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福州民安琉球墓

福州民安琉球墓

在福州顧敏安鎮西馬山腳下,有壹個占地2600多平方米的巨大琉球墓群,這裏埋葬著263名死於海上的琉球官員、水手和商人,他們都是從這裏來到福州的。它是明清時期1372至1879這500多年歷史中,民安鎮成為福州與琉球友好關系的前哨站的見證,也是中國與琉球人民文化交流和海上貿易的見證。

民安鎮與琉球的關系由來已久。琉球王國位於中國臺灣省島和日本九州島之間,面積4600平方公裏。歷史上,明清時期琉球王國向中國進貢,明清冊封琉球王,琉球王國成為明清藩屬國。明朝洪武五年(1372),福州被定為中國的朝貢交通口岸,成為琉球對華貿易的主要口岸。民安鎮吳虎門是琉球朝貢船商船在中國航行的第壹個港口。琉球朝貢船、答謝大使、慶典大使、朝覲大使、留學生都在民安鎮口岸海關上岸。

明初,朱元璋下令將府衙總管楊載派往琉球,並派出“擅長劃船的福建人三十六姓”赴琉球傳授技藝,其中民安鎮的鄭和後官壁團州的金宏是首批歸化琉球的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朝從民安鎮港派出海保等八名內廷官員前往琉球王國勘測地圖。回國後,繪制的地圖由乾隆四庫全書編制。

民安鎮與琉球有國有海上航線,交流頻繁。明清時期,琉球商人在福州港和民安港之間進行著廣泛的貨物貿易,包括手工藝品、藥品、香料、礦產、海產品、紡織品等。他們帶走的貨物包括陶瓷、漆器和絲綢。琉球國商人常駐閩安經商,福州也有世代往來於琉球與閩安鎮之間的船夫。“秋來海有長雁,外地人乘船加城”,這是當年民安鎮的景象。

福州駛往琉球的船只,都是從民安鎮吳門東沙外的開陽出發。明日順順七年(1463)六月,吏部派潘融等四百余人出使琉球,在民安鎮乘坐港監建造的大型船印,也從五虎門起航,經過七晝夜抵達琉球。福州琉球館,1982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接待琉球各國朝貢賓客和貿易的場所。明朝成化七年(1471),福建海運公司從泉州遷到福州後,福州與琉球各國的經貿、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此後,所有來自中國和琉球的大使、聯絡人和學生都通過民安鎮口岸分流。琉球等國的朝貢船只經民安鎮海關查驗加封後,護送進入福州內港入海口,存放在朝貢工廠,在任意時間經航線進入北京。民安鎮海邊義山院(媽祖宮)被列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明清時期,福州到琉球的冊封使節和朝貢商船都停靠在這條河上,登岸拜媽祖,揚帆起航。至今,石碑依然存在。碑文載有“新建天後宮,冊封函於琉球副使閣,印鑒路暢於宮”等字樣,是研究福州海上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福州府和民安鎮與琉球關系密切。明初被朝廷賜36姓並隨後歸化琉球的人,大多是顧敏安鎮及福州河口壹帶的人。清朝派往琉球的使節大多是福州人。嘉慶十三年(1808),奉命出使琉球王國的齊坤是福州倉山區齊安村人。道光十八年(1838),琉球王國狀元林鴻年,福州鼓樓區人。嘉慶年間,民安水師左營總司令陳瑞芳率領數百名押解、冊封使節赴琉球途中死亡,被琉球國王和清嘉慶皇帝賜銀撫恤。琉球的壹些朝貢船、商船、漁船因為風暴在民安鎮港口避風。

大部分來中國的琉球僑民在登陸後因沈船和疾病被埋葬在民安鎮西碼頭的山麓。西馬山頂有兩座塔形墓,每座面積約50平方米。水平布置,2米開外。塔共七層,下面五層為立方體花崗巖砌築,每層高0.3米,第五層高0.6米。上面兩層是用貝殼和糯米糊做成的,幾乎是圓柱形的,非常結實,白色。第六層為葫蘆形,直徑0.8米,高0.6米。第七層直徑0.6米,高0.9米,頂部是鍋蓋。塔的第五層的標高被鑿成了字母。塔下的長方形隧道寬5米,深6米,每條隧道配備50輛骷髏坦克(見圖)。三塔周邊6層山地區仍有113座小墓,規模和業態基本壹致;每塊墓碑寬30厘米,高50厘米,刻有“琉球王國”字樣及姓名、地址、生卒年月、職位等。死者的名字是用中文刻的。琉球墓為背椅式,由石壇、碑、側屏、寶穹(龜甲)和山墻組成。其造型古樸莊重,是研究中國與琉球歷史文化交流的珍貴資料。2000年修建羅昌高速公路時,位於民安的琉球墓被移到了距離公路500米的山坡上。同年,日本沖繩十三人遊閩安,自稱祖上是福州閩安鎮人。他們在福建協臺衙門和琉球墓各捧了壹把土布,帶回日本紀念。

原位於福州倉山區福建師範大學校區後山的琉球陵園,安葬著9位在榕城去世的琉球使節。由於工作和興趣的原因,這三年來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遊覽福州古城內外的琉球墓葬,也結識了很多與墓葬中所蘊含的歷史有著直接或間接關系的人。他們中有研究成果突出的歷史學家,有見證墓地興衰的老村長,有慕名而來的琉球媒體記者,還有古琉球神秘族群閔的後裔,甚至最神奇的是他們是36個姓氏。在和他們接觸的過程中,我感覺琉球墓不是陳朝的遺物和典故,而是深深鐫刻在我心中的活史書。

琉球陵園,位於福州師範大學長安山後的白泉寺,是明清時期福州地方政府專門為死在福州的琉球人開辟的墓群。據史料記載,僅清代,死在福州的琉球人就有578人,大部分都是就地埋葬。富士師範大學附近是琉球墓地相對集中的地區。福州琉球陵園位於福州倉山區百泉寺(福建師範大學福州倉山校區後面,福州長安山公園旁)。1986年,建於清朝亡琉球來華的墓區內。陵園占地3120平方米,琉球墓10座。墓主人的身份是琉球國皇宮的財務官,朝貢船的卑微水手,朝貢翻譯事業的總經理,來中國學習醫德的綠衣小姐。

曾經在墓地的“源江上”墓前,聽沖繩琉球時報資深記者講過壹個離奇的故事。後來,我不厭其煩地把這個故事傳達給各種和我壹起參觀過的人。故事是這樣的:

“元和親”是琉球王國的財政官(“親”是壹種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紫巾官的稱謂),原名元和,中國範。乾隆五十六年(1717),受琉球王委派在福建納貢,次年病逝於榮成,葬於城郊倉山附近。在過去的300年裏,後人從未停止尋找祖先的墳墓。只是亡國、戰爭、動亂等不可抗力的現實無情地阻擋了壹代又壹代人的嘗試。10

葬於福州琉球公墓,琉球國庫官元和鐘超之墓。

改革開放後的上世紀80年代,死在榮成的琉球王宓司庫河源朝康朝德的後代,歷盡艱辛,來到福州尋找祖墳,卻無果而終。本世紀初,福州動蕩的老城區改造擴建的消息,引發了趙德翁對祖先墓地去向的焦慮。超康去世後不久,超德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感。2006年8月,65歲的河源超德再次帶領親屬前往福州尋找,但依然杳無音訊。絕望放棄的我,在壹次偶然的散步中,從貧瘠的土壤和蔓生的雜草中,意外地找到了祖先的墓地。面對埋葬著先人的墳墓,這位百感交集的朝德老人不禁潸然淚下。

在琉球王國司庫、元和鐘超的後代元和朝德及其親友手中,是壹本新近出版的關於其祖先事跡的新書。

在元和家族的要求下,福州市政府將荒無人煙的元和鐘超墓移至白泉寺琉球墓,與其他9名琉球人合葬。從此,這位元和朝德的老人經常帶領親朋好友來福州祭奠先人,重溫300年前先人不平凡的足跡。

得益於葬於福州的琉球使節元和朝德的忠烈英氣,我在隨後的沖繩行走中,奇跡般地遇到了許多與元和朝德翁相似的琉球使節後代,得以壹窺許多淹沒在史料中的歷史角落。時至今日,生活在沖繩中部尼塔尼的超德揚依然精力充沛,熱心沖繩與福建的友好交流,書寫祖先的事跡,誓要在有生之年再現琉球朝貢使節的人生歷程,將歷史教科書中刻意隱瞞或忽略的故事公之於後世。據曾在《琉球新報》工作的朋友郭繼俊修先生說,這本《三百多年》已經完成,即將在付梓出版。屆時,我們將能分享更多鮮為人知的貢使心路歷程。

  • 上一篇:卡西歐手表詳細數據收集
  • 下一篇:中國歷史速記(八年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