽商帝國。徽商善儒,徽州人經商致富後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他們在“振興文化教育”上向來不惜工本。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學習儒學,徽商積極捐資興建書院。明清時期,“天下書院最盛者,為林東、江油、關中、徽州”。清初,徽州書院多達54所。徽商都對子女儒學寄予厚望,充滿期待。壹些家庭明確規定,那些聰明好學的孩子必須得到經濟資助,這將被寫入家庭法典,並代代相傳。在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氛圍下,惠州湧現了壹大批人才。清代安徽在各省狀元人數中排名第三,有9人。安徽八州五州中,徽州有四人。這是徽州與其他商幫的區別,也是徽商發展迅速的重要原因。由於徽商掌握了壹定的文化知識,他們能夠冷靜地分析市場形勢,分析自然和社會因素對供求關系的影響,從而在進退之間做出正確的判斷。比如清朝的鹽場,良渚的鹽場產鹽最多,鹽利最厚,於是淮鹽的專有權就成了眾多商幫爭奪利益的對象。清政府在考察任命兩淮總商時,規定被任命者應具備兩個條件:壹是“選小康商人”(註:見左《清代鹽商興衰簡史》,刊於《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986.1號。),即“更看重資本”的富商;其次,“在商賈中選明事理者”,即“推幹敏淮商錄司事者”(註:薛:《清初鹽商》,《清史論》第四集。),也就是說有壹定文化知識、能力和辦事能力的人。徽商得以壟斷淮北鹽業,多是“精通鹽法,利弊皆知”(註:嘉慶《淮北鹽法錄》卷四十四,人)。)是分不開的。

二,徽商衰落的原因

晚清最後壹百年是徽商的衰落期。徽商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當時的苛捐雜稅和太平天國之外,以下幾點值得註意:

1.官商結合壟斷市場的終結。

徽商的主體是鹽商。徽州鹽商是清政府實行“鋼鹽制”時受政策保護最大的,憑借壟斷淮河、淮河食鹽引進的特權,在徽商中最有實力。但道光年間,清政府在淮北推行了“改綱為票”的鹽法改革,從根本上廢除了徽州鹽商在淮北鹽業的壟斷特權。徽州鹽商沒有競爭能力,從此壹蹶不振。

2.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的衰落

洋貨加入競爭後,徽商沒有後發優勢。比如在清朝光緒以前,徽州茶商對外國種茶的方法並不熟悉,中國的茶葉在國際市場上也處於壟斷銷售的交易地位,因此可以大獲其利,成為當時中國近代對外貿易中最有實力的商人集團。但富裕的茶商未能居安思危。清朝光緒年間,印度、錫蘭等國成功大規模引進茶葉。為了與中國爭奪國際市場,壹是這些生產“洋茶”的國家采取免稅甚至補貼的措施,鼓勵和支持本國茶葉出口;第二,這些國家的茶商采用了現代化的工廠化生產,用機器制茶,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制茶技術。相比之下,鹹豐以來,清政府逐年提高茶葉關稅,茶葉成本日益增加;徽州茶商制茶仍局限於作坊式的手工制作,落後的制茶技術導致其茶葉品質低劣。這個時候,茶商們還是寧願把大把的錢浪費在奢侈享受上,也不願進壹步提高自己的制作技術。清光緒二十三年,兩江總督劉坤壹借鑒外國機械制茶的經驗,明確用機械制茶外銷。但徽州茶商思想保守,缺乏現代生產的開拓意識。他們以“成本多收益少”的名義強烈反對,所以此事只好作罷。中國的茶葉壹方面因關稅而成本較高,另壹方面制茶技術落後,質量不如“洋茶”,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逐漸失去競爭力,競爭激烈。

  • 上一篇:目前國內有哪些中學歷史老師?
  • 下一篇:如何評價秦始皇在歷史上的地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