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食品券的故事和歷史

食品券的故事和歷史

中國最早實行的票種是糧票、食用油票和布票。事實上,憑票供應並非中國首創。十月革命後,蘇聯在國內局勢不穩、內戰不斷、商品匱乏的情況下,采取計劃分配商品,發放各種商品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商品短缺時,美國發行各種商品券,包括食品券。目前仍有壹些國家仍在使用票供方式,如朝鮮、越南等國。

糧票記錄了新中國歷史上壹段極其艱難的時期。那時候中國人對糧票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今年很多人的想象。1933年4月8日,我國實行了38年的糧票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糧票的歷史絕不是壹般的文化娛樂史,而是壹部凝重而富有朝氣的中華民族創業史,壹部華夏子孫與貧窮饑餓作鬥爭的生活史,壹部中國計劃經濟的真實寫照和證明,壹件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事件。

在中國糧票的發展過程中,許多獨特的糧票流傳至今,甚至發展成為許多收藏者的珍品。

1984年3月9日,國務院轉發國家計量局《關於在我國全面推行法定計量單位的意見》文件,要求新印制的票證壹律改為法定計量單位。所以1984之後,全國各省印制的糧票都改為以“克”和“公斤”為計量單位。

水印糧票是指用水印紙印制的糧票。糧票的印制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同時期的印制方法和紙張選擇都有所不同。1955年9月,國家糧票部印制發行了第壹套全國通用糧票。為了進壹步提高票證的防偽效果,國家在1959成功研制出帶有“五角星”、“古錢幣”等圖案的水印紙。

1960年開發了壹種更復雜的天安門圖案固定水印特種印鈔紙。1978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糧票和1982版全國通用糧票均采用水印紙印制。

從65438到0997,糧票在北京等地被炒作。水印糧票也被作為壹種“舶來品”大肆炒作和囤積,價格壹路飆升。比如,在遼寧1980版糧票和黑龍江1978版糧票中,帶水印的3公斤面額票價格遠高於其他面額。與其他糧票相比,水印糧票最大的特點之壹就是防偽性能強,無法造假。

布票的名稱和品種很多。50年代初稱“購棉證”、“布票購”,60年代初稱“布票”,氣候統稱“布票”。布票的名稱有幾十種,有軍用布票、民用布票、調劑布票、臨時布票、換布票、化纖布票、針織品票、汗衫背心票、鞋布票、專用布票,如江都縣的蚊帳票、浙江省便宜耐用的山民布票等。

擴展數據

門票時代

事實上,憑票供應並非中國首創。十月革命後,蘇聯采取計劃分配商品,發行各種商品票。蘇聯最早的票是1916的鞋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商品短缺時,美國發行各種商品券,包括食品券。我國取消糧票後,仍有壹些國家仍在使用憑票供應的方式,如朝鮮、越南等國。

中國糧票的品種和數量號稱“天下第壹”。全國2500多個市縣,以及壹些鄉鎮,壹些大型企業、廠礦、農場、學校、政府、機關等單位,都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歷史產物,票證題材廣泛,印刷精美,具有時效性和地域性。經過歲月的侵蝕,這種不可復制的票證文物越來越稀少,珍品層出不窮,早已引起國內外藏家的關註。

此外,解放戰爭時期發行的部分公共糧票,是解放戰爭時期革命軍在人民支持下浴血奮戰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

“門票經濟”影響了中國幾代普通人的生活。那是壹個憑票吃飯喝湯的時代,也是壹個靠糧票、布票等票證生活的計劃經濟時代。

最早實行憑票供應的是食物。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極度短缺,糧食供應自然無法打開。中央政府開始醞釀有計劃的糧食供應,以滿足全國的溫飽。

1953年,中央決定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包括糧食計劃收購政策和糧食計劃供應政策。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第17次全體會議通過了《市級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隨後,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布了《暫行辦法》。很快,各種糧票都發了。

65438年至0960年,全國進入節糧饑荒期,城市居民口糧被壓縮,副食品供應嚴重不足。過去憑票供應的商品也買不到了。到1961年,市場上憑票供應的商品數量已經達到156。那時候吃飯要糧票,抽煙要煙,喝酒要酒票,甚至壹分錢買壹盒火柴。

雖然開出的罰單很多,但還是不能涵蓋所有商品。所以除了票,還發了各種購買書,比如糧食書,副食書,煤炭書等等。至於購買工業品,國家也發工業券。妳需要支付壹定數量的工業代金券才能在店裏買到妳需要的商品。大件貴重物品,還有自走票,縫票,看票等等。

與票時代相適應的,還有嚴格的戶籍管理和城鄉二元分割的制度。農村人不可能像今天這樣自由自在地去城市打工,因為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每月定量發放的糧票和油票。沒有城市人的身份,就拿不到這些票,所以農民沒有土地就無法生存。

不僅是城鄉之間,城市之間,因為糧食關系的制約,也是相當麻煩的。當時糧票分為全國通用和地方機動兩種。在中國只有國家糧票才能有效。出差的人必須持公司介紹信到糧店兌換壹定數量的國家糧票。

經濟發展的轉折點發生在十壹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物質逐漸豐富,商品市場開始活躍,曾經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寬松,國家逐漸縮小了對消費品的配給範圍。到1983,國家統壹限量供應的只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

1984年,經過兩年多的價格體制改革實驗,深圳在全國率先取消所有門票,糧食、豬肉、棉布、食用油等商品供應放開,價格放開。深圳人率先過上了沒有糧本和糧票的生活。

24年後的今天,取消機票並不是什麽大事,但在當時,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冒了很大的風險。它不僅是政策的雷區,也牽動著這座城市最敏感的神經,引起深圳市民的恐慌。

當時我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按戶籍人口定量配給。深圳特區初期也實行這壹制度。那時候,人們必須依靠戶口本或糧票來購買大米,配額很低。

特區成立幾個月後,人口從特區成立前的兩萬多人擴大到幾十萬人。大批建築工人等人員進來,糧食配給不夠。壹些人沒有糧票,所以他們不得不在自由市場購買高價食物。很多人因為糧票被迫回大陸。

1984,11年6月,深圳召開會議,研究取消糧食券定量供應問題。會議認為,我國農村改革後,糧食供應有所恢復,糧食供應不再那麽緊張。而且因為國家給了經濟特區改革先行先試的機會,所以深圳可以大膽推行改革。

辦法是讓國有糧食部門多儲備糧食,取消糧票,提高價格,開放供應。如果發現周邊出現大量搶購,我們會提高糧食價格,研究其他對策。

新政策還沒有實施。消息傳開後,習慣了“票日”的深圳人大慌了,紛紛在糧站排隊購買糧油。幾十年來憑票買菜的習慣壹旦被打破,會不會出現沒飯買,大家都餓肚子的情況?

事實證明,由於價格機制和供求平衡機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糧票供應制度後沒有出現風波。用壹位市民的話說,“沒想到取消糧票後,不僅買不到菜,買東西還特別方便,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選擇不同的品質!”

深圳取消糧票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85,國家取消了實行了30多年的農產品統購統配制度,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豐富了城鎮居民的“米袋子”和“菜籃子”。城市居民的膳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壹日三餐,副食增加,主食減少。所以這個時候基本戶的糧票都是過剩的。

1991 5月,廣東、海南率先實施糧食購銷同價改革。4月1992日,政府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這項改革。1992 10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全國各地相繼放開糧食等產品價格,實行同價購銷,促進糧食產銷與市場接軌。

糧食價格放開後,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進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明顯增加。1993,糧油供應開通,糧票沒用了,正式宣布停用。持續了近40年的“票證經濟”結束了,人民再也不用為找糧票發愁了。

百度百科:糧票

  • 上一篇:歷史之謎
  • 下一篇:感恩節海報背景-ppt背景圖片賀卡背景圖片賀卡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