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300年前中國古代的冬天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什麽時候?

300年前中國古代的冬天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什麽時候?

從公元1550年到公元1851年,各種古代文獻都在陳述著同壹個事實:在這近300年的時間裏,中國出現了大範圍的極寒天氣,尤其是冬季,異常寒冷。

那麽寒潮下到底有多冷呢?總之,不僅北方寒冷加劇,降雪變多,就連壹向溫暖的南方如廣東、福建也出現了大範圍降雪,河流結冰,無法航行。更不可思議的是,氣候宜人的海南島居然會下雪!

據記載,鄭德元年,萬州(今海南萬寧縣)撒鹽隨風飛絮,頓時滿山遍野。

由於這壹時期處於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時期,學術上稱之為“明清小冰期”。但這並不是中國第壹次進入小冰期。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氣象學家竺可楨(1890~1974)就曾對中國歷史上的氣候進行過研究,發現在過去的5000年間曾有過4次小冰期。每壹次小冰期都會帶來社會動蕩,甚至政權更叠:

第壹次小冰期發生在商代末年至西周初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第二次小冰期出現在魏晉時期(公元220年開始),冬季結冰非常普遍。第三次小冰期出現在唐末五代(五代十國始於公元907年),年平均氣溫比現在低65438±0℃左右。最近壹次是“明清小冰期”,年平均氣溫比現代低1-2℃。

史料記載的明清小冰期

學過地理的人都知道,中國的零度等溫線通常是以淮河和秦嶺為界的。壹般來說,這條線以南的河流冬天壹般不會結冰,更不會凍得很厚。但明清小冰期,長江冰封壹個月,洞庭湖冰厚達壹尺。

試想壹下,連長江都能結冰,那些生活在天寒地凍、冬天臨近的畫面中的普通人該是多麽無助。那麽我們來說說史料記載的明清小冰期:

1.據《江南通誌》記載,明孝宗年間,有兩次冬季寒潮(1499,1502),湖南祁陽河結冰,浙東余姚河結冰。河水能結冰,可見當時天氣有多冷。

2.據《廣東通誌》記載,明朝鄭德四年(1506),廣州市下了壹場大雪。積雪可能有壹英尺厚,壹英尺大約是32厘米。要知道,現在的廣州最多能看到罕見的雪花,但是到了明朝就能下到膝蓋的雪了。可見廣州與明朝相比,小巫見大巫。

3.據明末清初譚潛《北遊記》記載,京杭大運河吳江段在農歷1654年十壹月凍了三尺多,從吳江到嘉興壹帶都凍住了。當時的船只只能靠壯士削冰行走,但每天只能行駛3~4公裏。要知道陽歷十壹月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所以也可以看到順治年間江南的寒冷天氣。似乎應該加上壹句“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除非是極寒天氣。

4.據清代葉《閱天下》記載,江西柑橘歷來呈獻給朝廷,當地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種植,並以此為生。但明清小冰期,柑橘經常凍死,更別說指望收獲了。壹些果農甚至不敢再種柑橘了。畢竟,知道生意肯定會賠錢並不愚蠢。

其實明清時期還不是最冷的時候。當時間線來到光緒六年(公元1880),中國南方逐漸回暖。但在這個過程中,1892~1893年冬季,中國再次遭遇極寒天氣的反彈。在分析了之前的極寒數據後,專家保守估計,今年冬天可能是中國南方經歷的最冷的壹個冬天。

北方天氣寒冷,植被在1892被凍死也不奇怪。但是上海的黃浦江和吳淞江冬天也封凍。蘇州太湖也有壹尺左右厚;浙江嘉善下雪後,下了兩天兩夜的雨,平地上積了三尺厚的雪,相當於1米。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浙江德清如果下雨下雪結冰可以有四五尺厚。試想壹下,如果當時有人要出差,估計在雪海很容易迷路。整個大地就像壹個迷宮,滿眼都是大雪。另外,江西南昌12月下大雨,雞蛋結成冰;在湖南永寧,麻雀被凍死,不計其數;

據《光緒太平郡續錄》記載,河流結冰,船只不能航行,花木雕零,百歲老人從未見過。

由此可見,明清小冰河期真的很冷很絕望,影響之廣,真的不多見。隨著低溫,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穩定受到不利影響。小冰河期之所以能被後人記住,其實就是這樣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社會動蕩,我們不得不記住。要知道在明清小冰期的影響下,災害頻發,人口銳減,百姓苦不堪言。有些學者甚至說它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其實這個很好理解。試想壹下,雖然自然條件非常惡劣,但人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普通人也能吃飽穿暖。這種冰河期頂多讓人感覺不舒服,當然這種不尋常的天氣也不會到處被記錄。話說回來,明清小冰期有哪些災害?

1.頻繁的幹旱和洪水導致食物短缺。

現在公認小冰期的特點是冬冷夏幹。這樣的天氣對農作物的種植極為不利,說是災難也不為過。據記載,明朝後期,由於夏季幹旱,植物大面積死亡,導致糧食供應不足。幹旱之後是蝗災,使當時糧食作物的產量更差。

再加上明朝崇禎年間,黃河流域連年幹旱,河北基本看不到河了,只剩下河了。明朝滅亡之前,浙江也發生過旱災。

大旱之下,莊稼必然歉收,還有壹件殘酷又無奈的事,就是時不時有人吃人。

《德平縣誌》記載:“大旱時,人食草木,有相食之人。

俗話說,大災之後必有大疫,瘟疫開始爆發,尤其是明末,從山西到北京都爆發了瘟疫。這場瘟疫在北京造成大量死亡,保守估計超過五分之壹,街上看不到孩子。原本繁華的首都人人自危,疫情轉淡。

《明代北方略》:崇禎末年,臨街的壹間小房子關了門,街坊的孩子不見了。有棺無棺,九門算,二十多萬。

第二,天災之後,必有人禍。

小冰期導致糧食短缺等自然災害後,明末人口銳減,流民四處逃亡。此外,明末貪官橫行,林東黨員與宦官爭權奪利,百姓苦不堪言。老百姓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起來造反,人禍開始出現。李自成和張領導的農民起義都是因為自然災害而開始的。

此外,對於北方遊牧女真部落來說,寒冷的氣候導致了馬牛羊所吃的牧草幹涸,飲用的水源枯竭。實行多年的畜牧業生活方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為了生存,揮刀南下是必然的。恰在此時,明朝因小冰期而動搖內部統治基礎,導致農民起義不斷。朝廷需要花費精力鎮壓內部起義,緩解自然災害造成的社會動蕩。

所以清朝入關南下也是明朝建築倒塌的壹個漏洞。畢竟明朝除了平叛,還榨取資源抵禦外部壓力。在內外勢力的夾擊下,本已滿目瘡痍的明朝不堪重負,導致其壽終正寢。

那麽是什麽造成了明清時期的小冰期呢?有人認為,發現新大陸後,印第安人數量大減,導致焚燒稭稈等活動驟減,導致溫室效應消失,導致冰河時代。這有點扯淡。是不是說現在多燒點稻草稭稈,地球上就不會再有小冰期了?所以這個觀點不成立。

相反,我認為天體的運動使它更有說服力。為什麽這麽說?因為這個小冰期在時間上或多或少是有周期性的:根據竺可楨院士的說法,第壹次和第二次小冰期的間隔是1200年;第二次到第三次的間隔約700年;第三次和第四次的間隔是700年。還會有第五次嗎?這個不好下結論,只能走壹步看壹步了。

但無論如何,明清小冰期持續了近300年,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導致人口銳減,老百姓的生活也很悲慘。值得我們警惕,及早思考應急預案,避免悲劇重演。

  • 上一篇:蛋雞的歷史
  • 下一篇:該遊客的下載記錄如果被刪除如何恢復?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