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壹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是壹個怎樣的人?

包拯39歲。

1037年春天,安徽天長縣的官道上出現了壹個風塵仆仆的白面書生。他穿著壹件長袍,帶著幾件行李,這是誰也想象不到的。這是新上任的縣長包拯。

此時包拯39歲。老板年紀不小了,卻是第壹官。離他即將獲得的“藍天”的名銜不遠了,但距離他成為名副其實的“開封有阿寶青田”的開封市長還有20年。

濺了皇帝壹臉。

包拯有壹個快樂的童年——這與傳說不同。他的父母既完美又可愛。生長在官宦家庭的他很有上進心,29歲就中了進士。但包拯為了侍奉年邁的父母,拒絕外出做官,在家呆了10年,直到父母病逝,盡孝完畢。

所以他出現在北宋官場的時候已經是中年,但舉止完全是“玩世不恭”。

事業的第二站,廣東肇慶——當時還叫端州,著名的端硯就是它的創收項目。然而,在官僚的盤剝下,端硯打著“朝貢”的旗號,十有八九成了行賄的拳頭產品,真正送到皇帝手裏的當事人寥寥無幾,更別說拿到市場上賣了。

包拯壹來,就下令廣東省固定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帶走硯臺的壹面。“端硯事件”受到朝廷賞識,三年後包拯被調到開封。這是包拯自中考以來第二次來北京。

值得壹提的是,北宋是壹個士大夫意識高度覺醒的時代。漢唐時期的“貴族社會”已經完全轉變為“市民社會”,許多文人“以天下為己任”,敢於在朝廷上與皇帝對抗。更有甚者,我覺得壹個人單挑皇帝還不夠,於是找了壹幫同事展開激烈的舌戰圍攻皇帝。而包就算不是領導,至少也是讓頭疼的人物,其主攻方向是最敏感的人事問題。

宋仁宗寵愛張貴妃,她的叔叔張耀祖乘“直升機”飛黃騰達。除了擔任財政大臣,他還擔任了四個重要職位,這在北宋的外戚任用史上創下了獨特的紀錄。

壹堆大臣為此大吵大鬧,集體使出渾身解數,要求皇上撤了張耀祖。辯論高潮時,包拯站在仁宗面前,滔滔不絕,口吐白沫,濺了皇帝壹臉。仁宗氣得走了,回到後宮對張貴妃發脾氣:“妳只知道他升官做了國徽使,卻不知道他是當今帝國歷史上的包拯!”

在宋仁宗的偏袒下,彈劾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圍繞著老張的任命,包拯等人和皇帝陷入了壹場持久戰,老張在戰爭中上下浮動——彈劾高峰期地位略低,風頭過後又迅速上升。直到老張去世不久,整個戰鬥才正式結束。

包拯全盛時期。

此後,郭成友和王魁打了兩輪...包拯這個“糖果牛”,樹立了壹個貪官也不放過的光輝形象。

“慶歷新政”的兩個紀念館

當範仲淹在政壇嶄露頭角,掀起“慶歷新政”高潮的時候,包拯還是壹個剛從地方調到中央的“菜鳥”。

妳是支持還是反對範仲淹的改革?朝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壹場“黨爭”:妳是改革派還是保守派?是保守派的王把包拯從端州拉到了監察禦史的位子上。王的推薦,大概是給保守派陣營打壹針強心劑,壯壯膽,他也不指望這個年齡的“菜鳥”能為碾壓改革派做出什麽貢獻。

但這次改革的首要目標是官僚,這與包拯的政治關懷不謀而合。他把矛頭對準了新政的重要措施之壹——“省法官”。範仲淹派按察使到各地監督地方官員。法官壹句話,就能決定地方官是去中央,還是進監獄。據說他們大權在握,為所欲為。

包拯的論文壹直壹針見血,提出“請不要以濫人為監督者”。隨即,關於“按察使”是否加劇吏治腐敗的爭論達到白熱化。宋仁宗開始意識到改革派官員並不是壹潭清水,有些人會混水摸魚。

這位“新秀”在扳倒改革派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保守派大臣喜出望外,以為包拯可以為己所用。但是接下來的事情讓他們大吃壹驚。

1045年春節,範仲淹罷京,新政失敗,保守派互賀。沒想到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包拯的文章《請仍以考試打黑幕子弟》振振有詞,大談範仲淹以考試選拔士大夫子弟的政策應該維持。

如此公開地肯定壹個已經被否決的政策,保守派都驚呆了:這個人是不是犯傻了?

眾所周知,在包拯眼裏,沒有派系,只有正義;沒有黨爭,只有真相。

六年後,升任諫院的包拯顯然把範仲淹變法的不幸命運忘得壹幹二凈。他交給宋仁宗壹篇著名的論文“七件事”——辨奸詐忠、不疑朋黨、守信用、治奸詐人、用人不疑、才用才訪、啟用貶臣——與“慶歷新政”如出壹轍。大臣們明白了:包拯是壹個講真話的另類官場。

當包拯彈劾宋瑤時,沒有人感到驚訝。宋瑤的文學才華是浪漫的,他已經當了七年的首相。他沒有什麽不好,比如沒有貪汙受賄,沒有暴政,沒有道德敗壞。但包拯說,是的,因為妳沒有工作;國家的重要大臣,毫無建樹,是“吃素的”,當然應該被彈劾。他的話可能很激烈,但他的眼神真的很透徹。

從開封到財政部

1057年春三月,59歲的包拯終於來到了開封。

他的第壹項舉措是改革訴訟制度。北宋時期,平民要申訴,必須通過“門牌署”逐級提交案件。狡猾的小官利用這個機會敲詐百姓。包拯二話不說,廢除了門牌號署,人們可以直接聯系辦案官員,頓時讓人欣喜不已。“開封有阿寶青田!”

其實包拯當開封市長不到兩年。61歲時,他又接到仁宗的壹個重要任務:當三秘,打理國家財政。

在這個位置上,包拯顯示了經濟改革的才能——變“息”為“和”。當時朝廷過度征用百姓。包拯說,朝貢物品也是商品,朝廷要以壹定的價格從“和合城”的百姓手中購買;至於急需的物資,問有錢人要。

恰好這兩年包拯掌管財政,江淮、浙江饑荒不斷。北宋時期,朝廷收稅是現金,不是實物。所以人們不得不把糧食賣給政府來“轉換”成現金,官員們趁機降低糧食價格。平時還好,到了荒年,人就麻煩了。包拯充分發揮“藏糖”的特點,壹口氣寫了四封信,“請避江淮浙之變”。

經濟改革的效果讓皇帝越來越信任包拯。1061年入中央官,任副使節(副總理)。但63歲的包拯已是暮年。歐陽修說包拯壹生“很少孝順,在村裏有所耳聞;晚上有個直段,而且是在法院。這種親情消耗了他的壹生。雖然還有很多他不喜歡的,想改變的,但是也無能為力。

宋仁宗親自去包拯家裏看望他的病情。這是君臣最後壹次。1062年五月,包拯死於開封,舉國哀悼。

壹千年後,我們回顧包拯的壹生,會發現他的仕途其實很平淡。他沒有剁了忘恩負義的徐,他身邊也沒有壹只英姿颯爽的王貓,他甚至沒有發明壹臺三腳鍘草機。他連黑臉和月牙胎記都沒有。也許妳要問,他做了什麽?

他帶人挖井,免稅;他關心開封的建設和宋朝對遼的外交。然而,他做得最好的是就此事給仁宗寫了壹份報告。有時候彈劾人,有時候出主意,偶爾發脾氣。說他是“勸諫者”是不完整的。他更多的是壹個努力工作的好部長。壹點壹點地,把他的改革進行到底。

  • 上一篇:檢查員年度工作總結
  • 下一篇:抗日戰爭中有哪些歷史事件?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