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歷史上的中原在哪裏?

中國歷史上的中原在哪裏?

“中原”壹詞,據我們所知,最早見於《詩經·瀟雅·吉日》:“漆落之地,天子居之地。遠在遠方,遼闊的土地是富饒的。”這裏的中原不壹定是後來的中原(指諸葛和陸遊)。參見:

中原之地,原指關中。

所以,我這裏要說明的是秦統壹後的中原。

“中”字現在指的是“中心”和“中心”,任何中心都要有相應的角。對於壹個容器來說,即使是平底的,也必須在中心有最大的容納量,因為它可以在中心上升。因此,現代人口分布對於了解各地的人口承載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雖然由於目前沿海發達,有壹定程度的扭曲,但對於中國來說基本是點狀的,所以幹擾不大(江蘇沿海壹定程度除外):

從上圖可以看出,具有人口意義的中原其實並不是河南,而是以亳州為中心,以南太行、泰山(蒙山)、大別山為大致邊界(上圖藍圈)的壹個區域。

雖然說我們經歷了政治經濟中心的東移和南遷。但是大的地理環境基本沒有改變。與上述人口中心大致對應的黃淮平原,在河北、江蘇沿海大幅東擴的形勢下,仍是華北平原的主體:

上圖中的邊界並不清晰,只標註了大概的位置。詳情如下:

在上圖紅線處,從大別山開始,大致逆時針方向的地標界線是張八嶺、洪澤湖、蒙山、太行山南麓、伏牛山東麓、桐柏山。這個地區幾乎是壹個馬平川。北部和東部完全開放的邯鄲(安陽)和淮安是重鎮,而大別山和伏牛山分別是正南和正西,所以這兩個方向出去的情況分為兩個方向:洛陽位於西北的虎牢關,西南西部邊陲破關,南陽是重鎮,益陽是東-西南三關重鎮,合肥是重鎮。

由於上述山川關系和內部水文影響,黃河淮河上下遊大部分可以先融合,最後中原地區的對抗多為西北-東南對抗(即圖中襄陽和亳州連接形成的白線,為我國南北對抗)。

因為中原沒有危險,控制中原的方式就變成了控制壹個角落的外圍(上圖紅線和黑線之間)。以典型的關中模式為例,所謂“三河壹關”,就是關中和河東,是關中的核心力量,對應控制洛陽(壹定程度上包括南陽,警戒荊州叛亂)和安陽(實際上是長治盆地的突出部分,警戒河北叛亂):

河南現在的主體是洛陽(包括南陽)、安陽所在的河內、中原西部(紅圈)。這其實就是關中標準的行政中原。

如果以東南(南京)標準來看,東南政權最常說的戰略理論就是“守河防淮”。淮河防禦體系的意義相當於河南防禦(控制)體系(以洛陽為中心加上南陽和河內):

這個防禦體系或許可以稱為“三港壹淮(安)”,擁有三港的分別是杭州(寧波港)、古海州(連雲港)、南京(香港)。如果說歷史上的東南勢力更註重航海技術,可以從海上派兵與關中爭奪河北(先消化朝鮮半島,甚至禁錮日本),進而統壹中國,那麽這種背景下的行政中原壹般是蘇北和安徽(長江以北,包括南京)。

綜上所述,真正具有地理意義的中原狹義,在冷兵器時代(大航海之前)並沒有改變。但因為統治,行政中原(河南)應運而生;而因為外戰(以及南北內戰),廣義的中原誕生了:

這個概念基本上是以地理(人口)中原為基礎,加上河北、關中、晉陽(如上圖),這兩個角落的連接區域。

超過

  • 上一篇:三套漢文化,千年記憶,回味無窮:邕江,曾經的“古都”
  • 下一篇:《倚天屠龍記》非常經典。妳現在還能記起哪些情節?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