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人性是什麽?。

人性是什麽?。

人的本質是內在精神本質和外在勞動本質的辯證統壹。

人性問題在哲學上壹直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時至今日也沒有完整明確的答案。人的本質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從壹個偉人或哲學家的幾句話中斷章取義地定義人的本質。我們認為應該從辯證法的高度來理解和把握人性。

恩格斯指出:“辯證法是普遍聯系的科學”(1),“形而上學的對立面是聯系的科學”(2)。唯物辯證法的壹個最根本的特點是,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要理解事物,就要“從事物的互聯中理解事物。”(3)事物的聯系包括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的聯系和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事物只有在內外互聯中才能發展。因此,認識事物必須從事物的內在和外在關系來把握。人是客觀世界中的普通之物,所以對人的認識也必須從聯系中去把握,從人的內在聯系和外在聯系中去把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人性。讓我們從人的內外關系出發,系統地討論壹下人的本質。

壹、人的內在聯系是什麽?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人體是壹個復雜的多層次矛盾統壹體,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等不同層次要素有機結合、相互聯系而形成的自組織系統。包括細胞之間、組織之間、器官之間、系統之間的關系。細胞之間的聯系形成組織,組織之間的聯系形成器官,器官之間的聯系形成系統,系統之間的聯系形成人體。

現代科學認為,整個人體是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有機結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中醫也認為,人體整體由五臟組成(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是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無論現代科學和傳統中醫在對人體內部結構的認識上有多麽不同,他們始終認為,整個人體是由不同層次的元素或子系統的有機組合和相互聯系而形成的。系統論告訴我們,“由各種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具有孤立的要素所不具備的新的品質和功能。”(4)“系統獲得新質的秘密在於元素的有機性。系統中的要素不是機械相加,而是有機結合。”(5)因此,根據聯系和系統的觀點,五臟的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必然產生壹種新的品質。我們認為這種新的品質就是人體整個功能系統的品質——精神。(6)

人們通常認為人體內部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相互作用形成的整體是生理性的。楊同誌在《人體科學研究》壹書中,從不同的層次和方面,對人體內部結構的認識和探索作了系統的論述,但楊也認為,五臟的有機結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所形成的整個人體是生理性的。這種觀點的壹個顯著特點是,它只用壹種系統的方法來解釋生物學範圍內的人的形態,而沒有用壹種系統的方法來解釋人的精神,更不用說形態與神的關系了。(7)持這種觀點的人只是機械地、形而上學地看問題,忽視了事物發展的辯證性。雖然現代醫學也對人進行了系統的解釋,並且“將人體理解為壹個具有特定生命功能的有機系統,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層次和成分組成,並按照壹定的結構組合而成”(8)。而現代醫學也只是用壹種系統的方法來解釋生物學範圍內的人體,而沒有用壹種系統的方法來解釋人的精神,更談不上解釋人體與精神的關系。我們認為現代醫學對人類的認識仍然是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它沒有看到人體內各種子系統或元素的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會產生和形成壹個新的系統。這個新系統具有子系統或元素所不具備的新品質和新功能。

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是在子系統或要素的基礎上生成和形成的復雜整體。如果我們承認形式可以作為壹個體系存在,那麽我們也應該承認在形式的基礎上產生的新的品質——精神也作為壹個體系存在。人體的五臟六腑不是簡單機械的結合,而是有機辯證的結合。人體的整個功能系統,是五臟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具有不同於組成它的元素或子系統的新的品質和功能。這是壹個系統區別於子系統或元素的核心。把人體理解為壹個整體,是由人體的各種要素或子系統有機組合和相互聯系而形成的,正是因為忽略了系統論的核心,即整體的質量和要素的質量是不同的。

人體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要素或子系統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了人的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形成了人體的整體功能系統,產生了壹種新的運動形式——精神活動,它不同於要素或子系統的運動形式。"事物的質量是相關因素的整體特征."(9)因此,人的內在聯系形成了人的內在本質,人的內在本質是精神活動。

過去我們往往從生物學的角度認識和理解人,卻沒有看到在物理生化運動的基礎上,還有壹種新的素質運動——精神運動。人的內在精神本質的提出改變了過去人們對人的通常看法。所謂內在精神實質,也就是人體內部各種要素或子系統的有機組合和相互聯系所形成的人體整體功能系統的本質。它要求我們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去認識和理解人。我們認為,人是物質系統和精神系統的辯證統壹。精神系統和物質系統是整個系統與部分或要素之間的關系,它們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精神系統不能脫離物質系統而單獨存在,物質系統也不能脫離精神系統而單獨存在。在人、靈、體三大系統中,人的系統最大,其次是靈系統和體系統。人與精神或形式的關系,也是整個系統與部分或要素的關系。人與精神或形態是相互依存的,是彼此存在的前提。人既不能脫離精神或形體而單獨存在,精神和形體也不能脫離人而單獨存在。人是精神與形式有機結合和相互聯系的產物,所以人既不是精神-靈魂,也不是形式-肉體,人是精神與形式的矛盾統壹體。

二、人的外部聯系是什麽?

人的外部聯系表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上。這個關系就是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自己。這種聯系是人通過勞動實現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如果動物不斷地影響周圍的環境,那麽對於動物本身來說,這是無意的、偶然的。但人們離動物越遠,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就越具有思考、計劃和提前向某些已知目標前進的特征。”(10)“動物只利用自然,單純靠自己的存在改變自然;而人類則通過自己所做的改變,讓自然為自己的目的服務,支配自然。這是人和動物最後的本質區別,是勞動造成了這種區別。”(11)可見,人與動物的外在聯系是有本質區別的。動物因其存在而與外界發生直接聯系,人類則通過勞動與外界發生聯系,使自然界按照自己的目的發生變化,為人類生存服務。因此,勞動是人類外部關系的本質。

事物的本質存在於事物的相互聯系中,所以人的本質存在於人的聯系中,存在於人的內在聯系和外在聯系中,是內在聯系和外在聯系的質的辯證統壹。內在本質是事物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外在聯系是內在本質聯系的體現。因此,勞動作為人的外在本質,體現了內在本質——精神活動。人類的勞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是以意識和思維為基礎的。沒有意識和思維,就不會有勞動。(12)把人的內在本質理解為生理,理解為“身體-工具”的觀點,恰恰忽略了事物發展的辯證性——事物內部要素或子系統相互聯系、有機組合而形成的整體品質,是不同於要素或子系統的新品質。正是因為他們忽略了這種新品質的存在,忽略了人的整體性品質是精神活動,所以他們根本看不到人的內在精神品質的存在。把人的內在素質理解為生物的、理解為“身體-工具”是錯誤的、形而上學的,不可能從這種“內在素質”中推導出外在的聯系素質——勞動。人類勞動的目的和規劃是顯而易見的。沒有意識和思維,勞動怎麽生產?正是因為人是有意識的,能夠認為自己有壹種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勞動。因此,張少華在《需要創造》壹書中根據聯系的觀點把人的內在本質定義為“身體工具”是錯誤的。雖然張少華也註意到了由聯系形成的事物的整體性,但他沒有註意到整體性和重要品質的區別,也沒有把這壹思想貫徹到對人性的研究中。所以他對人性的規定是不正確的。

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綱領。事物只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才能發展,孤立的事物是發展不起來的。所以,人要發展,只能在相互聯系中發展,也就是只能在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的互動中發展。壹個人只有意識和思維活動,而不參與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即這個人只有內在聯系,沒有外在聯系,那麽這個人就是孤立的、靜止的,這個人是無法發展的,也不可能成為壹個有哲學的人(如狼孩)。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費爾巴哈“拋開歷史進程,孤立地觀察宗教感情,假定壹個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13)“所以他只能把人性理解為‘類’,理解為壹種內在的、無聲的、純粹自然地連接許多個體的共同性”(14)。因為費爾巴哈沒有把事物放在聯系和發展中,沒有把事物放在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中,他只是說:“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什麽?這個問題最簡單、最概括、最通俗的答案就是:意識。”(15)“人性是什麽?或者說是什麽在人裏面形成了壹個階級,也就是說是什麽形成了最初的人性?是理智,是意誌,是內心。”(16)馬克思只是註意到了費爾巴哈關於人的本質論述的片面性,即只註意事物內部聯系而忽視事物外部聯系的片面性;因此,馬克思嚴厲地批判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的東西。在現實中,他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7)在這裏,馬克思把人的外部關系理解為“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的總和”到底是什麽?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18)所謂社會關系,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各種相互關系的總稱。可見,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理論,是針對費爾巴哈重視內部關系,忽視外部關系,忽視勞動而提出的。勞動促使人們形成復雜的外部社會關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勞動而不是別的。這與馬克思壹以貫之的哲學思想和馬克思創立的、致力於改變世界的實踐唯物主義是壹致的。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反復強調:“以前的壹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只把事物、現實和感性理解為壹種客觀的或直觀的形式,而不把它們理解為人的感性活動和實踐。”(19)“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壹致性,只能被視為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實踐。”(20)“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是改變世界。”(21)

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站在辯證法的高度,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理解和把握人的本質。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就明確指出了人和動物的區別:“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直接把人和動物的生命區別開來。”(22)但同時又強調:“壹句話,動物只是利用自然,單純地靠自己的存在來改變自然;而人類則通過自己所做的改變,讓自然為自己的目的服務,支配自然。這是人和動物最後的本質區別,是勞動造成了這種區別。”(23)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已經註意到了人的內在本質和外在本質的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關於人的本質的上述兩種論述並不矛盾,而是辯證統壹的。並不像有些理論家說的:人的本質只是勞動。人的本質只歸結於勞動,否定靈性,從壹個極端走向另壹個極端。如果沒有內在聯系,那麽這個東西就不可能存在。為什麽這個東西會有外部聯系?所以,把人性只歸結於勞動是完全錯誤的。

綜上所述,片面地把人性歸結為精神或勞動,甚至只從字面上斷章取義,把人性歸結為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都是錯誤的。人的本質是內在精神本質和外在勞動本質的辯證統壹。

第三,精神、勞動和人性的辯證關系

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內在本質和外在本質的辯證統壹,歸結為內在精神本質和外在勞動本質的辯證統壹,有壹個根本的哲學問題需要解決,即精神、勞動和人的本質的關系問題。精神、意識、勞動和實踐的關系不僅是哲學討論的焦點,也是理解人性的難題。關於精神、意識與勞動或實踐的關系,馬克思明確指出:“蜘蛛的活動類似於織工的活動,蜜蜂建造蜂巢的能力使世界上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差的建築師從壹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強,因為他在造之前就在自己的頭腦裏用蜂蠟造好了蜂巢。勞動過程結束時所獲得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存在於勞動者的表象中,也就是在概念上已經存在。他不僅改變了自然物的形式,而且在自然物中實現了他的目的。”(24)在1844的《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也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使人成為壹種存在”,“實際上創造壹個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的自然,就是人作為有意識的壹種存在的自我確證。”(25)馬克思認為,人對世界的改造從壹個側面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有思維的存在。同時,正因為人是有意識的、有思維的存在,人的活動才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有計劃的。但是人的意識、目的和計劃與勞動和實踐有什麽關系呢?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並沒有給我們壹個明確的答案。

關於精神、意識、勞動或實踐與人性的關系,目前哲學上仍有分歧。壹種觀點認為,“意識”、“心理”、“意誌”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本質...它是實踐的內在本質,實踐是它的外在表現或對象化”(26)。另壹種觀點認為,“從‘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中提取‘有意識’作為區分人和動物的類本質,相當於從馬克思的勞動實踐觀回到費爾巴哈的人本觀”(27)。”在馬克思看來,不是因為人是有意識的,而是因為人是“類的存在”,人是“有意識的”存在...只有通過人的勞動實踐,才能證明人是有意識的階級存在物。這種勞動實踐,即生產活動,是人的能動的生命。所以,是勞動實踐本身從本質上區分了人和動物,而不是因為人是‘有意識’的。”(28)很明顯,上述關於精神、意識、勞動或實踐與人的本質的關系的討論是以馬克思的文本為基礎的。對於馬克思文本中的同壹句話,雙方有不同的含義,導致了不同的理論觀點和結論。雖然雙方都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但都難以說服對方。我們認為,運用聯系起來的觀點和方法,完全可以解決上述觀點的分歧。

當我們從聯系的角度理解精神或意識、勞動或實踐與人性的關系時,我們發現,精神是人的內在聯系的品質,勞動是人的外在聯系的品質。內在聯系“是維持事物存在的內在力量,也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29)。“內在聯系只能以外在聯系的方式規定事物的存在和推動事物的發展,否則就會成為壹個孤立的、封閉的、死的東西。”(30)同時,“外在聯系只能通過內在聯系來發揮維持事物存在和影響事物發展的作用。壹旦超出了內在聯系的需求、選擇、控制和調節,就失去了應有的積極作用”(31)。可見,精神和意識作為人的內部關系的本質,是推動人的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勞動作為人的外部關系的本質,只有在人的內部關系精神的推動下,才能對人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決定性作用。沒有人類精神的推動,勞動既不能生產,也不能在人類發展中發揮任何作用。顯然,片面地認為只有勞動才是人的本質,才能使人成為壹種存在,把人與動物區分開來,否認人的精神本質是不符合辯證原理的,是封閉的、死的,所以我們認為是錯誤的、形而上學的。

根據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壹文中的論述,現行哲學教科書認為,既然勞動可以決定從猿到人的轉變,那麽它也可以決定精神的產生,即精神的能動性來源於實踐的能動性。我們認為,勞動決定猿向人轉化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勞動作為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不能決定猿向人的轉化。人是形式和精神的辯證統壹。形和神是構成壹個人的兩個基本要素。缺了其中任何壹個,壹個人都成不了人。同時,也正是因為肉體和精神的出現,人才得以誕生,人的自覺的、有目的的活動——勞動。類人猿不具備肉體和精神這兩個要素,所以類人猿不存在勞動行為。既然勞動不能決定猿向人的轉化,勞動也不能決定精神的產生。作為人類內部關系的本質,精神的能動性來自於形式的能動性,精神的能動性不同於形式的能動性。正因為精神具有能動性,精神才能支配人。同時,正是因為精神能夠支配人,人的活動才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所以,不是精神的主動來自實踐的主動,而是實踐的主動來自精神的主動。精神和意識是原因和根源,勞動和實踐是結果和表現。精神是勞動的本質和核心。按照邏輯順序,精神在前,勞動在後。

總之,人性問題是壹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哲學問題。我們要站在辯證法的高度,用聯系和發展的方法揭示人的本質。

  • 上一篇:丁琪奇怪的饑荒的內容
  • 下一篇:龍的歷史、文化和地位!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