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勤奮如何成為壹個有力量的人?

勤奮如何成為壹個有力量的人?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真的有很多話要說。

首先,定義什麽構成了“很厲害的人”。在我眼裏,很厲害的人壹定是有“獨特”之處的人。他不是“某某老二”,而是他自己。他壹定有自己獨特的知識體系,經驗,對經驗的反思,全局意識,方法論甚至人生觀,然後他把它整合成壹個整體,成為自己的人生護城河。當然,他很可能有壹個老師,有壹個學習和效仿的對象,但最後他壹定是找到了壹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在這條路上,聞訊而來的人們興奮地議論著:“快看,快看,他面前那個強壯的身影就是那個超級厲害的人!”」

但是,回顧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在這種壹貫的、成熟的體系中,培養出“非常厲害的人”是非常困難的。最終,絕大多數人都成了“平庸之輩”。即使有些人很優秀,也很可能是“優秀的平庸之輩”。

為什麽?

我總結壹下,我們的教育體制有三個根本特點,決定了它大部分時間只能培養平庸的人:

首先,它以“流水線”的方式培養人才

無論小學、中學、大學,班級都是這種大生產的最小單位。同樣的教案,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材,甚至同樣的教學時間,讓班級裏的每壹個學生都以這種統壹的方式接受教育。只是到了研究生階段,出現了類似於導師制的個性化教學,但即便如此,仍然有相同的培養目標、學分課程、論文指標等需要常態化。這種流水線式的人才生產方式是最經濟高效的教育方式,但卻是以磨平學生個人興趣和天賦的棱角為代價的。在這樣的土壤下,大師是極難破土而出的,所以我們經常聽到近幾十年來沒有大師的感嘆。

第二,這是壹種“標準化”的人才選拔方式。

有壹個概念叫“標準化考試”,就是盡可能精確地定義考試的每壹個過程,使其誤差最小化,統壹性最大化的方法。考試的命題結構、題型、評分標準對所有人壹視同仁。由於主觀題的評分誤差較大,無評分誤差的選擇題成為標準化考試的主要形式。標準化的篩選方式塑造了迎合這種標準的學生去學習和思考,但同時也造成了這樣壹個後果:容易標準化的確定性知識成為考核和教學的重點,而難以標準化的、需要深入思考的、有爭議的討論和潛移默化的玩法都被回避了。比如對文學常識的機械記憶是語文考試的常見部分,而文學作品的個性化審美已經消失。

第三,只滿足於繼承抽象的知識和思想。

從小學到大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遞抽象的知識和思想。當然,這種繼承是極其重要的,但在此止步是壹種重大的偏見。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有責任教會學生如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理解當今世界。很多人把這種現實主義的教育等同於“功利主義”,強調大學就是教得不到的東西,這是很大的謬誤。走近現實世界不是因為功利,只是為了遠離愚蠢。因為理論和現實應該是相互反映的,脫離現實的理論是壹潭死水;因為現在的時代變化很快,每天都會出現很多新的氣象、問題和挑戰。過去的知識雖然可以借鑒,但沒有現實洞察的加持,很難有所作為。

但是,我們的教育是統壹的“從理論到理論”的訓練方法。很多大學的本科教育,尤其是基礎學科,都是以培養科研人才為預科班的思路來組織的。但最終以科研為終身事業的學生不到10%,被篩選出來的人最終都要面臨學無所成的尷尬。老師本身也大多是沒出過校門的理論家。他們沒有實踐打磨的經驗。他們如何帶領學生做實事求是的思考?

“理論對理論”的單行道,把很多同學逼到了科研的華山險路。本科生發現自己不能適應社會,找不到工作,就去讀碩士,碩士生發現還是找不到工作,就去讀博士。但在科研的世界裏,只是圍繞SCI論文數和影響因子。也許他們中極少數人獲得了高影響因子論文,成為了“科研上很厲害的人”,但更多的人還沒有弄明白,為什麽自己的努力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直到被放到板凳上。

流水線,標準化,純理論,這些教育領域的系統性偏差,可以培養出壹批批不盡人意的人才,卻很難誕生出優秀的人。壹個“很厲害的人”,就像童話裏的王子,小說裏的英雄,成了壹個難以捉摸的存在,壹個只能色情的符號。最終,絕大多數人,即使盡了最大努力,也無法擺脫社會階層固化的無形牢籠。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努力很重要,但光努力是不夠的。制約壹個人變得更優秀的最強大的約束,永遠是自己的思維模式(往往是被現有的教育體制塑造的)。

當壹個學生走出校門,走進壹個更大的世界,讀了很多書,認識了很多人,經歷了很多事,他就有可能突破原有的桎梏,逐漸實現變強的路徑。

例如,以下路徑:

除了學校灌輸的“理論對理論”的思維路徑,至少還有五條路徑。這五條路徑的特點是把“現實世界”作為獲取知識的重要變量,不僅僅是在理想化的情境中思考問題,而是磨練理論融入現實、考慮現實中復雜情況的能力。

人類歷史上許多非凡的智者都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在五道中努力。這裏我舉壹個典型的例子:

投資家查理·孟格的模式是吸收許多學科的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工程學等。)廣泛地以這些學科最基本的模型作為他分析判斷現實問題的思維工具,從各個角度進行綜合分析,思考多重復雜因素引起的震動,最終得到壹個完整、全面、深刻的分析結果。在這個模型中,很多理論知識被自然地、頻繁地跨學科使用,對現實問題的分析起到了奇效。與沒有多學科知識背景的投資者相比,芒格能夠更深入地洞察這些投資問題的內在結構和本質特征,從而提出超越市場的投資判斷。

經濟學家張五常的模式是親身觀察和實踐市場中的真實經濟行為,從對現實世界的洞察中獲得經濟學的理論洞見。與那些研究的學者相比,他能發現和分析更復雜多變的經濟現象,並將這些現象納入經濟研究的理論視野。比如他曾經在除夕夜兩次在街上賣橘子,經歷了不同時間點、天氣等因素下雙方議價情況的變化。他還在自己的海邊別墅旁飼養牡蠣、三文魚等水產品,然後對可移動和不可移動的自然生物進行產權分析。這種從現實世界獲取理論智慧的方式與查理·孟格從理論世界獲取實踐智慧的方式不謀而合,向我們展示了兩種互補的溝通理論與現實的方式。

投資者、《黑天鵝》的作者納西姆·塔勒布交替學習理論和現實。塔勒布是壹個穿梭於學術和商業之間的思想家。畢業於沃頓商學院,高級量化金融交易員,同時也是紐約大學庫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他從小的夢想是成為壹名哲學家。他精通多國語言,在哲學、邏輯學、歷史學和心理學方面都有廣泛的著作。他的黑天鵝思想既是他對現實世界,尤其是人類歷史上極端事件深刻洞察的結果,也是多學科思想融合的結果。在他的《黑天鵝》壹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吸收了龐加萊的科學哲學、卡爾·波普爾的懷疑論、丹尼爾·卡內曼的行為經濟學和曼德爾布羅的分形幾何,以及帕斯卡、休謨、洛克、哈耶克、蒙田、丹尼特和奎因。塔勒布的人生歷程生動地展示了這樣壹條路徑的可行性:從現實和歷史中提出問題,在思想的海洋中尋找,在實踐中驗證,在寫作中升華。

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不僅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壹位教育家,因為他總能用生動的語言或精致的實地實驗展示出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並讓學生從更深的層面理解這些概念。在他眼裏,物理絕不是枯燥的理論陳述,而是生活世界的壹部分。他的《費曼物理學講義》是歷史上最成功的物理學教材,暢銷數十年。他還特別擅長用圖形和圖表來表現抽象的過程。他發明的費曼圖方法為量子過程提供了壹種可視化的表達方法,成為全世界粒子物理學家的工作語言。費曼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抽象的理論和生動的現實之間不可能有界限。如果有人認為有界限,那正是因為他的學識和思維還不足以理解兩者之間的深層聯系。相反,如果壹個人能從經驗中表達理論,用具體抽象,恰恰說明他很可能是壹個非凡的思想家。

侯孝賢導演有壹項特長,就是「閱人」。他會仔細觀察所有和他在壹起的人,像讀書壹樣去讀,尤其是那些長相奇怪的人,會引起他對“讀書”的強烈興趣。想必這位偉大的導演壹定是把他遇到的所有人都當成了壹個巨大的素材庫,通過分析、解碼、變異,然後融入到他的電影中,以壹種異常真實的方式塑造了電影中的人物。與從書本中獲取靈感相比,侯孝賢更善於從真實經歷中獲取智慧,獲得第壹手資料和靈感。這種解碼現實的努力值得學習。

以上五位“非常厲害的人”所走的道路,不同於正規的學校教育,給我們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如何努力的啟示。妳可以選擇壹條路努力實踐,也可以借鑒別人,多條路嘗試實踐。當然,很有可能我們永遠達不到他們的高度,但“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從中獲得”,這並不妨礙我們用他們最開放、最先進的思想去改變我們的人生之路。

  • 上一篇:中國古代有哪些作家?
  • 下一篇:二月八日灌陽,二月八日灌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